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總也繞不開的政治與戰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首先是從政治鬥爭開始寫。
東漢末年,桓帝、靈帝寵信宦官張讓、趙忠、段珪、曹節等「十常侍」,宦官專權亂政,以致爆發了黃巾起義。
朝廷集中全力鎮壓了這次起義,但是,在「十常侍」的撥弄之下,何太后與董太后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加劇起來。
大將軍何進下令召外地各鎮諸侯入解決。
結果,何進先被「十常侍」殺死。
應召入京的大軍閥董卓,乘機把持朝政,擅自廢立皇帝、殺戮大臣,引發了以袁紹為盟主的十七鎮諸侯聯軍討伐董卓的戰爭。
然而,諸侯聯軍貌合神離,各懷鬼胎。
孫堅任前部先鋒,濟北相鮑信恐孫堅搶了頭功,暗派其弟鮑忠率軍抄小路搶在孫堅之前與董卓軍隊交鋒,鮑信卻被華雄斬於馬下。
袁術則怕孫堅做先鋒攻破洛陽,勢力壯大,成為自己爭權奪利的勁敵,因而不給孫堅供應糧草,使孫堅軍中缺糧,自亂陣腳,華雄乘機劫寨,孫堅大敗。
孫堅雖自告奮勇擔任首部先鋒,但也並非真心實意地「扶持王室,拯救黎民」,他進入洛陽之後,偶然得到了傳國玉璽,想做皇帝的野心立刻膨脹起來,他藏起傳國玉璽,託病告辭,想回江東稱王。
袁紹得到密報致書劉表,劉表出兵截擊孫堅,從此造成了孫、劉世仇。
參加討董聯軍的劉備等人,想忠心報國,但袁紹、袁術兄弟十分卑視他們,出言不遜,阻撓關羽出戰。
曹操認為不應計較出身貴賤,支持關羽、張飛出戰,袁術卻以退出聯盟相威脅。
袁紹起兵討伐董卓,也不是真正為了扶持漢室,只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想趁機擴大勢力。
董卓西逃長安之後,袁紹拒絕了窮追猛打、一戰而定的正確建議,在洛陽按兵不動,使討董聯盟進一步分裂。
曹操大罵袁紹「豎子不足與謀」,單獨率兵進擊,卻被董卓大將呂布殺得大敗,只好率殘部投揚州。
各路諸侯見狀也紛紛撤軍。
一場以政治上反對董卓而發起軍事鬥爭,終因政治上的分歧而瓦解。
董卓被王允設計殺掉後,曹操搶占先機,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開始了曹操與袁紹、袁術、呂布、公孫康以及後來的劉備、孫權等各大軍事集團之間的長期戰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各軍閥進行拉攏或討伐;各軍閥則以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相指責。
各軍閥與曹操之間,以及各軍閥之間,今日聯合,把酒言歡,明日又反目成仇,兵戎相見。
軍事與政治鬥爭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斷轉化。
許多政治、軍事集團就是在這種不斷轉化的過程中興起或滅亡。
《三國義演》總是把政治與戰爭緊密地結合起來寫,這樣能寫明戰爭的目的和性質,依此來表達褒貶愛憎。
例如,第十四回寫漢獻帝被李傕、郭汜追殺走投無路,只好採納大臣的建議,召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
曹操應召而來,先派夏侯惇、曹洪出兵殺敵,首戰告捷。
曹操隨後引大隊人馬入城,對漢獻帝表示了效忠之忱和安慰之詞,然後,率軍出擊,一舉將李、郭軍隊徹底擊潰,使漢獻帝擺脫了被劫持和追殺的險境。
作者把曹軍應召保駕視為正義之舉,所以,把曹操治軍、出師描寫的威武有致,顯示出曹操的非凡才能。
但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僭越、威逼皇帝、殺害皇后等,干出一連串的忤逆之事後,作者再寫曹操作戰,或者予以否定、譴責,或者通過各種情節和細節的描寫,從政治上、品德上和精神狀態上對他進行揭露、批判和嘲弄。
對於劉、關、張方面,一開始就通過「桃園三結義」寫他們胸懷「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政治抱負,為他們此後所進行的一系列的軍事鬥爭立了綱領。
緊接著寫他們大破黃巾軍,為國立功;參加討伐董卓的正義之戰,斬華雄、戰呂布,一鳴驚人,顯示出了英雄本色。
聯呂布、依曹操、投袁紹,表明劉備善於在困境中利用矛盾,保存自己,待時而動的機智和膽略。
長坂坡之戰,在曹操方面,是逆臣進擊;在劉備方面,是義臣防守。
通過寫張飛在長坂橋一聲大喝嚇退曹兵的情節,長了劉備的志氣,滅了曹操的威風。
在此後許多戰事中,總是把劉備方面寫得有理有節,深得人心,值得稱讚。
劉備因報二弟之仇,置「聯吳抗曹」的國策於不顧,興兵伐吳,作者對此則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戰爭爆發的原因,除了軍事衝突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因素,《三國演義》充分表現了這一點。
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劉、關、張桃園結義招兵買馬;十七鎮諸侯誓師討董,討董聯軍又分裂而以失敗告終;劉備今日聯呂,明日依曹,後日又投袁;曹操忽而要殺劉備,忽而又要給他加官進爵,明令劉備討代袁術,暗中卻又密報袁術提防劉備進攻;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坐鎮江東,曹操本想起兵進擊,卻又被謀士一言,改變了主意,反而封孫權為將軍;袁紹聽到這個消息卻勃然大怒,立即率軍與曹操決戰;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抗曹,後來孫權又違背盟約襲占荊州;劉備兵敗身死,曹魏約東吳夾擊蜀漢,孫權卻不乘勢進取;諸葛亮受託孤重任之後,不是起兵向東吳報仇雪恨,而是去平定南方的蠻王……這些,都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
《三國演義》寫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戰爭,它們的來龍去脈卻清晰可見,這與作者善於揭示錯綜複雜的政治因素是分不開的。
說好的十七路諸侯伐董卓,結果董卓成了打醬油的。
要說起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會浮現在大家的腦海。比如牧野之戰、城濮之戰、巨鹿之戰、赤壁之戰等等,但是實力相差兩百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估計夠大家想一會的。這場實力懸殊...
漢獻帝的此舉動使得天下第一諸侯失去了統一的機會,曹操早就敗亡
漢獻帝一個舉動使得天下第一諸侯失去了統一的機會,曹操早就敗亡了三國時期,曹操、袁紹、劉備、孫堅、呂布都是名著一時的諸侯,他們聯手演繹了三國這個精彩的時代。這其中脫穎而出的應該是三個人,一個是曹操...
袁紹十七鎮諸侯盟軍為何不攻自破,主要這一點沒做好
漢朝末年,奸相董卓獨霸朝綱,自作主張把剛剛入繼大統的漢靈帝貶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漢獻帝。後又差人把何太后「直攛下樓」,絞死唐妃,用毒酒灌殺漢靈帝。「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董卓還讓軍...
三國時討伐董卓最尷尬的一路人馬,全軍只有三人,卻勇敢先鋒!
(紙上談古今·風雲三國·第1期)(文/夢痕舊時雨 插圖/夢痕舊時雨 本文為獨家原創作品,嚴禁搬運洗稿等行為)星雨璀璨,長河落日,歷史就像是一架飛馳的馬車,輾過之處,必留深印余香,留於後人細細回味...
聽說孫堅被華雄打敗後,為什麼所有人的反應都不一樣呢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群雄組成聯軍,一起討伐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被稱為「關東聯軍」,孫堅做先鋒,打董卓最狠,並斬殺了華雄,這是正史中的記載。而在演義中,有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孫堅雖然被稱...
三國真相之孫堅(二)
導言:重小到大,我們由於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以及各種三國美文,導致我們了解的真正三國歷史已經早已偏離歷史。如果沒有真正的去讀那些比較權威的三國記傳,我們或許就會將真正的歷史真相變為我們現在百見...
概述史:從董卓進京到三國歸晉,這才是最完整的三國歷史
讀《十八路諸侯》,看最真實三國歷史 如果說歷史上那個時期的人物,是最為大家熟知的,問一百個人,會有九十九個人會說是三國。因為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讓歷史上的這個時期,成了中國歷史上大家最最熟悉...
三英戰呂布,曹操下了一手好棋,卻撲了空!又害了孫堅!
話說董卓在洛陽城內,把漢室後宮當做自家後堂,想出就出,想進就進,嬪妃侍女,多半受其凌辱,所部在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天子蒙欺,天下有識之士皆想殺他而後快。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
萬軍叢中擊殺華雄,正史威名遠勝關羽,演義卻把他功勞記關羽頭上
三國演義中,18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故事,來源於東漢末年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三國演義》里也精心描繪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這場戰役里,逐鹿中原的群雄軍閥也紛紛亮相,同時也拉開了日後數...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