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總也繞不開的政治與戰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首先是從政治鬥爭開始寫。

東漢末年,桓帝、靈帝寵信宦官張讓、趙忠、段珪、曹節等「十常侍」,宦官專權亂政,以致爆發了黃巾起義。

朝廷集中全力鎮壓了這次起義,但是,在「十常侍」的撥弄之下,何太后與董太后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加劇起來。

大將軍何進下令召外地各鎮諸侯入解決。

結果,何進先被「十常侍」殺死。

東漢靈帝

應召入京的大軍閥董卓,乘機把持朝政,擅自廢立皇帝、殺戮大臣,引發了以袁紹為盟主的十七鎮諸侯聯軍討伐董卓的戰爭。

然而,諸侯聯軍貌合神離,各懷鬼胎。

孫堅任前部先鋒,濟北相鮑信恐孫堅搶了頭功,暗派其弟鮑忠率軍抄小路搶在孫堅之前與董卓軍隊交鋒,鮑信卻被華雄斬於馬下。

袁術則怕孫堅做先鋒攻破洛陽,勢力壯大,成為自己爭權奪利的勁敵,因而不給孫堅供應糧草,使孫堅軍中缺糧,自亂陣腳,華雄乘機劫寨,孫堅大敗。

孫堅雖自告奮勇擔任首部先鋒,但也並非真心實意地「扶持王室,拯救黎民」,他進入洛陽之後,偶然得到了傳國玉璽,想做皇帝的野心立刻膨脹起來,他藏起傳國玉璽,託病告辭,想回江東稱王。

袁紹得到密報致書劉表,劉表出兵截擊孫堅,從此造成了孫、劉世仇。

參加討董聯軍的劉備等人,想忠心報國,但袁紹、袁術兄弟十分卑視他們,出言不遜,阻撓關羽出戰。

曹操認為不應計較出身貴賤,支持關羽、張飛出戰,袁術卻以退出聯盟相威脅。

袁紹起兵討伐董卓,也不是真正為了扶持漢室,只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想趁機擴大勢力。

董卓西逃長安之後,袁紹拒絕了窮追猛打、一戰而定的正確建議,在洛陽按兵不動,使討董聯盟進一步分裂。

曹操大罵袁紹「豎子不足與謀」,單獨率兵進擊,卻被董卓大將呂布殺得大敗,只好率殘部投揚州。

各路諸侯見狀也紛紛撤軍。

一場以政治上反對董卓而發起軍事鬥爭,終因政治上的分歧而瓦解。

關羽劇照

董卓被王允設計殺掉後,曹操搶占先機,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開始了曹操與袁紹、袁術、呂布、公孫康以及後來的劉備、孫權等各大軍事集團之間的長期戰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各軍閥進行拉攏或討伐;各軍閥則以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相指責。

各軍閥與曹操之間,以及各軍閥之間,今日聯合,把酒言歡,明日又反目成仇,兵戎相見。

軍事與政治鬥爭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斷轉化。

許多政治、軍事集團就是在這種不斷轉化的過程中興起或滅亡。

孫策劇照

《三國義演》總是把政治與戰爭緊密地結合起來寫,這樣能寫明戰爭的目的和性質,依此來表達褒貶愛憎。

例如,第十四回寫漢獻帝被李傕、郭汜追殺走投無路,只好採納大臣的建議,召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

曹操應召而來,先派夏侯惇、曹洪出兵殺敵,首戰告捷。

曹操隨後引大隊人馬入城,對漢獻帝表示了效忠之忱和安慰之詞,然後,率軍出擊,一舉將李、郭軍隊徹底擊潰,使漢獻帝擺脫了被劫持和追殺的險境。

作者把曹軍應召保駕視為正義之舉,所以,把曹操治軍、出師描寫的威武有致,顯示出曹操的非凡才能。

但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僭越、威逼皇帝、殺害皇后等,干出一連串的忤逆之事後,作者再寫曹操作戰,或者予以否定、譴責,或者通過各種情節和細節的描寫,從政治上、品德上和精神狀態上對他進行揭露、批判和嘲弄。

對於劉、關、張方面,一開始就通過「桃園三結義」寫他們胸懷「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政治抱負,為他們此後所進行的一系列的軍事鬥爭立了綱領。

緊接著寫他們大破黃巾軍,為國立功;參加討伐董卓的正義之戰,斬華雄、戰呂布,一鳴驚人,顯示出了英雄本色。

聯呂布、依曹操、投袁紹,表明劉備善於在困境中利用矛盾,保存自己,待時而動的機智和膽略。

長坂坡之戰,在曹操方面,是逆臣進擊;在劉備方面,是義臣防守。

通過寫張飛在長坂橋一聲大喝嚇退曹兵的情節,長了劉備的志氣,滅了曹操的威風。

在此後許多戰事中,總是把劉備方面寫得有理有節,深得人心,值得稱讚。

劉備因報二弟之仇,置「聯吳抗曹」的國策於不顧,興兵伐吳,作者對此則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戰爭爆發的原因,除了軍事衝突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因素,《三國演義》充分表現了這一點。

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劉、關、張桃園結義招兵買馬;十七鎮諸侯誓師討董,討董聯軍又分裂而以失敗告終;劉備今日聯呂,明日依曹,後日又投袁;曹操忽而要殺劉備,忽而又要給他加官進爵,明令劉備討代袁術,暗中卻又密報袁術提防劉備進攻;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坐鎮江東,曹操本想起兵進擊,卻又被謀士一言,改變了主意,反而封孫權為將軍;袁紹聽到這個消息卻勃然大怒,立即率軍與曹操決戰;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抗曹,後來孫權又違背盟約襲占荊州;劉備兵敗身死,曹魏約東吳夾擊蜀漢,孫權卻不乘勢進取;諸葛亮受託孤重任之後,不是起兵向東吳報仇雪恨,而是去平定南方的蠻王……這些,都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

《三國演義》寫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戰爭,它們的來龍去脈卻清晰可見,這與作者善於揭示錯綜複雜的政治因素是分不開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真相之孫堅(二)

導言:重小到大,我們由於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以及各種三國美文,導致我們了解的真正三國歷史已經早已偏離歷史。如果沒有真正的去讀那些比較權威的三國記傳,我們或許就會將真正的歷史真相變為我們現在百見...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