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舉全國之力北伐,目的何在?克復中原不過是個幌子罷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公元228年春到234年秋,諸葛亮先後五次對曹魏用兵,開展北伐大業,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出祁山"。
可是當我們看到《三國志》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則有些許出入,書中記載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兵的北伐僅僅只有兩次,而不是六次。
唯一遺憾的是這幾次的北伐並沒有取得理想中的結果,甚至就連蜀國的頂樑柱諸葛亮也在最後一次北伐中逝世於五丈原,可以說這個結果讓很多人都覺得難以接受。
話說當年諸葛亮尚在隆中之時就曾經為劉備規劃了未來,他建議劉備設法將易守難攻的荊州和益州奪得,待穩定下來之後與周邊的民族聯合,同時和東吳聯盟,一旦時機成熟便可雙方同時出擊,直擊洛陽,將天下收入囊中。
諸葛亮此計正是效仿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我們都知道,韓信的計謀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於齊國恰逢變故項羽出兵討伐,自此才給了劉邦可乘之機,讓他得以占領漢中,奠定了奪天下的基礎。
但此一時彼一時,首先就是荊州的歸屬問題,由於關羽的原因荊州如今屬於東吳,而最最重要的還是北方的魏國並沒有發生想要的變故。
雖然說到了諸葛亮北伐之時正值曹丕逝世,曹睿繼位,但曹魏政權卻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動盪,好不容易出現個孟達謀反,結果被輕鬆的擺平了。
剛剛繼位的曹睿雖然不如先皇般雄才偉略,但好歹也不是昏庸之人,他依照曹丕的遺囑,重用曹真與張郃等人,將曹魏打造成了個鐵桶江山,這種形式之下豈是諸葛亮幾次北伐就能輕鬆戰勝的。
蜀國之所以易守難攻就在於道路難以行走,這對於諸葛亮出兵自然也是個劣勢,最明顯的就在於補給跟不上,第二次北伐就是因此而被迫撤兵。
其實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又豈會看不出來自己北伐的結局,可為什麼在他看到北伐成功無望卻依然堅持要北伐,甚至還因此而讓姜維在他死之後九伐中原,實際上這與蜀漢政權的內部矛盾有關。
蜀漢政權明面上相安無事,但實際上內部暗流涌動,東州、益州、荊州三個政權集團內部鬥爭非常嚴重,這種情形在劉備死後變得更為嚴重,雖然有諸葛亮在出不了什麼大亂子,但總歸是個麻煩。
所以就有了諸葛亮北伐和姜維九伐中原,希望藉此機會將蜀漢內部的矛盾進行轉移,讓眾人將矛頭一致對外,以達到蜀漢內部穩定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北伐大業最後以諸葛亮的逝世結束,並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戰果,但卻實實在在地將蜀漢內部的矛盾進行轉移,這一點上還是很成功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決斷,即使後來諸葛亮去世,蜀漢依然存在了那麼多年,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功在當代,利在將來。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諸葛亮寧勞民傷財也要「六出祁山」,其實被逼無奈,其心日月可鑑
三國中最出彩的人無異是關羽、張飛,但最使人印象深刻的絕對是諸葛亮。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僅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甚至做到了幾無敗績,可以說劉備能得蜀漢,其功一半當屬諸葛亮。但諸葛...
如果諸葛亮不出祁山改奪荊州,歷史會被改寫嗎?
歷史上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期,對曹魏發動了六次戰爭,可是出祁山次數只有兩次,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連山就算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蜀道之難還是難於上青天,以至於後代很多歷史學者,都評價諸葛亮...
蜀漢以9萬戰曹魏40萬軍隊,勝率極微,諸葛亮為何還要堅持北伐?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無疑蜀國是最弱的一個。當時天下一共十三個州,魏國占據三分之二,多達9個州而且多是富庶的中原地區,吳國擁有3個州,而蜀國僅僅擁有一個益州。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世人都不知道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北伐只是他的一個幌子!
從公元228年春到234年秋,諸葛亮先後五次對曹魏用兵,進行北伐。在演義中,這段歷史被稱為「六出祁山」,實際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只可惜這幾次北伐均無功而返,甚至連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