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舉全國之力北伐,目的何在?克復中原不過是個幌子罷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公元228年春到234年秋,諸葛亮先後五次對曹魏用兵,開展北伐大業,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出祁山"。

可是當我們看到《三國志》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則有些許出入,書中記載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兵的北伐僅僅只有兩次,而不是六次。

唯一遺憾的是這幾次的北伐並沒有取得理想中的結果,甚至就連蜀國的頂樑柱諸葛亮也在最後一次北伐中逝世於五丈原,可以說這個結果讓很多人都覺得難以接受。

話說當年諸葛亮尚在隆中之時就曾經為劉備規劃了未來,他建議劉備設法將易守難攻的荊州和益州奪得,待穩定下來之後與周邊的民族聯合,同時和東吳聯盟,一旦時機成熟便可雙方同時出擊,直擊洛陽,將天下收入囊中。

諸葛亮此計正是效仿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我們都知道,韓信的計謀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於齊國恰逢變故項羽出兵討伐,自此才給了劉邦可乘之機,讓他得以占領漢中,奠定了奪天下的基礎。

但此一時彼一時,首先就是荊州的歸屬問題,由於關羽的原因荊州如今屬於東吳,而最最重要的還是北方的魏國並沒有發生想要的變故。

雖然說到了諸葛亮北伐之時正值曹丕逝世,曹睿繼位,但曹魏政權卻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動盪,好不容易出現個孟達謀反,結果被輕鬆的擺平了。

剛剛繼位的曹睿雖然不如先皇般雄才偉略,但好歹也不是昏庸之人,他依照曹丕的遺囑,重用曹真與張郃等人,將曹魏打造成了個鐵桶江山,這種形式之下豈是諸葛亮幾次北伐就能輕鬆戰勝的。

蜀國之所以易守難攻就在於道路難以行走,這對於諸葛亮出兵自然也是個劣勢,最明顯的就在於補給跟不上,第二次北伐就是因此而被迫撤兵。

其實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又豈會看不出來自己北伐的結局,可為什麼在他看到北伐成功無望卻依然堅持要北伐,甚至還因此而讓姜維在他死之後九伐中原,實際上這與蜀漢政權的內部矛盾有關。

蜀漢政權明面上相安無事,但實際上內部暗流涌動,東州、益州、荊州三個政權集團內部鬥爭非常嚴重,這種情形在劉備死後變得更為嚴重,雖然有諸葛亮在出不了什麼大亂子,但總歸是個麻煩。

所以就有了諸葛亮北伐和姜維九伐中原,希望藉此機會將蜀漢內部的矛盾進行轉移,讓眾人將矛頭一致對外,以達到蜀漢內部穩定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北伐大業最後以諸葛亮的逝世結束,並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戰果,但卻實實在在地將蜀漢內部的矛盾進行轉移,這一點上還是很成功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決斷,即使後來諸葛亮去世,蜀漢依然存在了那麼多年,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功在當代,利在將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鼎盛時擁有多少軍隊

劉備鼎盛時擁有多少軍隊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劉備鼎盛的時候非常強大,甚至有人還疑惑為什麼劉備在蜀國鼎盛的時候不去攻打曹魏,進而奪取天下呢?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