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為何司馬懿終身不打蜀國?司馬昭:其實另有隱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逢亂世,時局不平。

三國鼎立,群雄爭霸,一爭高下。

蜀漢在劉備的領導下呈上升之勢。

劉備白帝城去世,將蜀漢的一切託付給諸葛亮。

直到諸葛亮倒下,病死五丈原,蜀漢上下都陷入僵局。

諸葛亮一死,各國恨不得瓜分了蜀漢。

一直以來虎視眈眈的司馬懿卻沒有攻打蜀國,到底是為什麼?司馬昭一句話點明原因。

諸方勢力相比較,曹魏實力最強,劉備和孫權居於弱勢。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劉備領導的蜀漢。

三國歷史上,要說最積極的,就是劉備了。

南下討伐孫權,北上與曹操過招。

勝利了不焦躁,戰敗了不氣餒,一直以來全軍上下一如既往地鬥志昂揚。

劉備白帝城去世,蜀漢靠諸葛亮支撐,劉禪生性懦弱,驟然擔起蜀漢的重擔,短時間內恐怕不能適應。

劉備一生的志向就是興復漢室,諸葛亮承其遺志,多次領導北伐戰爭,想要一統天下。

只可惜,劉備一死,諸葛亮以一己之力也無法扭轉局勢,五出祁山,無功而返。

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漢並未一統中原,多次出兵爭戰,卻帶出一個千古爭議的問題,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終生沒有發動戰爭攻打蜀國。

有人說,司馬懿不敢出兵,有人說,司馬懿沒能力出兵。

究其根本,到底是為了什麼?直到三十年後,兒子司馬昭無意中說出來真正的原因。

公元前228年,諸葛亮帶領八萬士兵出其不意攻打曹操。

突然開戰,曹操沒有一點心理準備,被諸葛亮的舉動驚呆,無力還手。

兩廂對比,有許多將領轉身投奔了劉備。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相遇。

司馬懿雖然被世人崇拜,可是在老謀深算,奸詐狡猾的諸葛亮面前,到底是不能相比,結果很明顯,司馬懿慘敗,十分狼狽,損兵折將不說,元氣大傷。

後勤供給不上,蜀漢也沒辦法繼續支撐,於是諸葛亮撤兵。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還是有差距的,雙方在戰場上幾次相遇,孫權都沒有得到好處。

輸的次數多了,司馬懿仿佛發現一原理,就是每次碰到諸葛亮,司馬懿幾乎都會敗給諸葛亮,於是,司馬懿想通了一個道理:"既然贏不了,索性就不再絞盡腦汁想對策了。

"

本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司馬懿遇到諸葛亮,並沒有與之抗衡的打算,任由諸葛亮擺弄。

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不再消極怠工。

可以說,諸葛亮是被司馬懿耗死的。

直到三十年後,司馬昭宴請劉禪,才道出其中的緣由。

諸葛亮將蜀漢事務託付給姜維,司馬昭有言,即使諸葛亮再活過來,也不能讓蜀漢繼續存活發展,更何況是姜維呢。

如此,足以見得諸葛亮本人思謀詭辯,善於攻心。

司馬懿不敢對蜀國強攻猛打,主要原因還在諸葛亮身上。

天下三分,不僅僅是權謀的爭鬥,斗的,更是人心。

司馬懿終身不打蜀國,是因為蜀國有諸葛亮坐鎮,即使劉備去世,諸葛亮也能保蜀國平安無虞。

弱肉強食,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司馬懿對蜀漢忌憚,大部分原因都在諸葛亮身上,他忌憚諸葛亮。

孔明先生去世後,黃皓霸權,姜維隱退,蜀漢滅亡。

司馬昭之言,早已言明蜀漢定局,司馬父子確實老謀深算,無人能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死後,劉禪查抄家產,隨後氣得直拍桌子

導讀:杜甫的有一首千古傳誦的著名篇章《蜀相》寫道:「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算是對諸葛亮的一生的高度概括了。這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千古智者形象,但因為劉...

《三國》領導託孤,誰的眼光最好

傳統社會實行家天下,權力轉移主要採取父死子繼。如果父親死得早,兒子年紀小,就要有一位重臣或者近臣來輔佐年幼的兒子,這種事情一般老皇帝臨死前都會安排好,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託孤。三國一書中,寫了好多...

後諸葛亮時代的三國什麼樣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能遂意,很是憂憤,便病倒在伐魏途中,回至成都就死掉了。他是蜀國的股肱(劉備生前對孔明的贊語)和第二代領導人,在他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時候,整個益州是否會因缺了他的支撐,而變得急喇...

三國演義之姜維時代英雄相惜

這是魏國召開的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當中,有早就揚名立萬的表演藝術家陳泰,也有剛剛出道就盡顯大才的鄧艾。陳泰雖然大器晚成,但是他的卓越才能根本不輸於成名多年的郭淮,所以司馬師讓他鎮...

盤點三國時的六大統帥人物,魏吳蜀各占兩席

三國時,能稱得上是頂級的統帥人物不多,小編認為,曹操、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和姜維這六個人,可以稱得上是頂級的帥才。曹操:一代雄主,頭號的政治家,也是一號的軍事家。在三國前期,基本上是所向無...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的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漢帝國起起伏伏最終走向衰亡,各地起義不斷,群雄割據,大軍閥曹操在混戰中,實力不斷增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逐漸統一北...

劉禪投降後,鄧艾說了這句話,足夠死10次了

千里馬也怕難遇伯樂,這對於鄧艾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公元240年,魏國打算在東南一帶屯田,此舉的目的是不言而喻,那就是對付吳國。此時剛好鄧艾前往邊關視察,不單如此,他還提出了「興修水利,分兵屯田,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