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大臣中,誰最積極推動曹操稱公稱王?五大謀士都不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改變三國歷史的非主流人物③

曹操到底想不想當皇帝?他在自述體的《乙亥令》中,一再辯解自己稱公稱王,主要是為了考慮子孫的安全。

「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言雖如此,但看看他殺孔融、廢荀彧、處死伏皇后的所作所為,只要有人阻止曹操向更高的權位邁進,曹操絕對是心狠手辣,排除一切絆腳石。

那麼在曹操邁向更高權位的道路上,他的大臣中,誰是最積極、最賣力的推動者呢?

勸進是一門需要高超技術的活,既要讓老闆的目的達到,又不能讓朝野反彈太大。

最好的辦法就是引經據典,從古代制度中找先例,既然以前有人這麼做過,今天曹老闆這麼做,那就沒什麼問題了。

這麼高難度的活,曹操的武將們肯定是幹不了的。

在曹操的文官集團中,態度也是有分歧的,大多數人雖然忠於曹操,但對於「代漢自立」還是有猶豫的,畢竟這和正統價值觀念有悖。

雖然像荀彧、孔融這樣公開跳出來反對的人並不多,但大多數人也沒有非常主動地推動此事。

除了荀彧之外,曹操五大謀士中的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在正史記載中,都沒有關於勸進的描述。

唯獨這個人特別積極,董昭。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已經是漢丞相,並取得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待遇。

但曹操對此並不滿意,他認為這些待遇都是虛的,日常處理事務都套在漢朝廷的框架下,多有不便。

於是,董昭拋出了一個「恢復五等爵位」的方案。

中國古代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分封制度,但漢朝實際廢除了這個制度,漢朝歷代只有王莽當過「安漢公」,但王莽最後「篡漢立新」,不免讓人對再度設立「公」心有餘悸。

公和侯的差別在於,「公」可以設立自己的行政班子。

曹操稱魏公以後,建造了魏國的社稷宗廟。

設置了尚書、侍中、六卿(比皇帝少三卿)。

魏公府(在鄴城)實際上成了大漢朝運轉的中心樞紐,許都更加冷清。

董昭在提出「恢復五等爵位」的同時,還提出了加九錫的建議。

加九錫是一種政治待遇,包括特種規格的衣服、朱門、台階、車馬、樂隊、弓矢等,都是皇帝賜給大臣的榮譽物品。

此前,王莽也曾被加九錫,後世司馬昭、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也都加過九錫。

曹操一開始對稱公,還要裝裝謙虛,「建設五等(爵位)者,聖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

董昭大力拍馬,博古論今,為曹操進位鋪平道路。

他先是說,「自古以來,大臣輔佐天下的,誰也沒有建立過像今天您這樣的功績。

即使有您這樣的功績的,也沒有長久居於臣子的地位的。

然後,董昭又舉了兩個例子,當年耿弇在床下對光武帝說「天下無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朱英對春申君說「處在不可預期的時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麼可以沒有出於意外的人呢」。

「但是今天沒有人對主公說這樣的話,董昭我受主公的恩惠非比尋常,所以不敢不如實講出。

」為主子鼓吹的神情躍然紙上。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進一步,進爵為魏王。

董昭也參與了上表勸進,當時他的職務是軍師祭酒千秋亭侯。

雖然董昭大力的推動曹操稱公稱王,但在曹操在世時,董昭的官職並不高。

直到曹丕繼位後,董昭才被任命為將作大匠、大鴻臚,位列九卿。

可能曹操並不想給外界一個他和吹鼓手太過親密的印象吧。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董昭並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馬屁精。

他在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的過程中,在曹仁的江陵保衛戰中,曹丕攻打東吳的洞口之戰中,都發揮過重要作用。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

歡迎關注。

歡迎品讀《改變三國歷史的非主流人物》系列,①:一個編外的臨時工,如何成為逼死關羽的第一兇手;②:一個小女人,憑什麼攪亂東吳政局,掀起血雨腥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