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次「勸進」見證兩位名臣對漢室忠誠度 諸葛亮還排不上第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都知道,幾乎所有的開國之君登上皇帝寶座,都要經過文臣武將一番「勸進」的,而那個被勸進的,一定要假模假式地推讓幾次,「從龍之臣」自然也配合著表演,一個個呼天搶地尋死覓活,如果主子不稱帝,他們就生無可戀了。
於是曹丕在接受漢獻帝「禪讓」之後,深有感觸地說:「我終於知道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是怎麼回事了。
」
這種群臣勸進的事情,比較有名並有據可查的,在三國時期至少發生了三次(不算曹丕受禪),而這三次勸進,跟曹魏和蜀漢的兩大名臣都有關係,而他們在「勸進」中的表現,似乎可以見證他們對漢獻帝,或者說對漢室的忠誠度。
劉備這個漢室宗親是沒有水分的,因為當時就連那他的敵人曹操和孫權也沒有表示懷疑,但是輩分肯定是有水分的,當漢獻帝的叔叔、劉表的弟弟、劉璋的哥哥肯定是差著輩兒呢——劉備是漢景帝十八代玄孫,而漢獻帝劉協是漢景帝十三代玄孫,劉協比劉備足足高了五輩,所以說劉備絕不是什麼「大漢皇叔」,反而可能是是劉協的第五代玄孫。
這一點在三國時期的官方資料中式有據可查的,如果漢獻帝真管劉備叫叔叔,而劉備也答應了,那只能說這倆人臉皮都夠厚的。
這位「大漢皇叔」先是當了漢中王,後來乾脆自己「繼位」稱帝,這期間自然少不了「群臣勸進」,《三國演義》甚至還寫到諸葛亮如何裝病「逼宮」,大有劉備不稱王稱帝就要帶著大家散夥的意思。
但是翻開正史一看,滿不是那回事,諸葛亮的兩次參與「勸進」,幾乎都是不情不願的,這一點在劉備收到的「勸進表」和劉備給漢獻帝和老天爺打的報告中就可以看出來。
建安十六年,劉備搶了「族弟」劉璋的西川之後,「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軍師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征西將軍黃忠」等一百二十人聯名給漢獻帝「上表」請求冊立劉備為漢中王,而且也沒等漢獻帝「批覆」,事實上也不會批覆同意,劉備就變成了漢中王。
從這份「上言」勸進的名單中,我們就會發現一些蹊蹺,諸葛亮只排在了第五位,前面的也就馬超、許靖為人們熟知,至於營司馬、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是個什麼官,射援、龐羲是誰,可能大多數人聽都沒聽說過,但是馬超作為西涼派老大、許靖作為西川坐地戶代表,是要向劉備「納投名狀」的,所以他們是要發起「勸進」的,而諸葛亮也就是不冷不熱地跟著背書。
而且那張「勸進表」里,一身是膽的翊軍將軍趙雲,連名字都沒提。
在很多人看來,「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的趙雲,在劉備陣營既是內務大總管(留營司馬在主將親自外出時,負責留守後方),又是一員悍將,屬於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但是卻連個名字都沒提。
劉備第二次「被勸進」是漢獻帝「被死亡(劉備死了漢獻帝都沒死)」之後的建安二十五年,劉備大張旗鼓地為漢獻帝辦完喪事(其實在間諜滿天飛的戰爭時期,曹操打個噴嚏劉備都知道,漢獻帝舒舒服服地當山陽公,劉備更不可能不知道)。
心照不宣的蜀漢群臣自然也要再次「勸進」:曹丕當得皇帝,咱們的劉皇叔也當得——皇位成了魯迅筆下的尼姑。
這次「勸進」,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權、少府王謀等聯署,諸葛亮總算前進了兩位,成了第三名,馬超因為「彭羕謀反」事件正惶惶不可終日,已經沒有啥發言權了,關羽已經身亡,但是這次張飛趙雲還是沒有上榜。
劉備對諸葛亮在這次「勸進」中的表現滿不滿意,史料中沒有記載,但是被任命為宰相的諸葛亮卻沒有獲得「開府」的資格,也就是不能獨立辦公,也沒有專屬的幕僚班子,丞相之位有點有名無實。
但是不管怎麼說,諸葛亮雖然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但是在劉備稱王稱帝的過程中,並沒有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更沒有指責劉備「僭越」,勸進表上還是簽了名字。
而反觀曹操陣營的第一文臣荀彧,則是連曹操稱「魏公」加九錫都激烈反對的,要是他活到曹操稱「魏王」,還不知道要做出什麼事情來呢。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讓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但是這件事必須經過萬歲亭侯尚書令荀彧的同意——荀彧為曹操首席文臣,侄子荀攸為曹操參謀長,分主內外,位高權重。
但是荀彧表示堅決不同意:「曹丞相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聽了董昭打的小報告,差點沒把曹操氣暈過去。
這也難怪曹操生氣:我把最喜歡的女兒嫁給你兒子,咱倆是親家,而且我人前人後稱讚你是我的張良,就是想讓你像張良幫助漢高祖劉邦那樣幫助我,可是你咋就這麼不給面子呢?
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後得到了丞相的名頭,而荀彧則因為反對曹操進位魏公加九錫而被排擠出了核心圈子,在五十歲的時候就鬱鬱而終。
最後問題出來了:同樣是本陣營第一文臣,諸葛亮在劉備稱王稱帝過程中不肯挑頭但也不反對,荀彧在曹操剛露出不臣之心的時候就堅決分道揚鑣,荀彧的人品是不是比諸葛亮還要高尚一些呢?
曹操劉備誰能興復漢室?答案是:他們對漢室的忠誠還不如一個女子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成一統,那是歷史的必然,經過數十年的爭霸戰,必然會決出一個最後的冠軍,而獎盃就是一頂皇冠。但是無論誰得到了這座獎盃,都不會把它進獻給漢獻帝。因為無論是「大漢丞...
為什麼曹操沒有稱帝,曹丕卻敢篡漢自立呢?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曹魏大臣中,誰最積極推動曹操稱公稱王?五大謀士都不是
改變三國歷史的非主流人物③曹操到底想不想當皇帝?他在自述體的《乙亥令》中,一再辯解自己稱公稱王,主要是為了考慮子孫的安全。「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諸葛亮與王朗之間真的爆發過舌戰,而且還是一對多的車輪戰
文 | 江隱龍曹操雖然在建魏國,受九錫之際已經挑明了代漢之心,但當時漢朝的向心力依然強勁,曹操本人也經歷了數次刺殺事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最終留下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