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崛起之將相譜——樂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

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績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武廟,包括亞聖、十哲、七十二子,其中亦包括樂毅。

三國時期,隱居南陽的諸葛亮曾以「管、樂」自許,其中「管」是管仲,「樂」即樂毅。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

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樂毅出生於一個富有武學淵源的貴族世家。

春秋時期,宋國的大司馬樂喜,樂喜能征慣戰,在宋國爭霸中功勳卓著,樂氏由此而名聞天下。

戰國初期魏國名將樂羊統帥魏國大軍攻滅中山國,因戰功卓著封侯於靈壽。

這樣的特殊家庭環境,使樂毅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其聰穎好學、嗜好兵法,這為其日後戎馬倥傯的征戰道路打下了基礎。

戰國時期出現了「幫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面,樂毅也先後仕趙、仕魏,直到遇到求賢、圖強的一代明主燕昭王,才真正成為一代軍事奇才樂毅叱吒風雲、匡建功勳的歷史契機。

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持下,樂毅對燕國政治、經濟、軍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樂毅改革」。

主要措施有:一是明奉法,審官斷,制定法律,嚴厲法制,加強對官吏的審查與考核。

二是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

只講官爵、祿位授予有功、有能的人,以克服「親親」「貴貴」的用人傳統。

三是「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

對於遵守法律的的人,包括貧民和奴隸,都依照制度給與獎勵,以促使燕民自覺守法,安定社會秩序。

四是在軍事上著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以便提高燕軍的軍紀和戰鬥力。

經過20年的努力,燕國民眾殷富、國庫充盈、士卒樂戰,這為合縱伐齊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樂毅一生最主要的軍事實踐活動,就是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大獲全勝。

這場戰爭史稱「五國伐齊之役」。

在這場戰役中樂毅卓越的軍事才能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

其最大特色是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主宰戰爭全局,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

當時,齊國舉兵擴張、窮兵黷武,雖國力強大,在軍事上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也進一步激化了齊國內部矛盾,在外部也引起了諸侯國的不滿和戒備。

樂毅見時機成熟,向燕昭王進言「舉天下而圖之」。

公元前284年,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領五國聯軍向齊地進軍。

在濟水之西,先發制人、出其不意,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統率的齊軍主力部隊,後適時遣返秦、韓兩國軍隊,並讓魏軍攻取宋國故地,並針對齊國兵力空虛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齊國國都臨淄,攻克齊國指揮中樞臨淄後,樂毅根據戰局變化,及時兵分五路、乘勝追擊,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連下齊國70餘城,使齊國幾乎瀕臨亡國的邊緣。

然而,在戰局最微妙的關頭,燕國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公元前279年,一向信任支持樂毅的燕昭王死去,其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齊將田單趁機實施反間計,使燕惠王對樂毅產生深深的懷疑,解除了樂毅的兵權,田單抓住時機,大擺火牛陣,擊破燕軍主力,收復70城,使得樂毅滅齊興燕的大業功虧一簣。

燕惠王在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同時,又怨恨樂毅奔趙,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樂毅死於趙國。

後世評「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 田單火牛陣成功的秘訣

田單大擺火牛陣,田單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說起他的話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大擺火牛陣,這是在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用火牛陣打敗燕軍的故事,這是非常經典的戰役,憑此他收復了七十餘城,被齊...

受諸葛亮崇拜,以弱勝強連下七十餘城

三國中著墨最為人稱道的乃諸葛孔明無疑。無論是政治、軍事、文學、外交等諸多方面,諸葛亮都讓後人膜拜。但這樣的天才也有自己的偶像,不止一次的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自不必說,輔佐齊桓公稱霸春秋,成為春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