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生前功勳卓著被誣反叛蜀漢,死後夷滅三族比岳飛還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兵出斜谷,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兩軍相持。

諸葛亮分兵屯田,準備打持久戰,不意積勞成疾,病逝軍中。

作為託孤重臣,蜀漢的軍政大權大部分都掌握在丞相諸葛亮一人手中。

諸葛亮一死,蜀漢的後起之輩中,幾乎就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控大局了。

論資歷排輩分,魏延應該是接替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的最佳人選。

魏延當時的官階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為南鄭侯,相當於劉備稱帝時張飛的地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急需一個人鎮守剛從曹操手裡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漢中之地。

憑藉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哥們兒關係,關羽已經鎮守川蜀之地東方門戶荊州了,作為川蜀之地北方的關口,漢中地區的險要不言而喻。

朝中大臣一致認為,鎮守漢中的大將,一定是張飛,就連張飛自己也這麼認為。

很意外的是,劉備卻破格提拔還是牙門將軍的魏延為鎮遠將軍,出任漢中太守,滿座譁然,一軍皆驚。

很顯然在大家的眼裡,像關張馬黃四人那樣出任鎮守一方的上將,只是裨將的魏延資歷明顯還不夠格。

劉備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於是問魏延:孤王打算對你委以重任,你有沒有信心?魏延的回答很霸氣也很乾脆:「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一番豪言壯語說得激動人心,劉備聽了點頭稱善,大家聽了不住鼓掌,張飛也很服氣。

劉備有知人之能,鎮守漢中不用五虎上將中剩下的張馬黃趙,因為鎮守漢中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位年富力強的將領,魏延作為蜀漢武將中的後起之秀,軍事能力不在五虎上將之下。

鎮守漢中是魏延一生對於蜀漢最大的功勞。

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漢中萬無一失。

魏延死後姜維接任,改換魏延「實兵諸圍以御外敵」的策略,斂兵聚谷,不久即被鍾會攻入漢中。

猇亭之戰劉備慘敗而歸,一病而亡,劉禪繼位,魏延加封為都亭侯。

蜀漢早期跟隨劉備一起打江山創建基業的老將,只剩下趙雲一個人。

關羽被東吳殺了,張飛死於手下叛變,黃忠和馬超相繼病逝,趙雲也垂垂老矣。

諸葛亮手下,除了魏延之外,只有一班蜀中降將,能力有限不說,忠誠度也值得懷疑。

魏延的軍事指揮能力,在蜀漢陣營中首屈一指。

魏延跟隨諸葛亮數度南征蠻夷,五次北伐曹魏,因為功勳卓著,不斷加官進爵,升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基本上成為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得力助手。

此時的姜維,因為剛剛投降蜀漢不久,儘管深受諸葛亮器重,但是在軍隊指揮上的影響力可謂微乎其微,處於成長培養階段。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遣陳式攻打魏國武都郡、陰平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襲擊陳式,諸葛亮救應。

郭淮退走,第二年,魏延孤軍深入涼州,與郭淮的大軍相遇,兩軍會戰,魏延依據擊敗魏軍,從曹魏手中奪取的武都郡、陰平郡也因此得到鞏固。

諸葛亮五次北伐,其餘四次幾乎都是無功而返,唯有第三次魏延在對抗曹魏軍隊的正面戰場上取得巨大勝利。

諸葛亮主持蜀漢政權,一向賞罰分明,馬謖失街亭,按律斬首。

魏延功勳卓著,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加官進爵有功皆可,但是並不是任何人都能獲得「軍師」的稱號,蜀漢之中著名的軍師有諸葛亮、龐統和法正三位,三人都是文官性質,魏延則以武將身份獲此殊榮。

至於「假節」,什麼意思呢,就是能夠以天子的名義升賞部下,在軍權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政治權力,張飛、馬超、黃忠都曾經假節。

魏延至此,地位已經能夠比肩於蜀漢開國元勛關張馬黃數人了。

趙雲病逝,魏延的軍事影響力甚至與諸葛亮平分秋色,也因此種下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被誣反叛蜀漢,死後夷滅三族」的誘因。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託孤重臣,劉備臨死讓幾個兒子「以父視之」,劉禪呼之為「相父」。

對於蜀漢政權,諸葛亮的影響力是絕對的。

但是魏延心裡有些不服氣,每次跟著諸葛亮行軍打仗,都希望能夠與諸葛亮各帶一隊人馬,兵分兩路,互相應援而不牽制,效法韓信,兵出潼關而取天下。

諸葛亮自然不答應,魏延就常說諸葛亮膽小謹慎,感嘆自己一身本事沒有用武之地。

一個人能力太強,產生鶴立雞群之感,難免就驕傲自恃,如關羽,魏延也是這樣的人。

抱怨領導的話說多了,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對自己不利。

所以職場之中,不要罵領導。

一個人再有才華,也要學會低調。

魏延勇猛過人,對待部下很好,就是太驕傲了,你加官進爵還志得意滿,難免引來無數羨慕嫉妒恨,於是魏延的同事關係搞得很僵。

魏延走過來,其他人都紛紛避讓,魏延不以為然,只有行軍長史楊儀不給面子。

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兩個人互相看不慣對方,魏延一生氣,甚至拔刀威脅楊儀,把他嚇得哭著到諸葛亮那裡去告狀。

諸葛亮生前,因為欣賞兩個人的才能,還能夠從中調和雙方的關係,諸葛亮一死,魏延和楊儀必然水火不容。

楊儀本來在軍事上影響力很小,諸葛亮病危,瞞著魏延秘密召見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商議退軍之策。

由此可見,魏延一身本事,資格最老,卻並非諸葛亮的心腹。

按照諸葛亮的臨終安排,楊儀領軍,魏延、姜維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楊儀、姜維等人自率大軍撤退。

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楊儀讓費禕去探聽魏延的口氣。

魏延說:丞相雖然病逝,作為副指揮的我還健在,相府官屬將喪還葬,我自當率領大軍繼續北伐,為什麼以一人死而廢天下之事?況且我魏延何等人,能在楊儀的統率下,給他當斷後將!

費禕走後,魏延後悔失言。

派人去探聽楊儀等部,楊儀、姜維已經拔營準備撤退。

魏延大怒,趕在楊儀之前率軍南歸,所過燒絕閣道,要斷楊儀的歸路。

楊儀與魏延,互相上表到成都,楊儀誣告魏延謀反,魏延誣告楊儀謀反。

劉禪不知所措,於是問左右官員,董允等人都說魏延謀反可能性更大,實際上兩人都沒有謀反。

如果魏延要造反,直接率兵北上投靠曹魏,為什麼還要南歸呢?魏延與楊儀,不過是政見不合,權力爭鬥,然而朝中群臣都不給魏延說話,由此可見魏延的同事關係真的很糟糕。

楊儀、姜維軍另開別道,追上魏延,雙方在南谷口列成陣勢就要開打,姜維等人對魏延的軍士說:丞相新亡,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這樣!?於是魏延士卒離心,一鬨而散,由此可知,其一,諸葛亮在軍中的威望大於魏延,其二,北伐曹魏作戰艱苦,並非軍心所向。

魏延與子率領數人逃亡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擊,斬殺魏延。

將魏延的首級呈給楊儀,楊儀站起來用腳踩著魏延的首級,狠狠地說:「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楊儀這個人,如此心狠手辣,也是個人渣。

回成都後自以為全軍而退了不起,應該當丞相,被劉禪貶為庶民,自殺而死。

魏延一世英雄,死後竟被夷滅三族,還背上一個「反叛蜀漢」的千古罵名,可謂比後來的岳飛還冤。

岳飛「莫須有」的罪名得到了洗刷,千古昭雪,一世忠義,魏延則因為《三國演義》的渲染,永遠被定格成一位「腦後生反骨,註定要造反」的形象,令人嘆息。

倘若魏延不是被誣反叛,而是與姜維通力合作,或許偏安一隅的蜀漢,還能避免滅亡的命運,歷史也將改寫。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

END.

縱論三國,漫說水滸。

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魏延謀反千古奇冤 三國第一冤案的歷史真相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命大將魏延為前鋒,親統大軍出祁山北伐曹魏。同年8月,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蜀漢在撤軍時發生內訌,長史楊儀以魏延謀反為由,派人將其斬殺...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歷史上魏延為什麼不投降曹魏?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一方的一員大將,也就是因為《三國演義》而被誤會腦袋上長了「反骨」的人。但其實,這種話諸葛亮沒有說過,魏延頭上是不是有反骨,也未必就真的有,他最終也並沒有造反,不可謂是不冤...

蜀漢的給力帥才魏延是怎麼「被反骨」的?

當魏延被馬岱率精兵擒拿捆綁跪地,眼角瞥見軍刀在藍天下劃出幾條優美弧線劈向他和兒子的脖頸時,他終於明白,在與文官集團漫長的爭奪丞相繼承人的權力博弈中,單槍匹馬的自己不僅已經完敗,而且已徹底「被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