孔明對敵人一方的情況也有了解不夠的時候,他一出祁山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漢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相當於州刺史)諸葛豐之後,其父諸葛璉,曾為泰山郡丞,早喪。
亮為叔父諸葛玄所養,玄因與劉表有舊交,遂往依靠,住於隆中(隆中即荊州與陽郡之間的鄧縣,今襄樊市北)。
玄死後,亮與弟弟諸葛均在南陽種田為生,自號「臥龍先生」,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及徐庶等人為密友,嘗好為《梁父吟》,且以春秋戰國時的傑出人物管仲、樂毅自比,極富才學。
劉備投靠劉表,駐軍新野時,當地名士司馬徽及徐庶極力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乃齋戒薰沐,三次親往其家拜謁,亮感其知遇之恩,遂出山輔佐劉備,被拜為軍師。
孔明在新野,曾為劉備設計數次打敗曹操軍隊的進攻。
操奪得劉表的荊州後,大舉進攻新野,劉備撤退至江夏,孔明隨魯肅入東吳,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說服孫權,積極促成孫權與劉備兩大軍事集團的聯盟。
曹操率兵南下時,諸葛亮協助孫權手下大都督周瑜領兵抵禦,在赤壁大敗曹軍,後協助劉備奪取荊襄之地。
劉備率兵收川時,亮與關羽等駐守荊州,及劉備收川受挫,龐統陣亡後,亮奉命入川,協助劉備戰敗劉璋,奪取西川,不久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
曹丕稱帝,亮與眾官擁立劉備為皇帝,建立蜀國政權以與之抗爭,任丞相。
關羽在荊州敗亡,劉備興大軍進攻東吳報仇,亮在成都輔助太子主持國事。
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前託孤於他,並令兒子以父事之。
從此,他對國事更加勤勤懇懇,夙夜用心。
他制定了聯吳抗魏的方針,為了穩定南方,他親自率兵深入不毛之地,對當地部落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感恩心服,表示永不反叛。
回兵後他即上表後主,出兵伐魏,曾六出祁山,屢獲戰功。
最後鞠躬盡瘁,病逝於軍中。
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曾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奪取西川,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戰略思想,後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不懈努力。
作為一個身居輔助地位的「二把手」,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忘我工作,任勞任怨;嚴於法紀,賞罰分明等等,這許多方面已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
然而,諸葛亮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人,他的精明強幹之處不止這些,我們要探討的是他領導方法其他方面的優點及不足。
諸葛亮對整個戰略形勢有很強的洞察力。
他未出茅廬,已預知三分天下之勢。
到三足鼎立形成後,即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魏的大計方針。
聯吳實際是搞統一戰線,鞏固後方,集中力量對付主要敵人。
孔明之所以把曹魏政權作為蜀國最主要的抗爭對手,一是由於曹魏軍事集團對蜀國構成最嚴重的威脅,它在三國中勢力最大,富有擴張野心;二是由於曹魏政權是直接取代東漢政權而產生,違反封建秩序。
當然,第一條理由是抗魏的根本原因,最後一條是次一級的原因,卻是施行抗魏的最有利的藉口。
明確的戰略目標是制定外交、軍事決策、實行各項政治行動的基本依據。
因為要北抗曹魏,所以對南方邊遠部落的叛亂只能實行和解安撫、攻心為上的方針,從而對叛亂首領只能是捉而不傷,並且要擒拿一次,釋放一次,直到心服歸順為止。
因為要以曹魏為主要軍事對手,所以對孫吳集團能施行全力聯合、求同存異的方針,從而舌戰群儒以說服之,設計結親以聯絡之,奪其城池,矛盾激化以後,權托「借用」以緩和之,大動干戈後,關係僵化,復以玉帛修復之。
戰略目標決定國家的軍事、外交方針,這些方針又決定具體的軍事與外交活動。
諸葛亮對軍國大事的安排就是這樣以戰略目標為中心,層層銜接,環環緊扣的。
當戰略目標受挫時,諸葛亮仍能認真地分析形勢,努力挽救恢復而不放棄。
在吳蜀為爭奪荊州而導致關係破裂後,魏國乘機聯絡吳國出兵五路伐蜀。
為了穩定局勢,諸葛亮盡力復修吳蜀關係。
為此,他先後三顧茅廬圖
採取了三個重要步驟。
第一,穩定其他四路攻蜀之兵。
第二,精心選派能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臣出使吳國。
他選派的戶部尚書鄧芝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舌辯才能,二是理解聯吳的戰略意義。
鄧芝是他當面考察後委派的。
第三,當孫吳派張溫入川答禮時,安排了秦宓為難張溫的場面。
張溫在孔明設宴相待時,酒席間談笑自若頗有傲慢之意。
第二天,在後主為張溫設宴相送時,孔明殷勤勸酒,忽然一人乘醉入席,孔明向張溫介紹說,這是益州學士秦宓。
宓向溫誇口,自稱: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
」(第八十六回)溫以天是否有頭、有耳、有足、有姓等天文怪題相難,而宓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之後,秦宓以地理上的怪題反問張溫,溫無言可對,避席相謝。
這時,孔明站出來替張溫說話: 「席間問難,皆戲談耳。
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在安排這個場面上,孔明的高明之處:
一是換個角度給張溫以難堪,避免正面指責;二是讓手下人出面,迴旋餘地大;三是他見好就收場,親自給張溫以台階。
由此我們看到,孔明不僅理解外交的意義,並且精於外交,他善於將外交手段極妙地服務於自己的政治目標。
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孔明一貫主張保持戰略上的主動性。
未出茅廬時,他就向劉備提出,當跨有荊、益後,等待時機,「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第三十八回)。
當劉備攻取漢中,而曹操聯繫東吳,欲取荊州時,孔明向劉備建議:
「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第七十三回)這是一種積極的和爭取主動的戰略方針。
孔明在《後出師表》中提出「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第九十七回)這也反映了他戰略上爭取主動的思想。
事實上,弱小的蜀國只有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才是對自己有效的防禦,而一旦在戰略上處於被動,戰爭在自己國土上進行,情況就立刻變得不可收拾,而後來的情況正是這樣。
諸葛亮關於在戰略上保持主動的思想是合理正確的,但他過分地強調這一點,連續出擊,忽視了以下幾個情況:
第一,亭戰役失敗後國家元氣大傷,需要有一個恢復國力的時間;第二,兵出祁山,路途艱險,後勤供應困難;第三,連年起兵,國人有厭戰情緒。
後幾次出兵,朝廷有些高級官員已表示不贊成。
不能說諸葛亮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情況,他只是過分誇大了爭取戰略主動這一點,並急於攻取中原,沒有給自己軍隊提供養精蓄銳、等待戰機的機會,他常在回兵之隙操練人馬,但卻沒有選拔出超群的武將。
在對敵作戰中,孔明對敵對一方的人事情況非常了解。
赤壁之戰後,他在派關羽攻長沙時叮嚀說:
「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員大將,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是劉表手下中郎將,與劉表之侄劉磐共守長沙。
後事韓玄,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敵。
」(第五十三回)他對長沙領導班子的組成,主要人物的年齡、能力及歷史十分清楚。
孔明在舌戰群儒時,陸績曾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孔明開口一句就問:
「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第四十三回)以陸績的歷史調侃揶揄他。
魏國司徒王郎自負才學,想在兩軍陣前說服孔明投降,孔明反在陣前罵王郎,其中說道: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第九十三回)孔明在初出祁山時,料到魏國只有司馬懿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看來,孔明對於自己一方所要接觸的各種人物都是非常了解的,這使他在與對方的軍事鬥爭和談判鬥爭中非常受益。
孔明對敵人一方的情況也有了解不夠的時候,他一出祁山時,司馬懿受離間被解除兵權,孔明自忖中原已無對手,遂放心用計進兵,不料天水冀人姜維卻識破其計,大破蜀兵,孔明在敗給姜維一陣後,認真對待,了解到姜維事母至孝、母住冀縣等情況,以此作為突破口,收服了姜維。
孔明不是神,在他對敵人一方的人事情況了解不清時也會失誤,但失敗後能及時弄清敵方情況亡羊補牢,從而繼續較量,轉敗為勝。
兵法云: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了解對方的人事情況不是「知彼」的全部,但卻是「知彼」的最重要的內容。
孔明了解到對方主要人員的能力、性格、個人歷史及家庭情況,其一是便於選擇適當的對付手段,其二是便於自己調兵遣將,其三是使自己在談判中掌握更多的材料,保持主動地位。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一生傳奇,武鄉侯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原因難道是這樣?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自公元227年起至公元: 年止,諸葛亮曾經五出祁山,進行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北伐 國的戰爭。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筆 不揣淺陋,亦作一些探討。 (—) 蜀...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為何曹魏不主動打蜀國?
按著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可以說蜀國每每都是主動出擊魏國,反觀魏國從始至終都是一幅守勢,按理說魏國從各方面都碾壓蜀國,簡直不是一個量級的國家,怎麼卻打的如此被動?為何不...
《三國演義》諸葛亮也不是神人,來看看他有哪些決策失誤!
小時侯看《三國演義》,最喜歡本事大如天的諸葛亮,感覺他比那些浴血疆場的猛將還厲害。每當看到諸葛亮出場,心裡便不慌了。諸葛亮為劉備服務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207年,諸葛亮那年27歲,劉備47歲,有...
擁有頂級戰略家的劉備集團為何迅速敗亡?外交實在太過拙劣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即將拉開帷幕時,劉備藉口要聯合黃巾殘黨、擾亂曹操後方去了汝南,脫離了袁紹。後來,曹操進攻汝南,劉備投奔荊州劉表。正是在這裡,發生了「髀肉之嘆」的故事,講的是劉表宴請劉備,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