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要來了,這7個問題你清楚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說,部編本語文的精髓,就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

所以,弄清楚這七個問題,就是提醒老師們——回到原點,帶頭多讀書。

一、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有哪些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

像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

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

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

課文數量的減少,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減負」(孩子們負擔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師加重的,而是社會、家長加重的),而是教學內容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也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整個課文的變化很大,幾乎換了三分之二的課文。

課文的選篇標準強調了這四點: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

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

老師們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沒經過沉澱的「時文」少了。

二、為何一年級要改為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

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

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

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

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

部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

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

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

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

對於一年級剛上學的孩子而言,一上來就是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下馬威,並不利於培養對語文課的興趣。

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

拼音學習再往後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三、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有無必要讓孩子學「國學」?

部編語文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

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也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上懂得寫了什麼,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

因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是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四、部編本語文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一年級還看不太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

初中教材「精讀」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往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

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教讀課?一是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做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

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

自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

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

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自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五、為何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讀書,不讀書。

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部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

所以一些專家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讀一些「閒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定「掛鈎」的書。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當然,我們的語文課就要改一改,不能滿足於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交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

部編本語文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以及多種讀書方法的教學方面,開始做一些嘗試。

這是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

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新教材一二年級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

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

新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到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

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的可行的辦法。

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六、新教材為何要重建語文知識體系?

針對當前語文知識體系弱化的偏向,部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

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

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 「乾貨」,做到「一課一得」。

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

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

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

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

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

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隨文學習」的辦法不能丟。

心中有數,就能在教學中想辦法落實。

不要從概念到概念。

七、別濫用多媒體,多回歸自由閱讀

現今語文課普遍存在的一個弊病,就是繁瑣。

備課繁瑣,上課也繁瑣。

有些老師把注意力放在了設計組織各種其實無關緊要的活動上。

不要濫用多媒體。

語文課,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要減少。

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文字的感受與想像給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

語文教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

誰都知道,要教好語文,首先語文教師就要多讀書。

所以還是要恢復和增加自由閱讀的空間。

除了讀實用的書、專業的書,應多讀點歷史、哲學、自然科學及其他領域的書,視野拓展了,口味才純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長所愛,讓自己重新進入自由的個性化閱讀境地。

關注【101教育PPT】頭條號,遇見更多教育好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