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憑此兩件事不僅完敗曹操,更讓劉邦朱元璋汗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王逸風

評價中國歷史,人們最喜歡用一個詞,那就是成王敗寇。

成者為王,如劉邦,如朱元璋。

敗者為寇,如張士誠,如李自成。

但也有一個例外,就是對劉備和曹操的評價。

按說,劉備的功業和曹操相比絕對要差很多。

劉備起家時候不過是一織席販履的無名之輩,後來結識了關羽張飛,到處流浪,好不容易得到四川稱漢中王,可是占領的地盤比曹操卻少多了。

反觀曹操,作為漢朝的丞相,起碼從名義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他後來掃除群雄,殲滅了袁紹袁術,又平定烏桓。

整個北方幾乎都被他統一起來。

可以說,正如曹操所說,如果沒有他,天下將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可是,儘管如此,劉備的名聲卻比曹操好得多。

一說起劉備,人們的印象就是劉皇叔,一心匡復漢室,一心為民,為人仁義,心繫天下。

而說起曹操,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奸雄二字。

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什麼好人。

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按說曹操作為成功者,他的名聲應該比劉備好才是。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劉備以正面形象出現而曹操則以反面形象示人呢?

多半人可能認為,這是《三國演義》影響的結果。

《三國演義》的作者認為曹操是個奸雄,於是極力貶低曹操抬高劉備。

當然,不能否認《三國演義》影響了很多人對曹操劉備的印象。

但《三國演義》並不是根本。

事實是,羅貫中是果而不是因。

也就是說,羅貫中之所以這麼寫,是因為古人對曹操劉備的評價大多和羅貫中一致,所以他才這麼寫。

演義中的曹劉形象其實是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的。

那麼,作為一個事業失敗者的劉備,為什麼其歷史評價卻高過曹操呢?

其實,只因兩件事。

這兩件事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一件就是劉關張三人的感情,另一件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

劉備做了這兩件事,即使他沒有稱帝,歷史評價也不會低。

我們先來看劉關張三人的感情。

演義里說三人桃園三結義,從此成為命運共同體,甘苦與共。

歷史上君臣之義,能做得像劉備這麼好的,幾乎沒有第二人。

當然,正史里並沒有記載三人結義之事,但三人感情很好卻是不爭的事實。

要不然關羽也不至於在投奔曹操之後聽劉備還活著就封印辭官而去。

而若干年後關羽被孫權暗算,劉備又不顧孫劉聯盟大義與孫權撕破臉給關羽報仇。

做皇帝不忘兄弟,的確是一件難事。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也不過是給兄弟們一點田地,這已經被很多人認為難得了。

其他像劉邦、朱元璋之流,那都是狡兔死走狗烹。

最為劉備的名聲加分的要數他對諸葛亮的態度。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

而且,那時候,諸葛亮才二十七歲,在江湖上還沒有什麼資歷。

由此可見,劉備對賢者確實是十分渴求的。

而此後,劉備確實也對諸葛亮放心任用。

劉備死後,劉禪對諸葛亮更是言聽計從。

可以說,劉備成就了諸葛亮了治國理想。

可以說,劉備這樣的君主,正是儒家理想中的君主形象。

反觀曹操,一生多疑,雖有大功業,在德上到底算不上圓滿。

他雖一輩子沒稱帝,但他剛死,兒子曹丕就篡位自立為帝。

而悲催的是,在曹魏集團成長起來的司馬氏集團,後來更是把天下弄得一塌糊塗,這可能也影響到人們對曹操的評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桃園三結義中,劉備真的是大哥嗎?

如今,三國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了。提到三國,你腦海中或許會想起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雄曹操,還有劉關張,三氣周瑜等等。當然,你可能還能想到更多。尤其是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這段歷史戲說的十分有趣。...

三國一盤棋,研究兩千年

歷史畢竟是人來記錄的,難免就會加入作者的個人意願,而讀者也會不自覺順承了他的觀點吸收而為自己的理解。這樣的歷史要想返回最本真的狀態,還真是不容易。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一個作家對自己筆下最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