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步了袁紹後路的吳大帝孫權:昏招迭出,斷送東吳國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無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數千里,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讓自詡英雄的曹、劉二人徒嘆奈何!在三國魏蜀吳三主中,曹操沒當過一天皇帝,劉備只可憐巴巴地過了兩年皇帝癮,倒是孫權在南京,當了二十三年皇帝。
曹操有一次情不自禁的讚美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大概由於孫權的身體相貌,體魄精神,要強於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才說出這番話的。
然其晚年,於律政上又昏招頻出,把才俊之士殺的殺、徙的徙,逮之塵埃落定,悔之晚矣。
「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話說這也叫自作自受吧。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主孫權自京口(鎮江)徙治mò陵,翌年築石頭城,稱建業;黃龍元年(229年)又自武昌徙都於此,開始南京為六朝古都的第一朝。
孫權到了面對死亡,必須考慮後事的時候,他可以信託的周瑜、魯肅、黃蓋、張昭等人,已先他而逝。
這就是老年皇帝的苦惱了。
正如文壇上前輩作家,最後剩下他老哥一個,在那裡「荷戟獨彷徨」,也是難免淒涼傷感的。
因此他不像劉備,有一個完全可以信賴,可以託孤的諸葛亮,放心而去見他的關羽、張飛賢弟。
也不像曹操,兒子曹丕早已經羽翼豐滿,留下的顧命大臣,如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也足可以閉上眼睛。
孫權在死了太子登,廢了太子和以後,眼看要接位的太子亮才九歲,實在太幼小了些,只好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並不太想託付的諸葛恪了。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吳國的大將軍陸遜,當著諸葛恪的面就批評過這位晚輩:「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凌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
這樣的評價,作為主子的孫權,不可能不知道。
但到了晚年,人就特別愛偏聽偏信,孫權早被親信們包圍得水泄不通,在他們讒言蠱惑下用了這個剛愎自用的諸葛恪。
孫權把兒子託付給他,肯定是半信半疑而死的。
結果,他剛剛一咽氣,吳國就開始動亂了。
因為在封建社會裡,這種皇權的交接,總是一場危險的遊戲。
陳壽的《三國志》在《孫權傳》末尾的評語,是這樣撰寫的: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東,成鼎峙之業。
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及臻末年,彌以滋甚。
至於讒說殄行,繼嗣廢斃,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
孫權早年在他接其兄孫策的班後,處於魏、蜀兩雄之間,獨保江東一隅。
特別在吳、魏赤壁之戰,合肥之戰,吳、蜀彝陵之戰,以及南拓交趾,開土辟疆,都表現出這位「碧眼兒」的英主之姿。
尤其在蜀亡之後,強魏壓境,他不得不對曹丕這樣一位後生俯首稱臣的時候,能夠「屈身忍辱」,也有不凡的表現。
有一次,魏主向東吳索要珍珠、dài瑁、孔雀、象牙等貢品,逾於常規。
他的部屬都認為魏主太過分了,欺人太甚,應該予以嚴詞拒絕。
他說了一番很精彩的話:「這些珠寶財物,相對於我東吳的安危來講,不過是磚頭塊罷了!既然魏主喜歡這些,追求這些,不正說明他昏暗無能嘛!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嘛!」所以吳政權能堅持到比蜀亡,魏亡以後又二十多年,才降於晉,確是孫權給吳國打下的堅實基礎。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凡高齡皇帝執政到晚期,除極少數英明者外,大半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這種無妨稱之為「孫權現象」的產生,在宋朝洪邁的《容齋隨筆》里有這樣一段議論:
「三代以前,人君壽考有過百年者,自漢、晉、唐、三國,南北下至五季,凡百三十六君,唯漢武帝、吳大帝、唐高祖至七十一,玄宗七十八,梁武帝八十三。
自余至五六十者亦鮮。
即此五君而論之,梁武帝侯景之禍(差不多把南京又完全徹底地毀滅一次),幽辱告終,旋以亡國。
玄宗身致大亂,播遷失意,飲恨而沒。
享祚久長,翻以為害,因已不足言。
漢武末年,巫蠱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皆不得其死,悲傷悉沮,群臣上壽,拒不舉觴,以天下付之八歲兒。
」
接著他提到了孫權:「吳大帝廢太子和,殺愛子魯王霸。
唐高祖以秦王之故,兩子十孫同日並命,不得已而禪位,其方寸為如何?然則五君雖有崇高之位,享耄耋之壽,竟何益哉!」
衰老是生理現象,中國的皇帝,由於性特權的原因,縱慾傷身,更促使器官的老化過程加速,於是無法像風華正茂時那樣日理萬機,聖躬睿智,也無法像初登大位時那樣掌握情況,了解實際。
而所有老年皇帝最容易有的功名欲,樹碑欲,寵幸欲,接受阿諛奉承,萬歲萬萬歲欲,便特別的強烈。
這樣,便必然要相信一些不該相信的小人,而排斥一些不該排斥的君子。
在奸佞嬖倖,寵臣愛姬包圍之下,失去了最起碼的清醒。
自然就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弄成壞人當道,百姓倒霉的局面。
因為在封建社會中,一位統治者的死,必定面臨著權力再分配的一番廝殺,統治的時間愈久,播種的苦果愈多,廝殺得也愈殘酷,而且往往要經過多次反覆,方能定局。
「及臻末年,彌以滋甚。
」《三國志》這個評語正是說明了孫權到了晚年,這位曾經英明過的吳大帝,也擺脫不了自古以來的「老年領袖病」,逐漸走向他輝煌的反面。
寵信非人,流放良臣,後宮紛爭,嫡庶疑貳,所有他在清醒時絕不幹的事,現在幹得比誰都厲害。
用呂壹則排陷無辜,信陸遜卻受讒而死,疑諸葛恪而又使其總攬一切,立後立子以致播亂宮廷,遺患不已。
這些中國曆朝歷代的老年政治的必然現象,在吳國都出現了。
孫權自公元229年即皇帝位後,遷都建業;公元230年,不聽諫阻,派甲士萬人渡海,求夷州、澶州不毛之島,追求功業;公元233年與遼東公孫淵通好,企圖聯盟反魏,結果事與願違。
然後,又不顧國力,頻繁向魏發起進攻。
從這時起,都在表明他由清醒走向昏聵,由振作走向沒落,由建設這個政權走向毀滅這個政權,在中國皇權政治中,除極個別的高齡皇帝外,大多數都難逃脫愈老邁愈昏庸,愈糊塗愈禍國殃民的必然規律。
由於魏、蜀持續近十年的戰爭,江東暫處局外,又加之有長江天險,和陸遜等將帥主軍,孫權得以偏安一隅。
於是,他活著的時候,這些矛盾雖然暴露,但不至於釀成滅國之禍,等到他死後,內亂一起,自然是國無寧日了。
宗室孫峻是在孫權死前力保諸葛恪上台的幹將,等到諸葛恪權重傾主,也危害到他利益的時候,他又支持孫亮把這個諸葛恪,於召見時殺掉。
一番血腥味尚未消除,孫峻死後,他弟弟孫綝又開始專權,孫亮親政以後,受不了他,要除掉這位重臣,事泄,他也被廢了。
隨後,孫休接位,不久,這位吳主又演出殺諸葛恪那一幕戲,把孫綝幹掉了。
諸如此類的宮廷之亂,都是孫權埋下的禍根。
在三國中,宮廷內部的血腥屠殺記錄,吳國堪稱冠軍。
他當然並不想這樣,但封建皇權的交接,是以父死子繼的形式出現的,父皇不咽最後一口氣,皇子永遠是儲君。
只有極少數情況下,老皇帝樂意地或不樂意地交權當太上皇。
因此,皇子的心理狀態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老子早死,他好早日登基;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老子一死,他面對著老子留下來的這一攤時,這世界上唯一能夠是他信得過的,可以提供幫助或保護他的人,也就失去了。
所以,這時候的幼帝,如同雞雛剛剛走出蛋殼,是最軟弱不過的了。
歷史上有那麼多早殤的小皇帝,就是這立足未穩時被人搞掉的。
他的兒子孫亮之被迫離位,就是這樣的。
孫權自己也是非常明白的,他說過:「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但他統治的這個吳政權,到了他的晚年,還是走上了袁紹這個家族內亂,自取滅亡的道路。
一個知道悲劇發生的原因,卻不能避免這悲劇發生的人,恐怕倒是真正的悲劇了。
三國冷知識:吳國為什麼滅亡?根本原因是孫權活的太長了!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在以史為鑑看來,三國魏蜀吳後期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繼承人問題。魏國的問題是繼承人曹丕、曹睿都活得太短。蜀國的問題是繼承人劉禪活得太傻。而吳國的問題就是創始人孫權活的太長。
歷史上的帝王 吳廢帝孫亮
孫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吳廢帝,公元252-258年在位。母潘皇后,他是吳大帝孫權最小的兒子(七子)。252年孫權去世後即位,太平三年(258年)被權臣...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曹操劉備兩人都很崇拜的孫權為何晚年昏庸?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中國歷代帝王簡史6(三國)
從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禪位,正式登基稱帝建立魏國起,到公元280年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向西晉投降,東吳正式滅亡止,這整整一個甲子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被稱為三國時代。三...
三國的戰與亂——六親不認「南魯黨爭」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越發覺得這句話挺對的,如果說我以前把三國當做軍事作品來看,那麼現在就會發現自己錯了,三國不是軍事,而是政治!就像以前總認為諸葛亮是軍事奇才直到研究了三國才發現諸葛亮是政治...
孫權晚年的三大昏招,錯過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東吳孫權,讓曹操、劉備二位一世梟雄都無可奈何,曹操更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千古佳句!然而其晚年,圍繞太子之位做錯的三件事,把東吳折騰的烏煙瘴氣,等到塵埃落定,時間定格在280年,青蓋入洛陽,...
十歲當皇帝,被稱神童,最終卻因一個女人而自殺
他十歲當皇帝,還被稱為神童,最終卻因為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女人而自殺了!他就是三國中吳國的皇帝孫亮。在三國之中,吳國亡得最後,要比魏國晚個十五年,才輪到它。到了孫皓的天紀四年(公元280年)三月...
東吳四帝,三國時期最能折騰的君臣,最終導致了東吳的敗亡
魏蜀吳三國中,東吳是存在最久的,從孫權229年稱帝到280年滅亡,總共存在了52年。魏國存在於220年到266年,蜀國是221年到263年,魏蜀兩國都沒超過50年。吳國的四位皇帝有兩個之最,一個...
三國11位皇帝的結局,2位被權臣殺害,2位被迫禪位
三國,是華夏五千年歷史中最璀璨的時代,上承東漢下啟西晉,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三國的創建者分別是曹丕,劉備,孫權,在這個長達60年的歷史時間裡,一共產生了11位皇帝,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的...
這個帝王與漢武帝唐玄宗一樣,晚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埋下了禍根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陽(今浙江省富春)人,三國時吳國開國皇帝,在位33年。其父孫堅任長沙太守,與劉表軍隊作戰時被射死,自此與劉表結為世仇。其兄孫策,策以幫助袁術平定江東為籍口,從壽春出發,沿途招...
東吳吳大帝孫權的晚年:步了袁紹的後路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陽(今浙江省富春)人,三國時吳國開國皇帝,在位33年。其父孫堅任長沙太守,與劉表軍隊作戰時被射死,自此與劉表結為世仇。其兄孫策,策以幫助袁術平定江東為籍口,從壽春出發,沿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