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問題和解決辦法!溫儒敏全面解讀統編《語文》小學教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於茫茫書海中,為你尋找更適合自己成長的有效資源和那些鍥入心靈的文字。

與高人交心,輕鬆學習,把時間留給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點擊右上角 分享出去, 玫瑰手染余香。


開學了,一到三年級的孩子們開始用起新的統編教材,怎麼用?如何教?不少老師心裡還是有困惑的。

我們整理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對於統編小學《語文》教材11個方面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與各位老師分享。

一年級為何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學生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

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

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

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

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

「 統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

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 、你、我、他 」,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

接下來是」金、木、水、火 、土 」「雲對雨,雪對風」等,很傳統,也很有趣。

為什麼這樣安排? 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 「天地人」。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留給孩子對漢字的原初感覺

more+

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

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一上來就學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一個「 下馬威 」,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

我看拼音學習再往後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

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漢語拼音教學如何教?

對剛上學的孩子而言,漢語拼音學習比較難,教學有何建議?

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

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

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例如,發音是比較難學的。

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

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

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

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要求拼讀準確,二年級要求再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為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

有許多學校一年級還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混淆在一起,老師教學的壓力是很大的。

還有就是南方方言區的老師,為了訓練一個發音,可費老勁了,效果還不好。

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裡的負擔也會輕一點,教學效果不見得就差。

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 )》已經降低了難度,有些學校可能不注意。

說到普通話的學習,也要實事求是,方言區的學生會用普通話溝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說得多麼標準、漂亮。

如果方言區的老師能結合所在地區學習普通話時的發音難點,來補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那就更好了。

總之,學拼音就是幫助認字,不能代替認字。

拼音對學普通話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讀拼音當作學普通話的辦法。

另外,「統編本」 語文教材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

對此,老師們也要重視。

叄《和大人一起讀》要列入教學計劃嗎?

《和大人一起讀 》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

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

一般而言,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書,所以需要大人和他們一起讀。

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

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

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

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個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

和大人

一起讀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因為以前的教材中沒有這個欄目,所以大家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處理。

我建議教師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要把它看作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

讓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

教師可以適當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 」。

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教師可以先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講讀,或者是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

「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因為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

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鬆的閱讀。

教師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的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作品來讀。

《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學生讀書和學語文的興趣。

肆「統編本」小學語文的課文有哪些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

如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 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

課文數量減少,對此,教師不要簡單地理解為 「減負」 (孩子們負擔重,往往不是教材 、老師加重的,而是社會、家長加重的),而是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也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

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整個課文的變化很大。

課文的選篇標準強調了以下四點,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

大家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沒經過沉澱的」時文」少了。

伍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做到更有科學性

首先是實行 「認寫分流,多認少寫」。

這是「統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

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儘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

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個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個 ),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

不要回到過去那種 「四會」 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是很難齊頭並進的,那樣做效果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上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體會。

一般而言,只要按現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大致可以實現獨立閱讀。

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後面附了一個《識字表》和《寫字表》, 這是一個「識字寫字基本字表 」,要求會認300個字(這300個字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100個會寫的字;一年級下冊附 400個會認的字,200個會寫的字。

識字表

寫字表

有的老師會問:這些字是怎麼來的? 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讀課文,才安排學的嗎? 不是的,它們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

先認這些字,才可能儘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

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

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識字,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於儘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

在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范讀 、熟字帶生字、儘量勾連口語詞等。

在教第二、三單元時,要鞏固和復現之前認識的漢字,避免回生。

一年級要儘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

那時,學生不僅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方法了。

新教材「多元認字」的教學思路,老師們應當多加關注,加強研究。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

初中6冊教材中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 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進行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以及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懂得寫了什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 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 「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學生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煩瑣,像做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

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煩瑣。

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 有的還讓學生髮表一個感慨,說:「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 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

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

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

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

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

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 ———「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要不要把「國學」當作課程?我在這裡非常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

「國學」這個概念很複雜,在晚清是為了抵禦「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當時是「國將不國」之學,帶有保守主義的意味。

這些年有些人張揚「國學」,也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但什麼是 「國學」?我們會發現範圍太大,很籠統,而且精華與糟粕糾纏,又很複雜。

我看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 為好,至於「國學」不「國學」,學界都還弄不清楚、有爭議,我們中小學不要去套用。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 「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

這就誇張了。

「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裡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

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在一年級還不太能看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

統編語文三年級上目錄,標*為略讀

初中教材將「精讀 」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

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精讀課? 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作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

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

略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

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

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略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我特別要說說另一種課型的混淆,那就是不管教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教學程序和講法。

有的上詩詞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就和教學小說差不多,還是人物性格、藝術手法分析;等等。

不同的文體課型應當有變化。

何況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統編本」教材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比如對文體特點的提示,以及對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師們要重視。

為何提倡閱讀教學」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

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那麼無論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 統編本 」語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

所以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 」,鼓勵學生讀一些「閒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一定」掛鈎」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 連滾帶爬」地讀。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當然,我們的語文課要改一改,不能滿足於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交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

「 統編本」語文教材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以及多種讀書方法的教學方面,開始做一些嘗試。

這是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

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一、二年級的新教材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

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

統編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

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教學的可行的辦法。

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到哪裡去找? 這裡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出版的 《語文素養讀本》

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快樂讀書吧」課,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快樂讀書吧

more+

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他們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有意識地讓他們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

不要將這種課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學生自己找書來讀。

如何在教學中處理語文知識的講授

新教材有無語文知識體系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覆操練,這些年的課改提出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

這個出發點是好的。

問題是,如今的語文教學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

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

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乾貨」。

針對這種偏向,「統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

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乾貨」,做到「一課一得 」。

「統編本」語文教材已經在努力重建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

不刻意強調體系化,還是要防止過度的操練。

老師們了解這一點,教學中就要胸有成竹,知道每個年級的語文學習大致達到什麼要求,通過哪些線索去逐步實現,每單元甚至每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裡,等等。

在教學實施中不去追求」體系化 」, 但還是要有體系的。

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 我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也許備課時用得上。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

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 、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

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

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

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還是以」隨文學習」為主,不要從概念到概念地講解。

拾壹

不要濫用多媒體,祛除語文的煩瑣病

老師上語文課時,在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

濫用多媒體,是一種流行的」煩瑣病 」, 是一種災難。

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是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對文字的感受與想像被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

大家想想看,在講王維的詩時,老師還沒有講,先把一個山水畫在PPT上放出來 …… 如果是讓孩子們自己讀 、自己想該多好啊! 因為每個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要定格學生的思維。

建議老師們的語文課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

少用多媒體,祛除煩瑣病,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中給大家的建議。


有些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有的老師得了「 百度依賴症 」,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百度,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可是網上往往只有結論,沒有過程,容易讓人的思想碎片化、拼貼化。

如果老師不讀書,只讀一點備課用的簡單材料,日子久了,專業能力就會日漸退化。

現在許多老師都不會用筆記筆記,也不會板書啦,真是可惜!其實板書的過程多美呀,那感覺和效果是PPT代替不了的。

奇怪的是,一方面我們的老師不板書了,另一方面又要增加書法課。

我主張語文老師還是要把字寫好一點,要有板書。

還有就是讀書問題,如果老師不怎麼讀書,那怎麼能讓你的學生多讀書呀! 有的家長在那裡打麻將,打得天昏地暗,卻不斷地回過頭來吆喝他的孩子好好做作業。

這可能嗎? 老師們很忙,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可是每天看手機、微信的時間有多少呢?

語文老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

年輕的老師給自己定個兩三年的計劃吧,把大學期間應該讀卻沒有好好讀的書再讀一遍,這可能比什麼培訓都更加管用。

希望語文老師中有更多的」讀書種子 」, 那麼相應語文課就會好得多了。

有一篇報導說,「統編本」語文教材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 」。

我很讚賞這個說法。

那麼當使用新教材 、推進教學改革時,就回到原點,從老師帶頭多讀書開始吧!

(本文根據統編本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2017年5月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學科教師國家級培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班」上的講話錄音整理,已經作者審定。

刊登於2018年2月《課程·教材·教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小學語文課換書了!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曹瀅 韓家慧)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三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這是全國「三科教材」(道德與...

中小學語文課換書了!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溫儒敏說,學生讀書興趣培養不能光靠學校,家庭也很重要。從幼兒園階段以聽故事為主,過渡到小學階段的紙質閱讀,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少看電視,少看微信,少打麻將,多和孩子一起讀書,對培養閱讀習慣、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