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下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課程·教材·教法2018第2期、「統編新教材」公眾號

大家是不是對溫儒敏老師

有關如何用好「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

的觀點還意猶未盡呢?

接下來,

小編繼續帶領大家看看

溫老師還有哪些

令人驚喜的建議吧!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進行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以及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懂得寫了什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學生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煩瑣,像做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

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煩瑣。

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有的還讓學生髮表一個感慨,說: 「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

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

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

」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

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

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統編本」語文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在一年級還不太能看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

初中教材將「精讀」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

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精讀課?一是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作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

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

略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

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

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略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我特別要說說另一種課型的混淆,那就是不管教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教學程序和講法。

有的上詩詞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就和教學小說差不多,還是人物性格、藝術手法分析;等等。

不同的文體課型應當有變化。

何況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統編本」教材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比如對文體特點的提示,以及對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師們要重視。

為何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

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一、二年級的新教材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

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

新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

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教學的可行的辦法。

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到哪裡去找?這裡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

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每學年2 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快樂讀書吧」課,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

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他們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有意識地讓他們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

不要將這種課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學生自己找書來讀。

如何在教學中處理語文知識的講授?

新教材有無語文知識體系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覆操練,這些年的課改提出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

這個出發點是好的。

問題是,如今的語文教學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

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

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乾貨」。

針對這種偏向, 「統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

一是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乾貨」,做到「一課一得」

在教學實施中不去追求「體系化」,但還是要有體系的。

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我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也許備課時用得上。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

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

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

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

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還是以「隨文學習」為主,不要從概念到概念地講解。

十一

不要濫用多媒體,祛除語文的煩瑣病

老師上語文課時,在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

濫用多媒體,是一種流行的「煩瑣病」,是一種災難。

有些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有的老師得了「百度依賴症」,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百度,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可是網上往往只有結論,沒有過程,容易讓人的思想碎片化、拼貼化。

如果老師不讀書,只讀一點備課用的簡單材料,日子久了,專業能力就會日漸退化。

還有就是讀書問題,如果老師不怎麼讀書,那怎麼能讓你的學生多讀書呀!有的家長在那裡打麻將,打得天昏地暗,卻不斷地回過頭來吆喝他的孩子好好做作業。

這可能嗎?老師們很忙,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可是每天看手機、微信的時間有多少呢?語文老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

參考文獻:

[1]洪宗禮. 母語教材研究:第八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167-168.

[2]徐志摩. 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91.

[3]郭紹虞. 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7-208.

免責聲明:

文章轉載自:課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2期、「統編新教材」公眾號

聲明:本文謹代表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版權歸屬於原作者。

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15019223922)聯繫刪除,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京首屆中小學語文教育大會召開

相關部門負責人稱大會與使用新教材有關,解決語文學科落地問題;年內將辦數學和體育兩個學科大會新京報訊 (記者沙璐)4月20日,北京市中小學語文教育大會在北京市第二中學召開。據悉,這是北京首次舉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