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會了1800多年的曹操,是英雄還是梟雄?看完你就知道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真實曹操"

1、最賞識和看重劉備的人

曹操是在擒殺呂布那年跟劉備結為盟友的。

當時劉備被呂布打敗,一文不名地前來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為豫州牧。

共同打敗呂布後,又表薦劉備為左將軍。

這是很高的待遇。

給予劉備的禮遇也很高: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此外還有信任。

曹操決定以誠相待信任劉備。

甚至劉備主動請纓到下邳截擊袁術,董昭聞訊趕來進行勸阻時,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

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說明劉備有異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

無疑,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錯誤。

正是由於這個錯誤,中國歷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國。

2、第一個高舉義旗討伐董卓匡復漢室的人

董卓來了,洛陽城燃起了熊熊大火。

劉協做了皇帝,董卓當了相國,並享有三項特權:拜見皇帝時可以不報姓名,上朝時可以不小步快走,上殿時可以不脫鞋子不解佩劍,叫「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他放縱士兵闖入民宅,搶劫財物,強姦婦女,濫殺無辜,而且只殺富,不濟貧。

洛陽城內所有的豪門富戶,都成了他刀下的豬羊。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討伐國賊董卓之聲一呼百應。

各路諸侯紛紛起兵,只是他們名為討董卓,實為搶地盤。

因此加盟以後,或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醉生夢死得過且過,或心懷鬼胎混水摸魚,或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沒有一個當真救國。

國難當頭,民不聊生,被民脂民膏養肥的那幫傢伙卻還在鷸蚌相爭,這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於是,有一個人終於站了出來,決心以一己之力擔負起天下的興亡,高舉義旗,討伐董卓,匡復漢室。

我們知道,他就是曹操。

3、董卓禍亂以後真正貢奉漢室天子的人

暫時住進曹操行轅的皇帝卻非常滿意。

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細心,很像一個管家的樣子。

他在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時候,採取的竟是「歸還公物」的方式。

曹操說:這些東西都是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現在陛下起居不便,理應歸還。

曹操的這份細心不能不讓皇帝感動。

感動之餘,皇帝也慶幸自己有了這樣一個忠臣,甚至慶幸上天賜給他這樣一個救星。

他不用再流離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貨在軍閥們的手上被倒賣,不用擔心害怕隨時會被廢黜,被殺害。

他有了一個保護神,可以過點安生日子了。

於是天子下詔,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武平侯是縣侯,比原來那個只是亭侯的費亭侯高了兩級。

更重要的是,大將軍是武帝以來大漢王朝的最高實權職務,從衛青到王莽,再到後來的梁冀、何進,都是大將軍。

4、稱王不稱帝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

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極,禮節和儀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那麼,曹操為什麼只稱王,不稱帝?

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

大道理是:世受漢恩,報答之心猶存;信誓旦旦,總不能自食 其言。

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話。

曹操形象不好嗎?

可能。

在《三國志》一書中,袁紹、劉表、周瑜、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卻隻字不提,可見不敢恭維。

匈奴使節來朝,曹操讓崔琰做替身,也可見自慚形穢。

東漢風氣以貌取人,曹操不能 不有所顧忌。

劉備和孫權也是障礙。

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公然稱帝,這兩個人馬上就會跟著上來,「篡漢」的罪名卻得由他曹某來背。

何況都稱帝,就沒有了「中央」,劉備和孫權也就從「地方」變成了「對方」,豈非便宜了他們?

他說: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

這話曹丕聽進去了。

曹操去世幾個月後,他就逼漢獻帝禪位。

只不過,他給曹操上的諡號是武帝。

5、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依董昭之計而行,把皇帝弄到了許縣,住進了自己的行轅。

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細心,很像一個管家的樣子。

天子非常滿意,於是下詔,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的全部程序,獲得了從前沒有的崇高地位,他可以號令天下了嗎?

不能,因為袁紹不願意。

袁紹怒不可遏。

曹操當了大將軍以後,袁紹被任命為太尉。

袁紹馬上就跳了起來,因為太尉位在大將軍之下。

袁紹氣 哼哼地說,曹操早就死過好幾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

這傢伙如此忘恩負義,難道還想「挾天子以令我」嗎?

這大約就是所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起因,也是證據:獻帝便是他挾持的天子,袁紹則是他企圖號令的諸侯。

可惜曹操並不承認。

無論他或他的謀士,都沒有說過這句話,也沒有使用過「挾天子」的提法。

「政治建樹"

1)變軍閥收拾山河

曹操也終於明白,世家大族徒有虛名,門閥根本就鬥不過軍閥。

只有自己強大,才能實現理想。

因此,他決定先把自己變成軍閥,然後再來收拾山河。

那麼,曹操又是怎樣實現這一目標的?

略地,募兵,屯田,招賢。

2)青年將領到政治高手的蛻變

他打下了東郡和袞州,選精銳士兵編成了「青州兵」,用屯田解決了軍糧和軍餉,還招募到了荀彧、郭嘉、荀攸、鍾繇、程昱等賢才。

這一年,曹操四十二歲。

從首倡義兵帥軍討董,到屯田備戰廣納人才,四十二歲的曹操已由血氣方剛的青年將領,成長為胸有成竹的政治高手。

相反,他那些當年的戰友,現在的對手,卻很少有什麼出息和長進。

天下將是誰的,已毋庸置疑。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儘管有準備未必一定有機會。

但,如果既有準備又有機會,那就是天助了。

曹操就是這樣的人。

3)毛玠版隆中對

毛指出,董卓之亂以來,社會動盪,國本動搖,經濟崩潰,災難流行,可謂國既不泰,民也不安,確實需要有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來收拾局面,成就王霸之業。

可惜袁紹和劉表之流貌似強大,卻目光短淺,不知根本。

根本是什麼?一是正義,二是實力。

實力當中,又首先是經濟實力。

有了正義的旗幟,就師出有名,也就能克敵制勝,這就叫「兵義者勝」。

有了經濟的力量,就財大氣粗,也就能進退自如,這就叫「守位以財」


總之,有了這兩條,就進可攻,退可守。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皇帝終於回到洛陽。

面對被董卓燒毀破敗不堪的京城,漢獻帝欲哭無淚。

八月十八日,曹操進入洛陽,拜見了漢獻帝。

曹操帶來了皇帝久違了的問候,也帶來了皇帝許久不見的糧食和酒肉。

他萬萬沒有想到,至尊天子的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

皇帝也沒有想到,在這混亂的年頭居然還當真有人惦記他,尊奉他。

君臣相見,都感慨萬分。

於是天子下詔,授予曹操符節和黃鉞,錄尚書事。

授予符節,就有了軍中執法權;授予黃鉞,就有了內外指揮權;錄尚書事,就有了最高行政權。

「曹操所致的歷史拐點」

1)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戰後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

袁紹要走士族路線,恢復代表士族利益的舊秩序,這是他們那個階級賦予他的使命。

曹操卻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至少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須有所更新。

他在戰後頒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張抑制兼并,以法治國,唯才是舉,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觀點,就是證明。

曹袁之別,即在於此。

換句話說,董卓是舊秩序的破壞者,袁紹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設者。

所以,曹操和袁紹要聯合起來反對破壞秩序和擾亂天下的董卓,卻又會在董卓之後分道揚鑣,甚至決一死戰。

因此,官渡之戰不僅是兩個利益集團的鬥爭,更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決戰。

在社會地位上,是士族與寒族之爭;在意識形態上,是儒家與法家之爭。

這裡面沒有調和的餘地。

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和新秩序就將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中總也繞不開的政治與戰爭

《三國演義》首先是從政治鬥爭開始寫。東漢末年,桓帝、靈帝寵信宦官張讓、趙忠、段珪、曹節等「十常侍」,宦官專權亂政,以致爆發了黃巾起義。朝廷集中全力鎮壓了這次起義,但是,在「十常侍」的撥弄之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