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王朗之間真的爆發過舌戰,而且還是一對多的車輪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曹操雖然在建魏國,受九錫之際已經挑明了代漢之心,但當時漢朝的向心力依然強勁,曹操本人也經歷了數次刺殺事件。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最終留下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商朝末期,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二世而代商,曹操的意思不言而喻:便是若天意真在曹氏,就由其子曹丕稱帝吧。

曹丕為了爭世子之位,也是費盡心機……

而曹丕果然沒有辜負其父使命,最終在曹操苦心經營的基礎上完成了漢魏禪代。

但歷史遠遠不像《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麼簡單:即便有了曹操十數年的苦心經營,曹丕稱帝之中依然走得極為艱辛。

在曹魏代漢的接力賽中,如果說曹操的貢獻在於其軍功,那曹丕的貢獻便在於其「理論建設」。

曹操早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便立曹丕為魏太子了,此時如果將苟延殘喘的漢朝視為「宗主國」,那冀州的曹丕、益州的劉備和揚州的孫權則是天子的三大藩屏。

曹丕之志當然不僅在魏王,他更要繼承曹操遺志,當「周武王」。

要說宗主國,也只有曹魏有資格當了

於是一場聲嘶力竭的宮廷大戲開始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劉協正式下禪位詔,曹丕拒絕;劉協再禪,曹丕再拒;劉協三禪,曹丕三拒,直到劉協四禪帝位、群臣數十次集體上勸進表之時,曹丕終於在朝野的擁戴下「勉為其難」地坐上了帝位,改元黃初。

漢獻帝到最後已經是徒有虛名

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稱王朝更替「古來只有禪讓、征誅二局」,曹操、曹丕父子欲效堯舜禹之事「假禪讓為攘奪」,自然是難以服天下人之心的。

受困天子劉協雖然無力反抗,但曹丕卻依然面對內部漢室舊臣的不滿以及外部孫權、劉備的仇視。

曹丕在受禪時三番五次地推辭,一方面是為其「正名」,另一方面也是籍此以觀朝臣之心。

我要當皇帝了,你們資磁不資磁呀

顯然,群臣的表現並不令曹丕滿意。

曹丕受禪時,曹丕之妹曹皇后率先提出反對,以至於「涕泣橫流」;以劉曄為首的漢室舊臣「略不交接時人」以求明哲保身;甚至華歆、陳群這些曹氏重臣也「獨有不怡」——可以說,儘管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曹丕這個帝位依然有「著爐火上邪」的危境。

漢獻帝的皇后、曹丕的妹妹都反對其稱帝

外部的壓力更為突出。

曹丕固然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畢竟還有一分在孫權與劉備手中,尤其劉備還是漢室宗親,久有帝王之志,臥榻之側又安能容忍曹丕代漢。

所幸孫權與劉備因荊州而起兵戈,孫權為防兩線作戰,遂向曹丕「稱藩,及遣于禁等還」。

以曹丕之謀,如何不知道孫權稱藩只是權宜之計?不過為了迅速確立曹魏代漢的正朔,營造君臨天下的氛圍,曹丕還當即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

到此,曹丕自稱「承運革命,君臨萬國」,至少在名義上「統一」了江東,下一步便繼曹丕之後而稱帝的劉備了。

孫權也真是能忍人所不能忍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輔政。

曹丕立刻組織了包括王朗、華歆在內的一批名士通過書信往來「舌戰」諸葛亮,勸其效仿孫權「舉國稱藩」。

這一事件在《三國演義》中被演繹成「諸葛亮罵死王朗」——雖然此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但諸葛亮的確在這一場舌戰中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他的作品便是《正議》:

諸葛村夫!

「……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

子桓淫逸,繼之以纂。

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

天下之人,恨不得食爾之肉也!

曹丕以德服膺天下的夢想就此破滅,而曹魏代漢的接力賽,也將由其子曹叡繼續堅持下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