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六國八名將」樂毅身世大起底,背景驚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戰國七雄」中秦最終統一了天下,所以其他在秦東方的六國又稱「東方六國」。
戰國除了「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王翦)以外,東方六國又有八大名將,趙國占三位:趙奢、廉頗、李牧,齊國占三位:孫臏、田忌、匡章,衛國一位:吳起,中山國一位:樂毅。
這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輝煌歷程,經典戰役。
樂毅的成名作就是「五國伐齊」,幾乎將當時類似於現在美國這樣的大國滅國!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你確定樂毅是中山國人?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複雜,我只能說:他出生在中山國,就算他中山國籍吧。
樂毅的身世其實本身就很複雜,今天我就來起底一下。
先來看他的姓,子姓,樂氏。
看過我之前文章《商人後裔》的會知道,子姓是商湯的後代。
商湯和堯、舜、禹合稱為「堯舜禹湯」,金庸的《鹿鼎記》裡面韋小寶說的是「鳥生魚湯」。
商被周滅以後,商王室的後裔被封於宋(此處略過武庚),建立宋國。
宋戴公的一個兒子叫公子衎,字樂父。
後來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形成「樂」氏。
樂氏子孫的一支後來遷居到魏國,出了一個名將,叫樂羊,和吳起同時代。
樂羊有個兒子叫樂舒,跑到中山國去做了將領。
這種情況在春秋戰國是很正常的。
不巧的是,魏、中山兩國剛好又爆發了戰爭。
樂舒率軍殺死了魏相翟璜的兒子翟靖,翟璜不計前嫌,推薦自己的門客樂羊為將,討伐中山。
中山國君一怒之下,殺死了樂舒,並把他煮成人肉羹,送給樂羊品嘗。
樂羊為表和樂舒無任何感情,竟一飲而盡。
此後,樂羊攻陷中山國都,中山國滅,樂羊因功被魏文侯封於中山靈壽,從此,其後代世居於此。
後來中山復國,又歸於中山;中山被趙所滅,又歸於趙國。
中山被趙所滅是趙惠文王在位時期,而樂毅出生在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所以樂毅是中山國人。
也許是因為趙惠文王得位不正(武裝奪權),也許是樂毅還有魏國情節(樂羊是魏國人),樂毅離開趙國來到魏國效力。
剛好這時,齊國利用燕國的「子之之亂」,攻陷燕國都,燕國最有作為的國君燕昭王上位。
燕昭王築「黃金台」,延攬天下能士,力圖一雪前恥。
恰巧,當時魏昭王派樂毅出使燕國,燕昭王一眼就看上了樂毅,誠懇請求樂毅留下,一起創業。
也許是良馬一直不遇伯樂,樂毅放棄了魏國,從此就留在燕國。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樂毅幫助燕昭王富國強兵,又合縱將不可一世的齊國打殘。
樂毅的結局就和他的先祖一樣,他因燕惠王的猜忌隻身逃到了趙國,而他的家室全部留在了燕國。
後來燕惠王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將,父子倆又分別成為敵對國的將領,樂氏悲劇重現。
而樂毅的後代又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又回到了趙國,豈不是「因果輪迴」?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的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戰國七雄之樂毅善戰:沒打大仗惡仗,就把強大的齊國幾乎消滅了
後世的諸葛亮,曾自比管樂。這個「管」指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管種,他幫助齊桓公成就鞋業;這個「樂」指的是戰國時期為燕昭王服務過的上將軍樂毅,他率兵攻打齊國,使強大的齊國只剩下兩種城池。
燕大將樂毅如何一步一步的把秦國送到戰國最強帝國之位
戰國後期,韓國自申不害死後就變成了一個弱國,魏國戰國前期強大,由於地理位置,人才流失等原因,在中後期已經可以看做只能打敗韓國了;燕國偏暗西北,本身國力不強,雖然燕昭王變法圖強,樂毅征戰秦國,燕昭...
他領兵滅齊國,卻對燕王說「哥走了,你自己玩兒吧」,名將傳07
戰國時,有一場著名的戰爭,那就是「五國伐齊」。當時的齊國雖然強大,怎奈君主過於剛愎自用,又沒有秦國的韌性,結果幾乎亡國。這場戰爭的領導者是相對弱小的燕國,主帥是文武雙全的樂毅!
大秦帝國崛起之將相譜——樂毅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
春秋戰國人物-樂毅,一代大將,比白起,吳起之英雄
三國時期,蜀國謀臣諸葛亮曾經在《隆中對》里說:「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這裡提到管仲和樂毅,其實在歷史上,他們二個人的關係不大,並沒有過多的交...
戰國時期名將樂毅統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 ( 上 )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