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親征東吳,最後全軍覆沒,只是為關羽報仇?不,還有更大圖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魏蜀吳相爭,最後三國鼎立。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

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

由於219年孫權殺了關羽,劉備稱帝三個月便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出兵討伐孫權,結果損兵8萬,折將7員,劉備只率數騎逃命,到白帝城後氣病而死,這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

劉備為什麼不惜全軍覆沒的代價要為關羽一人報仇呢?劉備真的與關羽手足情深嗎?劉備出兵之前,趙雲提出了反對意見。

趙雲是劉備「四弟」,他的話,按說劉備應該聽,可劉備卻沒有聽。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魏紀》:「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

翊軍將軍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

若先滅魏,則權自服。

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

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

』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


從趙雲的話中可以看出來,劉備親征伐吳並不是給關羽報仇。

因為關羽死於219年,他時隔兩年才出兵,說明他並不急於為關羽報仇,給關羽報仇,只是他出兵伐吳的一個藉口。

真正目的是想滅掉魏、吳,恢復漢室,統一中國。

而趙雲認為,不應該拋開曹魏先打東吳,如果打也要先打曹魏,曹魏一滅,東吳自己就臣服了,可是劉備不聽。


劉備伐吳的目的是想統一中國,從諸葛瑾給他的信中也可以得到信息。

劉備向東吳宣戰後,孫權派使者求和,劉備不答應,孫權就讓諸葛瑾寫信勸劉備不要出兵。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魏紀》:「秋,七月,漢主自率諸軍擊孫權,權遣使求和於漢。

南郡太守諸葛瑾遺漢主箋曰:『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矣。

』漢主不聽。


諸葛瑾的話與趙雲不謀而和,他的意思是,你劉備和關羽感情深,還有你和漢朝先帝的感情深嗎?荊州和中國相比,哪個更大?都是仇恨,應該先報哪個?弄明白這個道理,處理這件事情就像反掌一樣容易了。

諸葛瑾也是勸劉備先打曹魏,因為打曹魏是報國讎,而打東吳是報私仇,劉備如果想恢復漢室,統一中國,應該先去打曹魏,而不是先打東吳。

諸葛瑾的話,劉備也沒聽。

劉備為什麼不聽趙雲、諸葛瑾的話非要打東吳呢?他認為憑他現有的實力,完全可以一舉滅東吳。

如果去打曹魏,則沒有勝算。

先把東吳滅了,再集中精力打曹魏,這是他的作戰思路。

他已經認了死理,誰的話都聽不進去。

謀士秦宓說伐吳天時對蜀漢不利,劉備一怒竟要殺了秦宓,真的是孤注一擲,一意孤行了!

劉備不聽勸告,率八萬人馬向東吳發起總攻,結果東吳以逸待勞,等待戰機,了後令劉備全軍覆沒,8萬人馬全沒了,還死了馮習、張南、傅肜、程畿、馬良、沙摩柯等7名戰將,可謂損失慘重。

劉備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白帝城。

因氣火攻心,一年後在白帝城死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關羽隕,敗猇亭,蜀漢從此未出西川!

華夏皇帝漫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成都稱帝 白帝託孤 劉備艱難地奪取了益州,不過接下來他打了一場勝仗。由於漢中地勢險要,是巴蜀的咽喉要道。劉備占領了益州,就想進一步奪取漢中。不想曹操動作快,派夏侯淵、...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吳蜀大戰 魏國該不該出兵?

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稱帝,年號章武。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孫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