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什麼蜀國有諸葛亮和五虎大將,可還是最先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說諸葛亮,諸葛亮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將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這種卓越的政績完全可以將魏、吳兩國踩在腳下,但是,可惜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又因為他的戰略一直維持在他有生之年,他大權獨攬,一直希望帶領整個蜀國能在他未去世之前攻取中原,還於舊都。
關羽。
魏國的劉曄曾對曹丕說,蜀國的名將只有關羽一人,關羽在當時可以算得上一流的大將,連曹操都對他禮敬而不願殺他,可惜他先死在東吳的孫權手上,基本上是因為他的性格。
他這一死,相當於蜀國在軍事方面缺失了一擎天大柱,此後再沒有任何將領可以和關羽齊名
張飛。
張飛僅次於關羽,可惜又在劉備未死之前死去,也是因為他的性格。
蜀國少了關羽、張飛,基本上斷了左臂右膀,一隻鳥沒了翅膀還能飛嗎?
趙雲,個人物在真實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帥才,沒有掌握征戰軍隊獨當一面的能力,所以劉備讓他做了中護軍,就是做了皇宮裡面的警衛將軍,保衛重要人物的安全
馬超,野心太大,投靠蜀國也是走投無路,他一直想占據涼州做個獨立的軍閥,並因此殺人無數,也是因此而害死他的父親馬騰。
連他家人的生命安全都不顧的人可見其野心有多大。
所以他到哪裡都不受到信任,因為被張魯猜忌而不得不投降劉備,但劉備是何等人物,他早就了解馬超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也時刻控制防備著馬超。
馬超跟劉備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融洽,所以馬超投靠劉備後一直提心弔膽,鬱郁不得志。
黃忠,算是個廉頗之類的武將,不過投靠劉備時年紀已大,已經很老了,所以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一役後不久就病逝了。
諸葛亮兩個問題:1、蜀中的人才,甚至連皇帝劉禪都根本得不到充分應有的鍛鍊和成長,為後來的發展埋下隱患;2、基本上如果他死後那就大勢已定,收復中原的希望也隨他自己的死亡灰飛煙滅。
其實要看蜀國為什麼最先滅亡還要從多方面來看,如經濟:蜀國的經濟都用在不斷征伐的軍事上,小國的國力因此消耗巨大,生活條件不佳,民眾面如菜色;政治:蜀國內部政治階層分裂,不能同心協力;軍事:蜀國能夠稱道的只有軍事,軍隊由諸葛亮統一訓練,紀律分明,隊伍嚴整,戰鬥力十足,號稱十萬北伐大軍,不過在他死後被姜維等將領消耗得差不多了。
人才培養方面諸葛亮不如吳國和魏國吳國,很多人都說天佑吳國,頂尖的人才基本上都能在吳國層出不窮。
周瑜死後有魯肅,魯肅死後有呂蒙,呂蒙死後有陸遜,陸遜死後有陸抗,這一波接連一波的名將怎麼都死不完,你是神都無法消滅吳國。
。
從皇帝劉禪這位統治者看,雖然他本人不傻,但沒有他父親劉備的雄心壯志,蜀國的命運自然就這樣註定了。
編後語:諸葛亮再厲害也只是個軍事家,而不是一個政治家。
一個政治家的視野是全局,而一個軍事家只能在戰爭中提現前瞻性。
劉備死前幾滴眼淚把諸葛亮哄得為他的江山,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地步!
桃園結義,關羽為什麼沒有當老大?結局讓人感嘆
《三國演義》里,說影響力最大的,關羽算其一!但很多人也感到很疑惑,俠肝義膽,武功蓋世,智慧過人的關羽,為什麼沒有當老大?是什麼讓人只能做臣子,無法成為君主?今天南哥帶大家一起解讀吧
正史上,三國將相單獨成傳的,除了諸葛亮,就是他
在三國歷史上,有一位相當厲害的軍事家,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出將入相」型的高手,而且和諸葛亮一樣,手握軍政大權,左右國之命脈。在陳壽所著《三國志》中,魏蜀吳三國的文臣武將,幾乎都是一幫人合傳成卷...
三國時期魏蜀吳各自的獨門大招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魏蜀吳三國人物描繪的非常有特色,而且傳神。當然軍事上,各個國家陣營都有自己勇猛的武將和謀士。按照三國演義里的說法,魏蜀吳各國在計策戰略上都有自己的獨...
劉備為什麼要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只因關羽嗎?
劉備攻打吳國以下幾個原因一、戰略上比進攻魏國更可行。從實力和地理位置上來講,蜀國如果傾全國之力去進攻魏國,獲勝的幾率不能說沒有,但一定是極小的,但面對吳國就不一樣了,蜀國居於吳國的上游,從地理位...
三國中的十大名將,孫權居然能排第六
第十,福將曹仁曹仁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將,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
三國中的名將,一生征戰,除了這八位,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三國鼎立,群雄並起,名將輩出。縱觀硝煙瀰漫的三國戰場,名將不計其數,但頂級名將卻是屈指可數,不但要有超乎尋常的統軍能力,還要有異於常人的戰略眼...
武廟七十二名將,魏國兩人,蜀國三人,吳國四人,你能猜中幾人?
自古名將以配享武廟為榮,進入武廟既是人們對其能力的肯定,也表達了對他們的喜愛。漢末三國時代戰事頻繁,名將輩出,大放異彩,有九位傑出人才進入武廟,分別是魏國的張遼、鄧艾,蜀國諸葛亮、關羽、張飛,吳...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蜀漢後期除了姜維,為什麼就不出不了名將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是演義對三國後期蜀漢人才短缺的一種寫照,然而,正史之中,蜀漢後期長期以來,除了姜維,也沒有多少獨當一面,力攬狂瀾的名將,這是為什麼呢?
孫權眼中,為什麼東吳和關羽只能活其一,而不能並存
公元220年,東吳呂蒙殺關羽,其後九年,孫權建立東吳稱帝,這是為何?想必很多人不曾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三國演義》我們都看過,講實話,說真事,在當時魏、蜀、吳三個國家,以魏國的國力最為強大,吳國...
三國演義中死的最憋屈的六位名將,最後一位被夷滅三族,實屬可惜
在波瀾壯闊的三國時期,能人輩出,猛將如雲,他們在慘烈的廝殺中,「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本無可厚非,就像主題曲中「浪花淘盡英雄」那樣。其中不乏有很多名將死的很憋屈,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三國...
三國五大軍事統帥對比——誰才是陸上最強
東漢末年的三國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魏蜀吳各自獨霸一方。三國的實力對比應該是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據後。對比他們的五位頂尖將領,則各有所長,本期小便就為你一一列舉魏蜀吳三國的五位代表性戰將,看...
他號稱蜀國最大剋星,實力遠超周瑜,諸葛亮始終不敢與其交手!
東漢末年,世間大亂,各地梟雄紛紛起義想來當這一世的梟雄 經過多年的戰亂之後,天下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分別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再加上劉備的蜀國 。這三個國家其中屬於魏國最強,吳國第二,蜀...
劉備手下名將無數,為何打不過吳國?只因孫權有一點做的比劉備好
三國時的魏、蜀、吳為了爭奪天下,相互之間戰爭不斷。三家之間的關係也是分分合合,一切都是因為利益才結合在一起。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牢靠,只要一方勢力做大,就會遭到另外兩家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