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伐蜀的時候,投降的蜀兵在戰鬥中為什麼不倒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記載,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只有幾千人,蜀軍投降的非常多,綿竹的時候諸葛瞻有三萬人,鄧艾也差不多,但是鄧艾的三萬人最少兩萬多是投降的蜀兵,甚至有一萬是諸葛瞻的副將前幾天帶過去投降的,打成都就更誇張了,十萬對十萬,鄧艾手中九萬多是降兵,吳國援兵正在路上,劉禪只要撐幾個月就好了,劉禪還占了地利優勢,論糧食鄧艾也不好過,長安運糧到成都翻山越嶺絕對不會太輕鬆,為什麼他們都投降?

蜀國滅亡投降的時候,劉禪令下屬做了一個統計,做了一個投降清單,蜀國有帶甲士兵十萬,官吏四萬,並有「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

這個米到底是多還是少呢?根據《三國志鄧艾傳》,鄧艾早期負責屯田前曾上奏說:「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三千萬斛只夠十萬兵吃五年,平均一年吃600萬斛,一個月需五十萬斛。

而蜀國全國國庫存糧只有四十萬斛,不夠蜀國剩餘十萬兵吃一個月,還得再分給四萬多官員,這是超嚴重饑荒!!!這也是劉禪不得不降的首要原因,就算堅守,不到一個月就要餓死全部兵了。

蜀漢沒有置史官,所以很多史料都看不見。

以下是我的推測。

蜀漢國內一直是益州本地派和荊州派爭權奪利。

(劉備入蜀時,曾用劉巴之言鑄大五銖錢,掠奪益州土豪們的財產。

所以益州本地派一向是對荊州派沒好感的。

)在諸葛亮時期,孔明輕鬆碾壓,獨掌大權,比被慫恿和他為爭權的李嚴打壓到底。

諸葛亮死後,益州派勢力有所抬頭。

這種情況在蔣碗,費禕死後越來越明顯。

其中費禕是被降將郭盾所殺,很多人說是魏國用間,但蜀漢國內勢力相爭才更符合邏輯。

到董允死後,積功升到大將軍的姜維居然被排擠的不敢回朝,只能在外屯田避禍。

想必姜維也知道,自己出了軍營,很多人會要他的命。

而他手握的十萬精兵也是劉禪生命的保障。

這裡有個細節,姜維北伐數戰,僅有一敗,這次敗仗是因為胡濟沒有領軍匯合,導致寡不敵眾被擊敗。

胡濟是義陽人,是荊州派,跟諸葛亮關係也很好,沒理由擺姜維一道,但戰後,胡濟卻由鎮南將軍升為驃騎將軍,而且後來的戰鬥再沒跟他有過關聯。

(演義中有退守漢壽後去成都的情節)鄧艾並非無腦莽夫,他不可能地圖一片黑就偷渡陰平,在蜀漢肯定是有內應的。

所以守陰平的守軍被裁撤,這很容易理解。

一路招降納叛更好理解。

劉禪為什麼不守成都?他要是不投降,自然有人獻上他的人頭。

除了姜維手上的部隊,益州派也掌握了自己的軍事力量。

像演義中沒提到過的句,柳等人都是軍方重將。

他們都是益州本地人。

劉禪在位幾十年,能投降,益州派的人也不會下刀子。

跟主公投降和弒主,聽起來可不一樣。

蜀漢滅亡,雖然看起來是鄧艾偷渡陰平,端了老窩,其實內幕很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姜維沓中屯田、棄守漢中導致了蜀漢滅亡嗎?

作者:山色歸讀 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見文尾。因境內有世界珍禽朱䴉而被稱為「朱䴉之鄉」的陝西省漢中市,歷史上作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曾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它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