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知遇之恩,叫做劉備與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今有許多翻案文章,認為諸葛亮不擅用兵、北伐誤國,說書人忍不住想替孔明講話,諸葛亮軍事水平確實不如內政外交才能,但這是建立在諸葛亮的內政水平超乎常人太多。

諸葛亮在武功上名成八陣圖,發明上有木牛、流馬、連弩等等。

北伐雖未能成功,卻以蜀地一州之力,打得坐擁九州的魏國不堪其擾、經濟睏乏,絕對也算得上軍事大才了。

《三國志》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常常被放大解讀,但不應斷章取義看待,陳壽也說明了蜀漢北伐的難處,以少敵多,實在難以與兵多將廣的曹魏相抗。

《蜀書・諸葛亮篇》處處都可以看見對於諸葛亮的崇敬。

當然,史書記載的未必就是真理,說書人所說的也未必就是真相,總之我們應該多看、多聽、多思考,再得到自己的結論,只聽一家之言是很危險的。

至於我的結論,除了生前功績,其實死後反而最能夠看清楚一個人的價值,有人曾問歷經過諸葛亮為丞相時的小吏,丞相可以跟誰相比呢?答曰:「諸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歿後,不見其比。

」他在位時,百姓安樂,沒什麼特別的,但他死後才知道,以後再也遇不到像丞相這樣的人物了。

諸葛亮死後,並不是劉禪或其他人主動立祠,正是每年百姓自發地祭孔明、拜孔明,後主迫不得已才建了武侯祠── 能幫助力量微薄的劉備割據稱皇,萬古雲霄一羽毛,沒有別人,僅此一位。

諸葛亮當年拿自己跟管仲、樂毅相比,看似驕傲,然則是真的有實力。

說書到了尾聲,聽故事的人們大概也只剩下一個疑問,為什麼諸葛亮願意為蜀漢鞠躬盡瘁,犧牲奉獻,把自己生生累死?

說書人認為原因非常簡單,早從諸葛亮第一次見到劉備就得到答案了,而他最後再次確認了這個答案。

因為有一種知遇之恩,有一種命中注定,叫作劉備與諸葛亮。

《三國志・先主傳》曰: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有陰謀論者猜想劉備與關羽不合,劉備對諸葛亮並不全然信任,說書人在此不願多作評論,陳壽為蜀漢後期人士,他自己所聞所見,肯定比現代猜想可信多了。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我想這十個字道盡了玄德與孔明的感情。

當然,歷史本來就有許多空白之處,人們可以自由想像,有人認為白帝託孤是一種測試。

然而,在我的想像中,那一夜的故事是這樣的:「他們都走了吧?孤只怕撐不過今夜了,孔明,你坐過來……」 諸葛亮壓抑情緒,依言坐近劉備身側。

「孤有話……不,我有話要說,咱們像從前一般講話就好,老實說,你怪我嗎?」 諸葛亮搖了搖頭,劉備伸手抓起他的手,握住,力道卻相當微弱。

「方才那一席話,絕不是要試探你……」 「我明白、我明白,你別動,好好歇著。

」諸葛亮很清楚劉備想說什麼,果然就像從前一樣,他們兩人無需太多言語就能了解對方心意。

「好……你的才能遠勝曹丕十倍,今天之後,軍政大權就交給你了,天下蒼生就交給你了,答應我,好嗎?」 太犯規了,諸葛亮忍不住在心中回嘴,你這讓我怎麼回?

「臣……我必定竭盡全力、效忠貞之節。

」 「那我代替黎民百姓向你道謝了。

」劉備低下頭,他明白他強加給諸葛亮的是多麼重的擔子。

「能夠擁有你,是大漢的榮幸,也是備的榮幸──這個夢想就託付給你了。

」 劉備說著語聲漸弱、手鬆了開來,諸葛亮心頭一揪,連忙撲上前去。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說的話嗎?」劉備眼神中沒有了剛才的光采,像是神智不清,喃喃自語。

「記得,自然記得。

」 諸葛亮撫著劉備微弱的脈搏,淚如雨下,他當然記得,就是眼前這個人給了自己夢想,給了自己能夠寫下璀璨一生的舞台。

「我們討論過幾千次、幾百次的未來了,只要是你說的未來,我就相信能夠實現,你、你再說一次給我聽聽?」劉備的聲音細不可聞。

──未來,未來?眼前這個人如果死了,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呢?

「那年你才二十多歲,你說荊州可取,於是取之,你說益州可謀,於是謀之,我始終相信你的預言,正如你始終相信我的夢想,於是三分天下……」 劉備既愧疚又悔恨,如果不是夷陵一戰自己燒掉了大半江山,復興漢室或許仍有機會,但他這一放手,諸葛亮將面對何等的難關、何等的煎熬啊。

劉備幾乎已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他當然不能說出口。

從以前到現在,論文,劉備比不過簡雍、孫干、伊籍、法正、諸葛亮;論武,比不上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老實說,如果他不能帶給別人夢想,他根本一無所有,他幾乎什麼也做不到。

於是,他能做的只有這件事,也是最後一件事。

「你看不到未來了嗎?孔明,那你閉上眼睛,換我說給你聽。

」 劉備想起了當年討伐黃巾賊時,原本一個個眼中黯淡無光、在日常生活困頓中抬不起頭來的人們,在他號召之下,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大夥看起來都閃耀著光芒,這並不是他的功勞,因為人本來就應該是生而擁有夢想的。

即使這個夢想太過遠大、太過艱難,連劉備自己都難以相信,他還是得說服跟隨他的人相信。

「結束了,終於結束了,你看,四處升起的不是戰火,而是裊裊炊煙,百姓安樂,禮法合宜,你看……你看到了嗎?這畫面,多美。

」 劉備的聲音如此微弱,終至消失。

「別忘了,我們的約定,我再問你一次,就像那年初次見面時,讓我再問你最後一次……」 然而,這最後一句「你有夢想嗎?」,劉備沒能夠說完。

223年,蜀漢開國皇帝劉備逝世。

接下來,亡國恐怕就在一瞬之間── 劉備過世的兩年間,南中叛亂,蜀漢經夷陵之戰元氣大傷,北方曹丕稱帝,東面孫權稱王,自命正統的季漢轉眼就面臨滅國之禍,但諸葛亮遣使與東吳修好,225年南征,深入不毛,平定內亂,227年上出師表,準備第一次北伐,來年奪得武都陰平兩郡,正面交鋒大勝司馬懿,其後繼續多次北伐,壯志未酬,死於軍中。

而蜀漢一直存活到了263年,直到劉禪當年12月向曹魏投降。

繼承諸葛亮遺志的姜維,窮途末路之際,仍不曾放棄夢想,最後叛亂失敗戰死。

在劉備、諸葛亮、姜維之後,此一門派正式滅亡,僅存在說書的心中。

然而從223年到263年,三國之中孱弱的蜀漢,從滅亡危機中撐了下來,竟能夠支持整整40年,不得不說是奇蹟。

至於看官們認為是劉禪的恩德、或是諸葛亮的功勞,說書人只擅長說說閒話、嗑瓜子、喝茶,這等國家大事就不多評論了。

不過,試想當年尚未替諸葛亮立祠時,每逢年節,大批民眾竟在路旁就地跪拜他、追思他──這個真實的畫面想來就讓人鼻酸。

說書人下台一鞠躬。

最後以茶代酒,敬武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也許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完人

三國時期風雲涌動,時事造就無數英雄,說起諸葛亮,大家想到的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丞相,天文地理軍事內政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連相貌身高都是接近完美的完人,這些多是是受《三國演義》以及相關...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不是擺了諸葛亮一道?

公元223年,春季,四川盆地萬物回春,生機盎然。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季節,永安城裡卻是人心惶惶,氣氛壓抑,因為蜀漢皇帝劉備的人生走到了盡頭。臨終之前,劉備把遠在成都的諸葛亮詔來託付後事。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