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雄厚的曹操為什麼至死也沒稱帝?其實也是出於無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代梟雄曹操出身寒微,憑藉著自己的權謀和智慧,在紛亂的三國中脫穎而出,稱為了三國時代的第一大軍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依靠如此政治資本,曹操鬥敗袁紹,統一北方,官拜丞相,爵封魏王,成就宏圖霸業。

那麼位極人臣的曹操為什麼至死也沒有承接「天命」稱帝呢?這給世人留下無限遐想。

對於此,有很多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總結起來,大致可以歸為三點。

(一)不願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但是綱常倫理、忠孝禮義仍在,就算狡詐如狐的曹操依然要受正統的儒家文化的影響。

在長年征戰的血雨中,曹操一直以天子名義出兵,替天行道,討伐不臣。

那麼就坐實了漢獻帝和漢室依然是正統。

曹操深知,如果自己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那麼他將處於眾矢之的,被歷朝歷代唾棄和咒罵。

這是一直自詡為漢室忠臣的曹操所不願意接受的。

所以曹操在世時,曾一再表明自己絕無稱帝之心,斷然不是篡位奪權的「奸佞之臣」,而是撥亂反正的「治世能臣」。

(二)經不住群起而攻之的討伐

雖然曹操已經取得了對漢室的絕對的控制權,但他的勢力也僅僅是限於北方,東南、西南的孫權、劉備亦非等閒之輩。

如果曹操膽敢貿然稱帝,等於真的坐實了孫權、劉備給他扣的「亂臣賊子」的帽子。

如此一來,他前半生苦心打造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資本蕩然無存,不僅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更可能給人口實陷入空前慘烈的激戰中。

任憑曹操有多少精兵強將,一旦失去人心,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天下軍閥作戰,勝算還真不好說,說不定落得一個和袁術一樣的下場。

老謀深算的曹操又怎麼會那麼目光短淺,只為一個區區的虛名而讓自己架在火上烤呢?

(三)更注重實在的權利

曹操可以說是一位實用主義者,從他頒布「唯才是舉」的用人標準可以看出。

所以對曹操來說,實權與虛名孰輕孰重再明白不過了。

從當時情況來講,天子詔令由曹操口授,朝廷重大方針政策由曹操制定,官員任命由曹操授意,這完全就是皇帝的待遇了。

而稱帝只不過多了一個華而不實的名號,不僅不能錦上添花,反而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傻子才要稱帝。

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點出了一代梟雄曹操的心聲,曹操一步一步為自己的孩子鋪路,不願自己去多此一舉。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猜測而已。

曹操心中的真實想法已隨曹操逝去而深埋地下,歷經千年的疑問依然不得而知,但憑後世之色評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