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是如何投降的,投降後對三國歸晉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63年,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

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

劉禪在譙周的慫恿下向魏軍投降,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泄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蜀國滅亡。

當時鄧艾偷渡陰平,帶的僅是一支不足萬人的魏軍,在過馬閣山時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已經損失近半,加上沒有帶輜重和糧草,不能支撐長期戰鬥。

蜀軍有十幾萬的兵力,成都守軍也有一萬多人,按理說完全可以固守或暫時逃離成都,日後再復國,可後主劉禪為何為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投降了呢?

實際上按當時魏國的實際掌權者晉國公司馬昭的分析,「蜀國多年一直擾亂邊界,一個小國經這麼多年的折騰,早就民疲國弱了。

現在大軍征討,拿下蜀國,易如反掌。

大家都說不可伐蜀,只有鍾會說可以打。

一個人臨事如果怕了,則智慧勇氣全消失,硬逼著他上戰場,正好讓敵人痛擊而已。

鍾會有膽有謀,此去必滅蜀國。

(鄧艾偷渡陰平路線)

的確如司馬昭所言,蜀國這階段經濟落後政治腐敗,基本處於崩潰的邊緣,就差最後一擊。

魏軍一路猛攻,攻下漢中,拿下陽平關,繼續向前推進。

蜀軍連連敗退,但陣線還不是大亂,其大將姜維、廖化、張翼等收縮防守,依靠劍閣的險要地型堅守不出。

這時情況對蜀國非常不妙,但蜀道難是天下聞名的,姜維的烏龜戰術很有效,鍾會在正面進攻毫無辦法,糧草又告急,也有退兵的意思了。

不料鄧艾獻奇計說:「敵人被我軍多次打擊,現在已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這時候退兵,則前功盡棄。

他率領自己的部下,向陰平小道出發,在沒人的山谷翻山越嶺,鑿山開路,硬是從大山中闖出一條路,繞過了險峻的劍閣,到達了蜀軍的後方。

一舉拿下江油城後,在綿竹打敗蜀漢最後一次抵抗,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戰死,蜀人大敗,魏軍直逼蜀人的老巢成都。

這支出現在蜀軍後方的軍隊,徹底摧毀了蜀國人心理上的防線,蜀漢軍民鬥志全無,成都城裡是一日數驚,草木皆兵。

老百姓都往大山里跑。

蜀漢後主劉禪面臨著選擇,一是逃跑,是逃往南方還是投奔東吳,二是投降,三是玉石俱焚抵抗到全軍覆滅。

劉禪為什麼輕易地投降曹魏,逃亡不行嗎?大臣譙周,一直以來擔任劉禪的老師。

這時候站出來講話,他建議投降。

往南方逃?那兒是那些被諸葛亮打趴下的南蠻孟獲們的地盤,當年歸順就不大服氣,現在危險了到他們那兒去,輕了擠兌你,重了搞死你!

投奔東吳?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

況且魏國遲早會吞併吳國,這是大勢所趨,難道到時候再投降一次?「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並且真的要跑,早就要做好計劃,現在敵人就在城下,人心已亂,變生不測危險就大了。

有人說,要是鄧艾不受降怎麼辦?譙周說:「現在東吳還在那兒,魏人一定會做好榜樣工作的。

不但受降,還一定以禮相待。

」接著比較讓人討厭地拍胸脯,「如果魏人不裂土封陛下,我譙周親自到洛陽,用大義相爭!」書呆子勁頭十足。

不過前面的分析還是有理,大伙兒全都贊成這個意見。

劉禪同意投降,派人去鄧艾營中送降書。

倒是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很有骨氣,說:「怎麼能投降?真的山窮水盡,也要父子君臣背水一戰,和國家共存亡。

」劉禪已經聽不進這種建議了。

劉諶跑到爺爺劉備廟裡大哭一場,殺了老婆孩子,然後自殺,算對得起劉備。

鄧艾接到降書,大喜,馬上寫了封表揚回信,同意投降,保證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劉禪帶領文武百官,把自己綁了,抬著棺材,到鄧艾軍門。

鄧艾為劉禪解去繩子,讓人燒了棺材。

果然以禮相見,並命令部下不得虜掠財物,讓成都人繼續從事舊業。

按照東漢傳統,拜劉禪驃騎將軍。

至此,從劉備稱帝算起,蜀漢政權經四十二年運作,拉上了帷幕,告別歷史舞台。

劉禪為什麼輕易地投降曹魏,逃亡不行嗎?劉禪投降了,但蜀國的戰事還沒有完。

在前方的姜維等人得到諸葛瞻在綿竹被魏軍打敗的消息,都不知道劉禪在哪兒。

急忙回軍向成都,走到半路,碰到劉禪使者,接到領導:「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的命令,將士們都呆住了。

許多人拔刀砍石,暴跳如雷。

但是君王的命令寫在那兒,大家只有遵命。

姜維讓大部隊放下武器,向緊跟在後面的魏軍投降,自己和張翼、廖化等人到鍾會營中投降。

投降後鍾會對蜀漢降將禮遇很高,說姜維比的上魏國名士夏侯玄之類人物,傾心相交。

姜維看出鍾會原來是個野心家,現在滅了蜀漢,大權在握,很有自成一家的打算。

姜維立馬抓好這個機會,慫恿鍾會道:「將軍助司馬家,從淮南以來,算無遺策。

現在又滅蜀大功,功高震主,想學春秋范蠡功成身退吧?」鍾會說:「你說的太遠了,我做不到。

現在的情況,不會是這種結果。

姜維加上一句:「另外的結果,將軍你的智慧會做到的,無需我多話了。

」鍾會明白姜維所指,更加結好姜維等一眾蜀漢舊臣。

姜維給劉禪寫密信,要他忍辱負重,我姜維要讓大漢江山危而復安,日月暗而復明。

早些時候鍾會用「畏敵不前」的帽子奪去曹魏軍另一個大將諸葛緒的兵權。

這一回,鍾會又用「誣以謀反」的大帽子罪名拿下了鄧艾。

這樣征蜀各路大軍十幾萬人馬全歸鍾會指揮,謀反之意更加濃重。

不料強中更有強中手,司馬昭早已預先準備,給鍾會去了封信,藉口要防備鄧艾。

說:「中護軍賈充率數萬人已在入蜀路上,我率領大軍十萬在長安,不日可以見面。

鍾會大吃一驚,司馬昭名義上說防鄧艾,實際明白是針對自己嘛!他馬上動手,召集魏軍將領,聲稱自己有魏國太后的詔書,要起兵廢除司馬昭!這無疑是個晴天霹靂。

司馬氏經司馬懿、司馬師再到司馬昭多年的苦心經營,勢力範圍已是根深蒂固。

眾魏將都沒有反對司馬氏的心理,一時面面相覷,作聲不得。

鍾會見得不到支持,把眾魏將關進辦公樓。

不料走漏消息,外面的魏軍將士譁變起來。

形勢急轉直下,魏兵衝進辦公樓,放出自己的上級,大家爭先恐後去殺鍾會。

一場大亂,軍民死傷無數。

鍾會、鄧艾、姜維一干人全死在亂軍中。

直到幾天後,賈充軍隊到達,局勢才平靜下來。

姜維最後的掙扎也被消滅了,蜀漢復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劉禪只有到洛陽報到的份兒了。

一路顛簸到洛陽,又讓司馬昭設個局給奚落一通。

司馬昭讓人在接待蜀國投降君臣時演奏蜀國的音樂,跳蜀國的歌舞。

眾人聽到家鄉的音樂,而今物是人非,無不愴然淚下,唯劉禪喜笑自若。

讓司馬昭嘆息道:「人怎麼能這麼無情呢!」故意問劉同學,想不想蜀國啊?劉禪呵呵笑:「這裡這麼好玩,蜀國有什麼好想嘛!」唯一的貢獻是留下了樂不思蜀這一成語。

劉禪投降這件事,西晉的史學界沒有批評聲。

從中國人最講究的正統傳承來說,如果說以蜀漢為正統,那曹魏就是偽政府,西晉繼承的是曹魏的天下,不也是偽政府嘛!所以曹魏消滅蜀漢,在西晉人看來,是統一江山的正道。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說,劉禪保全性命,益州百姓免於戰火,要算是譙周的功勞。

到了東晉,反對聲漸漸高調起來,其歷史學家孫綽說:「身為一個天子,投降保命,這個是多麼深的恥辱!劉備糾正曹魏的篡漢,與之不共戴天。

劉禪違背他父親的意願,向死敵稱臣,完全不是正道!」

另一個歷史教授孫盛也說:「劉禪昏庸,譙周貪生怕死,一唱一和,匆匆忙忙就把自己綁起來投降敵人。

把這樣的堅固城池拱手相讓,才會有將士們撥刀砍石頭的無奈,這是多麼地令人痛心!」

究其原因,在於東晉偏安江南,所處的地位情形和三國時的蜀漢極為相似,這時許多人又都要求以蜀漢為正統,曹魏就是敵人了,正統的政權怎麼能投降偽政府嘛!所以劉禪投降這事兒,又被提出來,用來做典型的反面教材教育忠臣烈士。

此後每到自以為自己是中華的正統傳承的政權偏安一角時,都會把劉禪投降這事提出來狠批一通。

如明清鼎革之際,大明衣冠,受剃髮易服之恥。

大儒王夫之在痛心疾首之時就大罵譙周:「國家還在,君主還有。

這種情況下,譙周散布謠言讓人們失去鬥志,其實是為司馬昭先拿下了益州!不是取悅於老百姓,是取悅於曹魏國!譙周的罪過是上通於天的!」

大義凜然地把譙周罵了個狗血噴頭。

其實都是以古喻今,用古人的烈酒澆自己心中的塊壘。

平心而論,在鄧艾攻下綿竹,兵臨城下之際,投降是必然趨勢,區別只在於投降的話由誰嘴裡說出來而已。

劉禪投降時益州的戶口情況是:人口九十四萬,軍隊十萬二千,公務員四萬人。

完全是個畸形怪胎。

不到百萬人口,有這麼龐大的軍隊和公務員隊伍。

老百姓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譙周還是比較客觀地承認了蜀漢的不足,面對現實地選擇了投降。

當然後世的人在用的上的時候,可不管什麼情況,先把譙周拎出來痛罵一通再說,完全是坐著說話不腰疼的勁頭呵。

實際上當時的蜀漢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劉備進入成都的時候四川有400多萬人,蜀國滅亡時人口已經不足百萬。

長期的北伐不成,蜀國的國力已經過度消耗,百姓以及蜀漢集團早就厭倦了戰爭,希望過太平日子。

與其說劉禪軟弱是扶不起的阿斗,倒不如說是劉禪的一種大智若愚。

蜀漢的投降,讓四川僅剩的100萬人免受戰亂,保全了劉家老小的身家性命,也促進了全國的統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喜歡的加個關注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鄧艾為什麼能以2000餘人滅掉蜀國?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萬人進攻蜀漢,其中西路鄧艾領兵三萬出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中路諸葛緒領兵三萬進攻陰平,以阻截姜維的退路,東路鍾會率領剩下的十萬進攻漢中。結果雖然鍾會順利攻...

立下滅蜀大功的鄧艾,為何死得這麼窩囊?

鄧艾之死,緣於其政治能力低下。鄧艾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能夠滅掉蜀國,離不開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鍾會大軍在劍閣對姜維的牽制。此前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於被動,急...

三國疑案:領兵2000的鄧艾為何能滅亡蜀國

(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

劉禪為什麼輕易地投降曹魏,逃亡不行嗎?

用堅毅不撥的精神,去忍受降臨在別人身上的災難,那是最容易不過的事。——毛姆在讀三國後期劉禪投降魏國大將鄧艾時,看到很多人慷慨激昂地發表著大義凜然的觀點,要求劉禪堅持抵抗,不能投降。要按古代天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