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聽,山套之中一無埋伏 心想,那不是在此等死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莽張飛迷途知返,被劉備、關羽追回以後,立在將台腳下,心裡有些慚愧。
他對上面諸葛亮看看,但又不育上台叩頭賠罪……正在這時,一名探兵匆匆下馬進來。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探兵稟報,張飛也閃在一旁,讓探兵上前。
這名探兵,到將台腳下,單腿一跪,朝上面一聲「報稟軍師」,剛想從頭至尾把探來的情況向孔明詳細報告,正要開口,突然諸葛亮對他用羽扇一點,說道:「與我住口!」
探兵好不容易吐出了一口長氣,停住了口。
因為按探兵來講,有專門的規矩,管打探來的情況多麼複雜,一定要一口氣從頭至尾報完,中間非但不能報錯,而且不可中斷。
所以,他吸足了一口氣剛準備開口,力萬料不到被孔明嘩啦一聲喊住。
他因此呆頓頓地感到驚奇。
張飛本來瞧不起孔明,所以處處地方看不入眼。
現在從旁一看,「哈哈!」他想,這位軍師確實是個外行,連這一點都不懂!可要我來做給你看看──逢到探子來報就應該問他「何事報來」,你現在怎樣去喝住他呢!所以張飛在將台下毫不客氣地說道:「這個軍師是要吃耳光的!」
不要說三將軍不懂,連劉備等文武都不明白,想孔明為什麼要叫住他?正在此時,諸葛先生便十分慎重地對探子說:「你且聽了,莫非夏侯惇為行軍大都督,韓浩為頭隊正先鋒,李典、樂進為副將,十萬曹兵離此三十里,可對否?」
等諸葛亮說完,探子對他看看。
心裡想,這是我報給你聽,還是你報給我聽?弄了半天,好象他在向我稟報,這真是笑活。
那末,孔明講得對不對呢?探子一聽,不要說完全正確,甚至比我的情況還要詳細,真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你軍師不出營也能知天下事,如果都跟你諸葛軍師這樣料事如神,那末今後探子就不需要了。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如此,當然是有著收取人心之用意,決不是為了要取消探馬。
現在,大家眼看著這名探子連連「是是是」的退了出去。
這時候看到的人都很佩服,坐在先生旁邊的劉備,對下面張飛看看:三弟啊!你快些服他吧!可曾見得,孔明人雖然坐在這裡,對外面的事情卻了如指掌一般。
可是,張飛認為這是為了要收服我,你們當了我的面串一出把戲給我看,肯定孔明同這個探子早已對好口徑。
這樣要我信以為真,乃是騙人的一套。
所以他又在說道:「這是完全假的!」
此刻,軍情已很吃緊,不管你莽張飛相信不相信,孔明沒有時間和你來囉囌了,等到殺退了夏侯惇的人馬再同你算帳。
因此孔明一聲吩咐:「請眾位暫等片刻!」先生說罷,便站起身來轉向將台後面去了。
張飛一看,他想在這緊要關頭這個妖道身為主帥,不想辦法,反而往后里去幹什麼呢?三將軍一想,明白了,孔明實在沒有辦法,大概到後面上吊自殺了。
哪知道無多片刻,諸葛亮從後面回了出來,在中間坐定以後,一隻左手伸到右手袖口中,取出了一疊東西放在虎案之上。
這就是軍師早已寫好的所有錦囊。
孔明一切籌齊,對兩旁一看,說道:「兩旁眾位,敵人接近新野,不必驚慌。
本軍師布置將令,大家靜聽了。
」
張飛一聽方始明白,原來諸葛亮要下令了。
他想起了剛才大哥劉備的說話來,大哥他說孔明要我接頭令,打頭陣,立頭功。
老實說與夏侯惇交戰,只有我張飛才能接這條頭令,因此他抬起了頭,拉長了耳朵準備孔明發令與他。
皇叔對張飛看看:三弟啊!我是騙騙你的。
但是對先生看看,意思是請軍師就看我劉備的子,給張飛一條頭令吧。
事實上孔明先生看都不看張飛,他想,你不要自以為本領高強,我的用兵沒有你張飛也照樣可以把夏侯惇十萬曹兵殺光的。
他將羽扇放在虎案上,一手拔令,一手拿封錦囊,嘴裡開口喊道:「公侯聽令!」
將台上聽到這一聲叫喚,大家都驚駭不已。
為什麼呢?一般說來,打仗的時候多數武將領先的,拿武將來說在這裡最適宜的是紅、黑、白三隻面孔,就是關羽、張飛、趙雲最具資格接這條頭令,現在非但不是這三個人,而且還根本不是大將,卻是一個文人,打仗用文人接頭令,是從來沒有聽到過的。
公侯便是孫乾,字公侯,按照規矩發令時叫到誰,誰就應該答應。
現在公侯一聲不應,這是為什麼呢?他想孔明軍師不要看見點卯簿上的孫公侯,以為是武將。
所說在這種地方也是不服孔明的原因所在,他以為孔明先生可能把文武弄錯了,因此他不敢出來。
叫到名字不出來接會是有罪的。
孔明第一次用兵還能原諒你一次,因此他回過頭來,一對黑白分明的眼睛直往孫乾身上看過來,然後提高一點嗓音第二次喊道:「孫乾、孫公侯聽令!」
先生把他連名帶姓一起叫了出來,孫公侯方始明白確實是在叫他,這時嚇得他渾身發抖,戰戰兢兢地走到虎案前對孔明一禮:「軍師在上,下官在此。
」
他說罷,抬起頭來,一對定央央的眼睛盯著諸葛亮看,意思我自稱下官──這便是文人的稱呼,一般文人總是自稱下官的。
要是大將的話,就自稱小將或者末將了。
意思是你不要弄錯,我是文人,便把「下官」兩字說得較響一點。
諸葛先生真是笑在心裡。
他想,我到這個時候連文官武將都弄不清,那還好當什麼軍師、還能退什麼敵兵呢!因此他轉念一想,只有此番把夏侯惇的人馬殺他一個全軍覆沒。
否則不要說張飛,包括其他文武大多數人都對我不會信服。
孔明對孫乾看看,心想,我早已知道你是下官,我今天就是要用你這個下官。
孔明只管發令與他:「本軍師付你將令一支,錦囊一封。
帶兵五十。
」
孫乾一聽,他想,自古以來沒有頭令只帶五十個小兵。
公侯大夫只是搖著頭,連連苦笑。
孔明繼續說下去:「爾立即出發,按錦囊上辦事,等到夏侯惇到來,公侯上前去攻打頭陣。
」
孫乾聽到這番話,不禁毛骨驚然,哪裡敢去接令。
心裡想即使去,連我本人在內要帶了五十一口棺材一起去的。
孔明看他不接令,嚴厲地說道。
「速速前往,違令立斬!錦囊自有妙計!」
孫乾心裡想,看了這條妙計再講。
他便接令,拿了錦囊下將台,他從張飛身旁走過。
三將軍也聽得清楚,他笑著對孫乾說:「老孫啊。
你要老掉哉!」
孫乾想,這倒確實要死了。
他到外面冷靜的地方把錦囊拆開來,從頭至尾仔細看完,看得孫乾放聲大笑,讚不絕口。
按照錦囊上的妙計,五十個小兵已經足夠了。
心裡從此佩服諸葛軍師,不愧是當今一條伏龍!他把錦囊上所有的計劃都全部牢記在心,然後把它燒去,方始吩咐軍政官,點馬軍五十名。
其中兩個隊長來見孫先生,問他:「帶兵五十,哪裡去?」孫乾回答:「去同夏侯惇打頭陣。
」
兩個隊長問:「哪位將軍帶兵呢?」孫乾回答說:「是我。
」兩個隊長聽了一嚇,便笑著問道:『孫先生真的嗎?」公侯說:「一點也不假。
」隊長說:「怎麼行呢?」孫乾很有把握地說:「軍師錦囊自有妙計。
」聽見「妙計」當然心定。
不過孫乾說:「你們五十馬軍要改為步兵。
」隊長問:「既然要步兵的話,那末何必馬軍改步兵呢?不可以直接點步兵嗎?」孫乾說:「一定要馬兵的,目的是要你們步行得去,然後騎馬回來。
」隊長問:「叫我們走得去騎回來,那末馬在哪裡呢?」孫韓想,不能對你們都講的,老實說馬在夏侯惇那裡,你們聽了要嚇一跳的,到時再講。
所以對他們講:「我自有道理。
」兩個隊長立即去點兵兩隊,每隊二十五名,兩隊當然五十名,由孫乾帶兵前去。
孔明軍師再拔令在手,一封錦囊,這時張飛認為剛才這條令箭好象是演戲,是從『跑龍套」開場的,還不算真戲。
現在這條令是真正頭令了,看來要叫我張飛了,因此地等待著接令。
只聽孔明喊道:「顯和聽令!」
顯和使是簡雍,字顯和。
又是一個文人!大家想,大概諸葛亮善用文官。
張飛想,諸葛亮啊,你怎麼完全用文人,一個大將都不用,如果這樣能打敗十萬曹兵,那末我張飛倒亦甘拜下風。
簡雍聽到軍師點到自己,只好踏出來,也同孫乾一樣心驚肉跳,到孔明面前拱手說道:「下官在此!」
諸葛亮:「本軍師付你將令一支,錦囊一封,帶兵五十。
」
又是五十小兵。
象出售東西一樣,這是起碼價格。
因為這裡只有九百五十人,譬如金錢一樣,多少要由自己來掌握好。
再說用兵好的主將,兵多能安排不亂,兵少也能奮勇殺敵,但是象劉備這樣窮,不可能大手大腳,只有孔明能妥善用兵,使之優劣得所,這是歷史上罕見的!顯和想,不知叫我幹些什麼?
諸葛亮:「爾立即帶兵去新野城內,四城關大小街頭巷尾去敲鑼傳令。
講明夏侯惇的人馬雖然殺來,但是有本軍師抵抗,叫子民們不必驚慌,照常做生意買賣,千方不要遷居和亂造謠言,誰要是違抗,則帶至衙門嚴辦。
」
因為在亂世年間,民心最容易混亂,善用兵者先要安內,才能治外,只有安了民心,才可以避免泄漏內情和一切不必要的麻煩。
簡雍大夫感到雖強敵在前,可是軍師他有條有理,心中佩服,因此接令,一切照辦。
諸葛再拔令在手,一聲吩咐:「二位糜大夫聽令!」
便是劉皇叔的兩位舅兄糜竺、糜芳。
二人從旁閃出,上前見過軍師。
孔明便付令和一封錦囊給他們說:「二位糜大夫帶兵五十。
」
兩位文人只帶五十人是否太少了?事實上足夠了,孔明感到你們的事情不必多帶軍隊的。
究竟怎麼回事呢?
諸葛亮:「你們去衙門中保護二位主母,一位小主,請他們安心在城內便了。
」
這是穩住民心最好的辦法。
人家聽說不要逃難,首先要打聽皇叔的家眷,要是皇夫人離開新野,我就無法安定民心。
現在大家聽到劉備家眷都在城內,這樣他們便相信我的說話而照常辦事。
後方一穩住,我在前方就可全力以赴了。
讓二位糜大夫接令而去,一切照錦囊辦事。
我在這裡說明一下具體幹了些什麼,事實上孔明在發令的時候並沒有這樣詳細,三條令箭把四位文人全部差完,軍師重新拔令在乎。
三將軍心還不死,認為剛才文人不好算是頭令的,現在要差武將,大概我是頭令了。
只聽軍師一聲吩咐:「子龍聽令!」
趙雲聽到諸葛先生呼喚他,子龍想,我自從跟了皇叔以來,不是頭令便是二令,最多三令。
可是,今天軍師到現在才想著我。
再一想,還是我有面子。
你看,堂堂關君侯還沒有輪到他,坐在旁邊聲音都沒有。
尤其三將軍張飛,立在將台之下只是唉聲嘆氣。
這時候,張飛才算明白,剛才大哥是欺騙我的。
因此,他嘆著氣說道:「看來不要說頭令,老張末令也要沒得哉!」
子龍上前見過軍師:「末將在!」
諸葛亮:「本軍師付你將令一支,錦囊一封,帶長槍手馬隊五十人,連子龍共五十一人,五十一匹馬,離博望坡五里,敵人頭隊正先鋒韓浩殺到,子龍帶長槍手殺出,同韓浩交戰一個回合,勝則有罪,敗則有功,名謂詐敗。
然後進了兩山環抱的地方,子龍用回馬槍一槍挑去韓浩,大功一次;兩槍挑韓浩功過抬平;三槍挑韓浩不但無功,反而有罪。
其他一切按錦囊辦事,不得有誤!」
趙雲聽完孔明這番說話,他想,這條令是難接的,其中條條框框多得很,就是條件苛刻得很。
首先,他關照在博望被外五里交戰,博望坡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怎樣去交戰?所說《三國》有很多無名的小地方,甚至連當地的人都不完全曉得的地方。
由於在這裡發生了大的戰鬥,因此這地名就傳向四方,隨著歷史一直流傳到今。
博望波根本是新野縣外面一個山套而已。
因為被後漢軍政家諸葛亮初次用兵,把十萬官兵消滅在這塊土地上,所以博望坡的遺蹟被後人傳為佳話。
當時子龍想,軍師在錦囊上一定寫明在哪裡。
這不去多講。
奇怪的是要我只能敗而不能勝。
再一想他有他的道理,此乃是假的敗,兇險的是要我一槍挑去韓浩是有功;二槍挑去功過抵消,便是白當差使了;可怕的是三槍,即使挑去了韓浩,我還是有罪的。
子龍知道,韓浩是河北道上一員名將,本領高超,就算我能取勝他也要費一番心血,可能要打幾十個照面。
照現在孔明的規定,三槍就要殺頭了,那還有什麼可能打幾十個照面?因此,這條令我是很難勝任的。
子龍再一想,覺得自己太戇了!你孔明軍師亦不跟在我的背後,到那時我把韓浩十槍八槍挑死,你軍師如何能得知,只要在回來交令的當口,我不說多,也不說少,就說兩槍,這樣既沒有罪,我也不要功,馬馬虎虎就算了。
事實上並不是孔明苛刻,而是關心你趙雲。
你還沒有知道他的用兵是首尾銜接、環環扣緊的,不要說敵人無法抵擋,就是連自己人的一切行動也要萬分謹慎,稍一疏忽也有危險。
因此你只能一槍挑去韓浩,立即離開這個地方,否則略一遲疑連你自己也要葬身火海。
現在,趙雲認為可以不聽孔明說話的;等到那時候,他就明白只能一槍,切不可兩槍。
所以,子龍想出了一槍挑去韓浩的辦法,此活下面再講。
目前他接令便走,諸葛先生還拔令在手,一聲吩咐:「毛、苟、劉、龔四將聽令!」
這四位將軍感到臉上飛金,大有面子。
我們四個人本領最差,但是軍師重用我等。
關將軍和三將軍都沒有令,我們在他們之前。
因此,四將滿面笑容地上來見了軍師。
所說用兵好的主帥,優劣得所,就是本領大的幹大事,本領小的干小事,甚至包括老人、小孩和病人都能合理安排。
尤其這四將,本領雖差,卻都是忠心耿耿。
諸葛亮一向重用他們。
現在,軍師見四人到了門前,便吩咐道:「亮付爾等將令一支,帶兵四百。
」
旁邊皇叔一聽,感到孔明起初都是五十,象用錢一樣十分節約。
現在一條令便差脫四百,近乎差去我半家人家。
事實上需要這些兵,因為夏侯惇十萬兵馬,碰到的具體埋伏就是這四百兵。
諸葛亮:「照錦囊行事,立即去博望坡內埋伏,到傍晚前完工,不得有誤。
」
四將接令便走,一切照計劃辦事,先到城內軍師府去搬取大車十輛,每輛車上裝著一個大木箱。
在三請諸葛亮的時候講過,自從孔明出山,共帶來四十隻木箱,其中二十隻用於前《三國》這段時間裡;十隻今天燒博望坡;另十隻下次火燒新野縣。
箱內都是些地雷、火炮。
因為在一千七百多年之前,是個刀槍時代,很少用這東西。
儘管當時的地雷、火炮,遠遠不及現代。
可是,比刀槍的殺傷率要厲害得多。
尤其孔明所布置的埋伏,往往出乎敵人的意料。
毛、苟、劉、龔四將帶著四百兵,推了十輛大車來到西門外二十里路的博望坡,四周山套重重,此山名叫余山。
博望坡是其中的一個山套,周圍十里方圓,上山重疊,樹木興旺,很多千年老樹,盤根錯節。
在農曆四月里的天氣,茅草叢生,荊棘遍地。
孔明早在前階段親自來察看過,因此照他的意圖來布置一無差錯。
地雷當然是埋在地下的,火炮安置在山坳或土山背後不容易發覺的地方,這些火藥線都結在茅草根上,等到茅草燒著,藥線著火,地雷、火炮便會發揮它們的威力。
當然,單靠這些埋伏還是不夠的,燒死敵人主要靠周圍的樹木。
但是要燒著這些樹木也是很困難的,故而在樹身上都擦上了油。
在樹椏杈里放上一些象雞蛋那樣大小的火藥包,到那時只要有一棵樹著火,這些火藥包炸開來,每隻包里要有幾百支小火箭射出來,趁著風射向四周。
旁邊的樹木便都著火,等到這些大樹一著火,使越燒越旺,救都救不熄,加上在所有的茅草上象播谷一樣,撒滿了許多火藥子。
就在博望坡的正面山套口有著兩座不高的山頭,中間只相隔十幾丈,而且這兩座山頂部向對方側著,四將便帶了一些漢兵衝上山去,在兩座山頂上搭起竹橋,下面用竹竿撐住在上面鋪著稻草、茅草、硫磺、煙硝等引火之物,人在山足下望上去看不清,誤以為是兩座山峰在起舞一樣。
其實一半是天然,一半是人造。
等到上面火燃著,竹橋燒斷,從上往下倒塌下來,好象天空中閘下一把大火刀,把正面山套完全可以封鎖住。
所以這裡便稱為兩山圍抱,敵人過去有死無生,四位將軍按計劃布置完畢,然後四處埋伏起來。
當然,孔明的令箭還在不斷地發著,只見他拔令在手,側轉身來面對君侯叫一聲:「關將軍聽令!」
關羽想,我沒有令箭倒沒有問題的,請你給我三弟一個吧,免得他失望。
但現在叫到我的名字,我怎麼能不站起來?
所以要緊立起身說:「關某在此!」
諸葛亮:「亮付君侯將令一支,帶領刀斧手一百,公子關平,副將周倉,二十名關西漢,到本軍師公館之中,領取牛五十頭。
」
旁邊人一聽,一下子不明白,認為諸葛亮到底是個鄉下出身的人,有這麼許多的牛,大概把鄉下這些耕牛都弄出來了。
劉皇叔一聽,他方始想起孔明剛出山到新野的時候,他問我有多少人馬,我說只有九百五十人,他好象嘆了一口氣,後來他就要我買牛,我以為他喜歡吃牛肉的,而且買了還要買,我想我雖然窮,畢竟還是一個皇叔,是新野縣的主人,牛還是買得起的。
因此要我兩天買一頭,三天買兩頭。
到現在聽來,原來所買的牛,軍師都養好在府上,不知他有什麼用處。
只聽孔明對雲長講:「你君侯去埋伏在離博望坡三里的余山足下。
等到明天東方發白之時,三員敗將和三萬敗兵敗走余山足下,請君侯效學當年齊國田單,用『火中陣』殺出,依亮看來,三員曹將要逃脫,三萬曹兵將全軍覆沒。
不過,君侯其功非小。
」
所說孔明初次用兵,雖然用火攻,但是火攻分成兩種:一種是埋伏山套之中的地雷、火炮;一種火在牛身上。
關羽在這點上感到孔明先生具有一定的用兵知識,因為君侯他是熟讀《春秋》,他一聽就明白,知道在列國時代,管、樂的用兵是有名的。
管仲幫齊桓公九令諸侯,獻計聯盟,北杏定霸;樂毅助燕,聯絡了秦、趙、韓、魏四國,統帥五國兵馬,出兵半年,接連攻下了齊國的七十餘座城地。
燕國雖弱,得到了樂毅的相助,竟然把強大的齊國的大多數國土全部占領,只剩下沒有幾個城池了。
就在這將要亡國的緊要時刻,齊國出了一個抗燕名將,名叫田單,居住即墨城。
當時,齊國的男子大都死在戰場,兵無來源,對燕國的入侵已無能為力,僅即墨被騎劫圍了好幾層。
可是,田單使用農村的耕牛來抵抗燕軍,他創造一種名為「火牛陣」,在古代戰場起了很大的殺傷作用,後來節節勝利殺得燕將騎劫丟了性命,終於收復了喪失的所有土地,齊國遂強。
雲長一聽,就知道孔明先生用兵知識確是廣博。
因為劉皇叔兵微將寡,他就用牛來補充兵力的不足。
雲長接令。
但是錦囊上還有點事情要關將軍去做,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關羽雖然接令,可是有一點不太相信,就是孔明說的三將要逃脫。
他想,我一個都捉不到嗎?事實確是如此。
孔明為什麼講得這樣肯定呢?他明白,張飛有氣放在面孔上,是容易使他服的。
此番博望坡一燒,保證他心服口服。
可是雲長不然,雖然同樣不服我孔明,但是他放在心裡,這就比較難弄。
所以諸葛亮發他的令時,就要說得特別詳細,想要他早些佩服,這樣對他是有好處的。
在孔明火燒博望、新野這兩次用兵時雲長接令是從不違抗,但他總以為孔明用兵雖好,一半還靠他大哥劉備的洪福。
有這種唯心的觀點。
一直要到赤壁一戰,雲長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時候,他方始對孔明心服口服。
現在關將軍接令而去。
這時,幾乎在將台上的所有文武都被差去了。
劉備對虎案上一看,錦囊沒有了,只見孔明一手撩須,一手執羽扇在閉目養神,知道這一批將令布置下來先生也夠辛苦了,因此把手拱拱,說道:「軍師辛苦了!」
諸葛亮:「那是理所當然。
」
意思是請你皇叔不要客氣,當上了軍師之職,用兵上應該如此,吃什麼飯當什麼心,是談不上什麼辛苦的。
突然,孔明長嘆一聲,皇叔感到奇怪,要緊問道:「請問軍師為何長嘆啊?」
諸葛亮:「惜乎啊!惜乎!」
劉備一聽,惜乎者便是可惜的意思,不知他在可惜些什麼。
便問道:「請問軍師,你『惜乎』些什麼啊?」
諸葛亮:「惜乎哉,缺少上將一員。
」
皇爺聽孔明說缺少一個大將,他險些笑了出來,認為諸葛亮本領雖大,也有些女人家的性格,俗語說來有些娘娘腔。
弄了半天說少有一員大將,那我家三弟不是很好的一員大將麼?你為什麼擺著不用呢?因此皇叔對將台下面的張飛看看,意思是三弟請不要心焦,孔明要一員將領,讓我來問他有什麼用,要是你能夠勝任的話,我馬上來介紹你去。
所以,皇叔便問道:「啊!請問軍師,不知要上將何用啊?」
諸葛亮:「主公聽了,亮料到此番敵將夏侯惇定要兵敗小道,名叫『安嶺道』,若有上將鎮守此道,可以生擒夏侯惇,傷其曹操一員大將,大大削弱曹賊之威力。
目前並無上將埋伏安嶺道,定然被他脫逃,豈不是惜乎哉?」
不曉得便罷,現在我預料夏侯惇定走此道,但是沒有大將去捉,這不是可惜嗎?皇叔一聽,原來是捉拿賊將夏侯惇,心想,張飛是完全有這能力,因此立即開口道:「軍師,原來如此。
那末,有我家三弟啊!」
諸葛亮:「令弟是哪一個啊?」
劉備想,孔明你問得出來我也佩服你了!吃了我的飯,連我三弟是哪一個都不曉得。
你象在做夢了!這時,張飛聽得清爽,對劉備看看,意思是:大哥啊!請你不要介紹了,我早知道孔明與我是前世冤家。
但皇叔此時,當然要講明事情原委:「三弟便是張飛!」
諸葛亮:「他在哪裡?」
張飛想,我這樣大的人難道你還看不見嗎?真不當我張飛,當我香榧哉。
這分明是你孔明不用我,有意在那裡裝聾作啞。
可是,皇叔重又解釋說:「我家三弟就在將台腳下。
」
孔明只是微微地冷笑著。
劉皇叔繼續問他:「請問軍師緣何發笑?」
諸葛亮:「我看張飛莫說捉不倒夏侯惇,就是一兵一卒,一馬一騎也難拿到。
」
劉備一聽,孔明說得張飛兵都捉不到一個,馬都拿不到一匹,那是你把他太看輕了。
皇叔也有些不服氣了,再次說道:「軍師,要知道我家三弟好勇猛啊!」
諸葛亮:「他勇雖勇,然勇而無謀,只不過是個匹夫罷了!」
到這時候,皇叔才明白這是諸葛亮存心不用張飛。
權在他手中,推薦不上也就算了。
這時候的張飛,聽到孔明一連貶低自己的說話,心裡想,我到此時完全清楚了,總的說來莫怪孔明要看我不起,歸根到底他以為我張飛是個無用之輩,那好極了,俗語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
既然你料到夏侯惇定要敗走小道安嶺,那末讓我先去那裡守著,等到捉住了夏侯惇再與你孔明講話。
想想我過去在虎牢關前同呂布都要決戰,說笑話我張飛兩隻大眼睛要是捉不住夏侯惇這一隻眼,我還象什麼虎將呢!但是,去安嶺道至少要帶一些兵來協助於我,否則捉牢了夏侯惇連捆綁的人都沒有一個,難道把他象一隻火腿那樣提他回來嗎?想到兵是有的,可是我調不動他們,是要用令箭去調的。
令箭呢?在諸葛亮的虎案令架之上。
那末,讓我去向他討一條令。
想到討令吧,那一定要叫一聲軍師了,這倒有些不好意思。
再一想,為了自己要爭口氣,讓我暫時老老面皮。
大丈夫能屈能伸,好得現在大家都知道我昨夜吃醉了老酒。
我可裝得昨天的事情都忘懷了,尤其目前將台上的人不多。
三將軍想到這裡,他強裝著笑臉,提起甲攔裙跨上了將台,來到孔明面前一躬到底,叫一聲:「軍師在上,老張有禮了!」
這時候。
孔明的目的是要張飛受服,他懂得張飛的來意,因此亦然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問道:「將軍怎樣?」
只要孔明稱他一聲將軍,莽張飛就有了上場勢。
他開口問道:「這個……軍師啊!你料到賊將夏侯惇要敗走安嶺道嗎?」
諸葛亮:「正是!」
張飛:「現在沒得大將去鎮守?」
諸葛亮:「是也!」
張飛:「那末老張願往。
」
諸葛亮:「將軍願去嗎?」
張飛:「著啊!」
諸葛亮:「亮看來,將軍前去莫說夏侯惇,連一人一騎都毋拿到。
」
張飛:「拿不到啊?」
諸葛亮:「是也!」
張飛:「嘿!拿不到夏侯惇,老張願當軍令,立斬無怨!」
諸葛亮:「你口說無憑,可願立下軍令狀?」
張飛:「老張願立!」
諸葛亮:「你與我立上來。
」
張飛:「好!」
張飛想,捉不住夏侯惇那我還象人嗎?這張筆據一定要立的,他便走上兩步,就在孔明的虎案旁磨墨提筆,拿過一張紙來。
上面首先寫上「軍令狀」三字,因為軍令狀不可能預先寫好,這是逢到碰僵的事情而寫下狀子作為憑據的,諸如其他契據一樣,或田契房契,或借據收據等,都是臨時寫上的。
三將軍在準備寫下去的時候,他倒想著了一個問題,他想:我捉不牢夏侯惇,自己腦袋要拿下來,要是捉牢便怎樣呢?這是預先要講明白的。
因此,他留住了筆,開口便問:「慢來慢來!軍師啊,老張要是拿到夏侯惇你便怎樣?」
孔明想,誰人要是說張飛是戇大末,誰就是戇大。
他比任何人都想得周到,象做買賣一樣,要領先講好價鈿。
諸葛先生想,我來讓你便宜一點,但是看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本領來達到目的。
因此,軍師笑著回答他說:「將軍若能拿到夏侯惇,本軍師趕來十里之外跪接,馬前敬酒三杯。
」
三將軍一聽,心裡想,好極了!等到你來接我的時候,我張飛便可放足架子,把夏侯惇押在馬後,長矛一架,虎鬚一撩,在吃你三杯酒的當口,乘機把你孔明狠狠地訓斥一番,要你永遠在我面前不敢逞強。
他剛要落筆寫下去,又想到孔明大欺人了,他說我兵馬拿不到一人一匹,這點也要講講明白。
「那末老張拿到一個小兵呢?你便怎樣?」
諸葛亮:「本軍師同樣十里外跪接,敬酒三杯。
」
張飛:「那末帶到一匹馬呢?」
諸葛亮:「也是如此。
」孔明想:我放寬到如此地步,看你辦得到否。
莽張飛一聽,真料到我連兵馬都抓不到嗎?其中定有道理。
他倒要仔細考慮了,最後他笑笑,問孔明先生:「軍師啊!要是夏侯惇他不走安嶺道,那末你便怎樣呢?」
諸葛亮一聽,感到張飛哪裡是什麼戇大,你看他想得何等周到,而且處處都有他的道理。
他認為不是沒有本領捉住夏侯惇,而是恐怕聽了我諸葛亮的話,白白地守在安嶺道上,反而把責任全部推卸於我。
孔明想,他真是想得面面俱到。
為了使張飛這員粗中有細的猛將受服,諸葛亮胸有成竹地放他一隻「棋」。
因此用斷定的語氣回答他:「將軍聽了,要是夏侯惇不走安嶺道,此乃是本軍師的失算,非你無能,那末我照樣十里外跪接,敬酒三杯。
」張飛聽到這裡,他開口道:「待老張來算他一算。
」
他想,拿到夏侯惇,孔明十里外跪接,敬酒三杯;拿到一個小兵,也是如此;帶到一匹馬,也是如此;夏侯惇不定安嶺道,也是如此。
要是我贏,就只贏你三杯酒;要是我輸,就要輸會一個頭。
張飛頓然一笑,想想我這個頭難道只值三杯酒?不合算的!但是反覆一想,諸葛亮總是要輸脫的,因為我各方面都占到便宜。
夏侯惇來,我捉;夏侯惇不來我亦贏。
實在捉不到夏侯惇,我只要拿到一個兵,或者帶到一匹馬,也是我贏了。
難道我張飛連馬都帶不到一匹嗎?自己都不會相信。
實際上就是如此!他想到這裡,便落筆滔滔寫好了這張軍令狀。
孔明要他找個保人,三將軍便請大哥劉備作保。
皇叔欣然同意,但是他也難斷定自己三弟是否能拿到夏侯惇。
孔明把張飛立下的筆據接到手中一看,倒在孔明意料之外。
只見上面所寫的字,個個方棱出廓,可稱鐵劃銀鉤,萬萬想不到張飛有這樣一手好字。
回想他再有這一身過人的本領,因此孔明對他刮目相視,已存愛慕。
所以,火燒博望坡之後,孔明願意收他為徒。
正是玉不琢不成器。
今後成了《三國》中一員文武雙全的名將,這是事實!張飛不僅有一手好字,善寫蠅頭小楷,而且他還有一手好畫,三將軍善畫仕女,是我國古代的一員儒將。
孔明放好這張軍令狀,方始拔令在手,開口道:「三將軍聽令!」
張飛:「老張在!」
諸葛亮:「亮付你將分一支。
」
張飛:「錦囊沒得。
」
張飛一看錦囊沒有。
孔明想,你不需要什麼錦囊的。
張飛問:「帶多少兵?」
諸葛亮:「九百五十內多下來的,你全部帶走吧!」
張飛想,我倒要算一算,還剩下多少兵馬?回憶剛才四個文官三條令,共差去一百五十人,子龍五十,變成二百,毛、苟、劉、龔四百,變成六百,二哥雲長帶走一百,六百加一百變成七百,九百五十去掉七百還剩二百五,巧真巧,正好是「二百五」,二百個是步兵,五十是馬軍。
張飛接令,在他臨走時,孔明對他說:「三將軍,你千萬不可擅離信地。
」
「擅離信地」的意思就是不可以離開鎮守的地方,才能捉住勝夏侯惇。
張飛服孔明就在這一句話上。
諸葛亮叫他不要離開,哪知曉莽張飛自說自話上山去看火燒博望,結果被夏侯惇脫逃。
現在讓他帶兵去安嶺道,暫時不提。
再看孔明,仍舊在說「惜乎」。
劉皇叔想,你的惜乎倒多得很,要緊問道:「軍師又惜乎什麼?」
諸葛亮:「惜乎缺少上將一員。
」
皇叔想,又少一將。
剛才有我三弟前往,現在不知道要上將何用?便說:「請問軍師,再要上將何用?」
諸葛亮:「前去同夏侯惇攻打頭陣。
」
劉備想,要直接同夏侯惇打頭陣者,一定要有相當的本領,非一般人可去的。
現在,不要說有本領的上將沒有了,即使一般化的人也沒有。
既然你用兵好,那就另換別的方法吧。
說道:「軍師,如今沒有上將,頭陣就不必打了。
」
諸葛先生想,用兵是一篇武文章,一定要四面顧到,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性的一隻棋子上。
孔明認為這頭陣非打不可。
不打,博望坡就燒不成功。
因此對皇叔說道:「請主公前往攻打頭陣!」
劉備:「命劉備前去啊?」
諸葛亮:「正是!」
皇叔想,我有什麼本領呢?再一想,孔明先生肯定誤會了。
他在臥龍崗大約也聽說我們劉、關、張三戰呂布的事情,想,能同呂布打,本領一定好,尤其我劉備排列在關、張之前,一定比關、張二人還要厲害。
其實真是天曉得!我這個劉備象火腿上的爛草繩──帶賣的,當時同呂布確實交戰過,但是真正同呂布打得凶的是兩個兄弟,其中特別是我家三弟和呂布拚死一戰,我劉備只敢打打呂布的馬腳和馬屁股,連馬頭都不敢打,待等呂布掉轉馬頭來的時候,我已經逃開了,因此你先生不要弄錯了。
所以回答說:「軍師,劉備無能打頭陣的。
」
諸葛亮:「主公放心便了,有本軍師保護。
」
皇叔聽見孔明說他來保護我,覺得好笑,劉備想,我看你拿把扇子都感到吃力,還能保護我嗎?對孔明看看,你不要想騙我了。
再一想,我今年四十九歲了,你只有二十七歲,老實講,只要你先生在我旁邊,我就不怕了。
他算聰明的想法,事實上到那個時候,要嚇得劉備有生以來所沒有碰到過的心驚膽顫。
目前他笑著說:「既然軍師保護,劉備願住。
」
孔明聽到劉備願意去,就拔令在手,命公子劉封帶領三班當差等手下人待命,因為多下來的軍隊已經全部被三將軍帶走了。
所以,只好叫當差們幫幫忙了。
軍師吩咐公子準備好趕往博望坡中,在孤山上紮下帳篷一個,酒席一桌,號炮一尊,等候於我,因為劉封公子沒有什麼本事,所以孔明在用兵時經常叫他擺酒放炮的,到後來劉封是一員出名的放炮小將,因為他放出經驗來了。
讓公子先去博望,然後孔明同劉備下將台,一個上馬,一個上車。
君臣兩個車馬並進。
這裡校場暫且不提。
路上迅速,太陽偏西時已到博望坡。
進入兩山環抱處,前面一切埋伏不要說敵人看不見,就是連皇叔都半點沒有察覺。
三里左右直至里而孤山,四面脫空。
山並不高,上面都按先生所說的齊辦。
公子下來迎接,君臣都下馬下車。
車馬一起弄到山上。
君臣跟劉封到了山頂之上,在帳篷中並肩坐定。
當差們敬酒。
皇叔想,孔明先生確是想得出來,到山頂上來喝酒。
他望到周圍群山疊疊,樹木森森,古木參天,茅草叢生,象已熟的麥苗隨風飄蕩。
一輪夕陽將要西下,天空中紅霞朵朵,樹林中鳥雀喧噪。
春末夏初,野風拂拂。
在這裡暢談,倒確是感到別有風味。
劉皇叔精神一振,順手拿起酒杯招呼一聲:「軍師請了!」
諸葛亮:「主公請!」
皇叔將酒杯送到嘴邊,一陣酒香直衝鼻子,他更覺得此刻一杯美酒令人心曠神怡。
事實上你是吃不成的!
正在這時候,皇叔的耳內只聽得遠遠傳來不斷的炮聲和軍號之聲,「轟……轟……」他立即把酒杯放在台上,雙手撩須向對面炮聲結束的地方觀望,因為在山頂之上,正是憑高遠眺,只見刀槍如林,旗幡密布,一望無邊的曹軍兵馬象潮水一般向博望坡方向湧來。
劉備再對附近四下一看,除了自己和孔明之外,只有寄兒劉封和當差們以及兩個小僮。
他想,此地一片荒郊,並無提防,倘若被十萬曹兵趕到,來個團團包圍,我同孔明插翅難飛。
皇叔看到敵人來的趨勢肯定朝著這裡,甚至可能已發現我劉備在此了。
這個時候,他那裡還吃得了什麼酒呢?立即倒轉身來,但只見孔明在那裡若無其事、自由自在地飲酒。
皇叔發出急迫的聲音說道「啊呀,軍師!」
孔明好象冷不防被他嚇一跳的模樣,放下酒杯,執著羽扇側身問道:「主公怎樣?」
劉備想,虧你問得出,難道你沒有耳朵,還沒有聽得嗎?便說道:「噯!軍師,你可曾看得曹兵來了?」
諸葛亮:「曹兵在哪裡?」
劉備想,我真佩服你,事情這樣緊急,你還要裝模作樣。
皇叔要緊用手指著來敵說道:「軍師請看啊!」
皇叔想,你又不是瞎子。
孔明對皇叔指的方向一望,他只是微微地好笑──「嘿……」劉備想,十萬敵兵殺到,你還笑得出來。
我是今世佩服你!俗語說:隔牆人家火燒著,還要摸摸自己牆頭上可燙。
我看只有你諸葛亮了,人家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你倒還這樣的定心,說道:「請問軍師緣何發笑啊?」
諸葛亮:「敵人來得真巧!」
劉備:「巧在哪裡?」
諸葛亮:「敵人殺來,請主公下山攻打頭陣!」
劉備:「劉備哪裡來這樣的本領?」
諸葛亮:「主公既然無能,那剛才為何答應呢?」
劉備:「剛才因為軍師說保護於我。
」
諸葛亮:「亮不是在此嗎?」
孔明想,我坐在你旁邊還不算保護嗎?難道要把你抱在身上才算真正的保護嗎?皇叔想,你不要說什麼笑活了,要緊追問先生。
劉備:「請問軍師,這裡可有埋伏?」
孔明想,我早有消滅敵人的埋伏。
諸葛亮用兵一向不肯預先講穿的。
不要說今天初用兵,更其不能同皇叔講明在前了。
孔明一生謹慎用事,不到一定成熟之時,對誰都不講。
所以回答皇叔說:「主公聽了,博望坡中一無埋伏。
」
劉備一聽,山套之中一無埋伏。
心想,那不是在此等死嗎?他便站起身來說:「既然這樣,我與軍師回歸新野去吧!」
劉皇叔認為,到新野城裡把城門緊閉,吊橋高拉,即使夏侯惇殺到,還能鎮守。
其實這是下策,按照你這樣做,小小新野乃彈丸之地,糧草不足,能守多少天?這不成了籠中之鳥,網中之魚?等到斷糧絕草,要與過去徐州失守一樣坐以待斃。
自古善於用兵的人,逢到以少勝多的戰爭,多數是破敵於根據地之外。
孔明一方面暫不泄漏,同時用半真半假之言來安慰皇叔之心,他笑著說道:「主公只管放心!亮自有道理,請坐下。
」
劉備來的時候,他想得多好,認為只要孔明在旁就不怕了。
俗語說,要死與你一道死。
真正到了緊要關頭,他害怕了。
這倒不能怪他的,因為他心中一無底細。
劉備對孔明深深一禮,說:「劉備告退了!」說罷,要想轉身而走。
孔明一把抓住了他,說了聲:「主公不必驚慌,有亮在此,請坐下!」
劉備冷不防被先生用力一拉,一屁股跌坐在位子上。
他不懂孔明為什麼不走,是否一定要與我同歸於盡?一方面他眼睜睜地望著越來越近的敵人。
他想,奇怪!夏侯惇即使要捉我劉備,應該殺往新野縣,為什麼大隊人馬十萬,全軍向此博望坡而來呢?難道真的知道我在此不成?誰知道,這是孔明先生的計謀把他們引來的。
要知曹兵怎麼會來的,請聽下回分解。
諸葛亮出山第一戰,一戰成名
諸葛亮劉備集團第一智囊,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三顧茅廬,一時成為一段佳話。諸葛亮出山後跟隨劉備,整頓軍馬,十分用心。而關羽和張飛卻一向瞧不起沒有氣力的諸葛亮,直到諸葛亮博望坡之戰後終於才知道了諸葛...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初戰六千敗夏侯惇十萬大軍
話說曹仁南征敗給劉備之後,曹軍上下都開始不服。劉備有啥厲害的?無非是徐庶厲害。徐庶現在已經跟了曹操,那劉備還有什麼可怕的。就劉備那手下仨瓜倆棗,基本上不堪一擊。因此夏侯惇決定南征,替曹仁完成未完...
曹操問徐庶相比諸葛亮如何,徐庶居然這樣回答,引夏侯惇破口大罵
三國天下,群雄爭霸,雖然鮮有既有謀略又有武功之人,但武功當說關羽、馬超、夏侯惇等猛將,而謀略則有臥龍孔明、鳳雛龐統、鬼才郭嘉、水鏡元直等千古謀臣。上篇中與大家探討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之...
諸葛亮是個被神化的人物,細數前期加入劉備陣營並沒有尺寸之功
如果說《三國演義》前三十六回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劉備,那麼從第三 十七回開始,諸葛亮就正式取代了前二者成了小說中最為重要的人物。諸葛 亮出場時「三顧茅廬」的故事已經成為萬人敬仰的美麗傳說,為後人所...
諸葛亮最要命的弱點,曹操沒看透,司馬懿心裡最清楚
說道蜀漢大軍師諸葛亮,想必大家都非常的感興趣,此人才華過人,計謀無人能擋,曾經活活氣死周瑜。就連唯一阻擋過他的魏國骨灰級軍師,司馬懿就差一點被他燒死。諸葛亮的故事得從先帝劉備三顧茅廬說起了,劉...
第十章 軍師初掌兵!
次日荊州候劉表早朝,長公子劉琦上言奏本,欲守江夏城以防備江東孫權來襲荊州。荊州候劉表猶豫未決,請漢興王劉備共議此事。漢興王劉備見此對荊州候劉表說道:「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須長公子劉琦親自...
水鏡莊司馬指點 新野縣單福報主
劉備躍馬跳入溪河內約有三丈之遙,蔡瑁一刀劈個空。他險從馬上沖了出來,抬頭見劉備被這匹龍馬,背馱了他從河面上遊了過去。所說一般馬都能游水,帶著一個人是並不奇怪的。 蔡瑁嘆了口氣,無可奈何地退兵迴...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那麼初出茅廬的主角是誰?
初出茅廬的意思是:剛出來混,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到工作崗位上,缺少經驗。但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剛剛出去混卻是驚艷天下,千古一遇,智冠絕倫。諸葛亮跟「茅廬」都有很深的淵源,列如「三顧茅廬」是他,「初出...
子龍知他看我不起,那就給點厲害你看看 便起手中長槍招架
讓曹家弟兄隔夜準備,單福在將台命敲鑼收兵,和皇叔等人下了將台來到大帳。關、張、趙回帳交令,單軍師與他們每人記上大功,特別是雲長收到降兵一百,因此關將軍獨記兩大功。從此皇叔有了七百名三軍。等到有了...
第十一章 曹操圖荊州!
卻說夏侯惇率軍追趕漢興王劉備和趙雲此時天色已晚,濃雲密布,又無月色;晝風既起,夜風愈大。夏侯惇只顧催軍趕殺已經追趕進了諸葛亮的埋伏圈之中。卻說夏侯惇的兩員副將于禁和李典兩人趕到博望坡窄狹處,看...
博望坡之戰的火其實不是孔明放的,你肯定想不到卻是他!
在《三國演義》里,博望坡之戰是很重要的,不止因為這場戰役規模浩大,而是因為它被描寫成孔明軍師「初出茅廬」後所打的第一場勝仗、立下的第一功。孔明初出茅廬後,因為還有什麼表現,關公、張飛都覺得劉備...
《三國演義》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值得一讀的名著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原著:羅貫中 次日,玄德只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回拜劉琦。孔明允諾,來至公子宅前下馬,入見公子。公子邀入後堂。茶罷,琦曰:「琦不見容於繼母,幸先生一言...
張遼後面的夏侯惇一聽,懂的,諸葛亮操琴
三將立即點兵出發。一面大纛旗上寫得清楚:「大漢丞相帳前左護衛、二虎將、頭隊正先鋒」,正中斗大一個「張」字。張遼就在大旗之下上馬提刀。在他後面,大旗上寫著:「大漢丞相帳前右護衛、痴虎上將」,中...
樂進打定主意,他一聲令下:「來!與我兵進新野縣!」
趙雲看你進來,心中暗暗高興。是不是馬上把你結果呢?時間還不到,一定要孤山上軍師傳令後才能動手。但是,子龍看到周圍的形勢,他心中明白,我只能把韓浩一槍挑去,要是耽擱一些時間,埋伏四起,恐怕我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