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領兵滅齊國,卻對燕王說「哥走了,你自己玩兒吧」,名將傳07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時,有一場著名的戰爭,那就是「五國伐齊」。

當時的齊國雖然強大,怎奈君主過於剛愎自用,又沒有秦國的韌性,結果幾乎亡國。

這場戰爭的領導者是相對弱小的燕國,主帥是文武雙全的樂毅!

金台招賢

出身名門!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

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

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當時的燕國與齊國有深仇大恨,燕昭王為報仇廣求人才、禮賢下士。

樂毅聽說之後就投奔了燕國,出任亞卿,統領燕國軍隊。

樂毅五國伐齊

戰功卓著,幾乎滅掉齊國!

由於齊國滅亡宋國激起了眾怒,公元前284年趙魏韓燕楚五國聯合伐齊,由樂毅任主帥。

五國聯軍一路攻下齊國國都臨淄和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得齊國僅剩下莒和即墨兩城苟延殘喘。

由於齊國原本國力強盛、國土面積很大,國民心裡對齊國有很強認同感,樂毅覺得暫時的占領並不能真正瓦解齊國。

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

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

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

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

」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

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

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善於自保,不做愚忠之人!

後來,燕軍中了田單的火牛計,被齊軍打敗,田單乘機領兵收復了齊國的大部分領土,恢復了齊國。

燕惠王非常後悔,不該逼走樂毅。

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打燕國。

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

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

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

將軍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為此,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

樂毅死於趙國。

就這樣,燕惠王由於自己的愚蠢和妒忌,失去了強大的機會。

而齊國則抓住時機,一舉復國成功。

更多《名將傳》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天行書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諸葛亮學習的榜樣,被稱為「天下之將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及社會最為動盪的時代之一,社會上諸子百家爭鳴,諸侯彼此間不顧道義的相互爭戰,君不君臣不臣之事屢見不鮮,孔子所留下的「仁」道蕩然無存。然而在這其中,燕國大將樂毅曾經率領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