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夢想的劉備 山寨版的齊桓公——劉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後主劉禪,究竟是平庸誤國的昏君,抑或是深謀遠慮的天才?

身為說書人,劉禪一直是我想說但又不忍心說的人物──其實,一句話就可以道盡劉禪,他就是沒有夢想的劉備。

什麼?沒有夢想的劉備不就是個廢物嗎?

嗯,那是你的心聲,不是我說的——平心而論,劉禪不蠢,但也絕對說不上有什麼智慧,他很平凡。

現今有評論推崇劉禪,主要是因為他該投降時且投降,拋棄夢想、只重實際,符合現代人認同的觀點。

而說書人以為,不要抬舉劉,妄自菲薄,平凡如我們,每一個人穿越回蜀漢都可以當個不錯的阿斗。

這話是有根據的,從前有一款DOS的計算機遊戲《皇帝》,如果你曾玩過這個老遊戲,各位好漢開局是先上御書園增加智力、或是先跑武道場增加武力呢?

沒錯,答案當然是先上後宮,增加快樂。

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後主益嚴憚之。

《三國志・董允傳》

你看,劉禪跟我們多麼相像,閒來無事便想要採擇美女以充後宮。

侍中董允屢屢直言反對,劉禪雖然害怕嚴肅的董允,卻終究不聽諫言。

董允之言可謂正論,我們常說後宮佳麗三千人,但最初並非如此,遠古時期舜帝三妃,夏商周時說天子娶十二女,所以董允認為嬪妃最多十二個,不能再高了。

那劉禪怎麼會有擴充後宮的想法呢?原來「選妃」目前記載最早始於東漢,於洛陽鄉間進行萬人海選。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外戚、宦官爭權,自然與皇帝荒淫無道脫不了關係, 漢靈帝在位時,甚至在西園泳池與多位年輕宮女裸泳嬉戲,實在太令人羨慕⋯⋯不、實在太令人髮指了!

此處無意放大劉禪的行為,人皆有慾望,不過請注意時空背景,蜀漢開國是個很尷尬的國家。

曹丕篡漢,劉備為延續漢室正統建國號「漢」,但終究只是自立為帝,沒有多大實質意義。

當時正是需要以道德為號召、以仁義收民心的時候。

不得不吐槽一句,阿斗你應該有比充值擴充後宮更重要的事要做才對吧!

諸葛亮《出師表》有云:「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所言不虛,董允直言敢諫,當後主年紀漸長,寵信宦官黃皓,多次想要讓黃皓升職,都是被董允給擋了下來。

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

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

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

皓畏允,不敢為非。

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三國志・董允傳》

董允從來不畏懼老闆臉色,上斥劉禪、下責黃皓,在他有生之年,黃皓只做了個黃門丞的小官,不敢胡作非為。

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里,皓始預政事⋯⋯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里,皓始預政事。

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三國志・董允傳》

董允死後,陳祗上位,撰寫《三國志》的陳壽認為陳祗與黃皓是蒙蔽主上的元兇,兩人狼狽為奸,終致大禍。

姜維雖為大將軍,但常常遠征不在家,劉禪當家時,「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於維。

」難怪陳壽說蜀人無不悲痛,追思當年直言進諫的董允。

陳祗深通占星、卜筮之術,又會哄劉禪開心,阿斗也開始相信自己不只是個阿斗,想起亡故的董允有眼不識泰山,反而「後主追怨允日深」;至於陳祗死後,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下詔封為「忠侯」,亦可謂之奇觀了。

諸葛亮《出師表》有云: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再讀出師表,便知道為何孔明「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東漢連續劇十常侍之亂才剛演完,虧得後主能夠讓黃皓升任中常侍、奉車都尉,歷史教訓立時拋在腦後。

親賢臣,遠小人,字字血淚,顯然他也沒有聽進去,出師表每讀必哭,不是因為諸葛亮太神,而是因為主公實在太蠢。

諸葛亮獨攬大權時,劉禪倒是非常乖巧,以大禮事之,但孔明上出師表時恐怕就想到了他身故之後的未來,不得不讓人唏噓。

以上論述,雖多取自史書,但不免有斷章取義之嫌。

有人提出諸葛亮於234年病逝,蜀漢263年才滅亡,後主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是的,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自攝國事,廢除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大司馬,軍政分權。

看起來蜀漢慣老闆集團終於不再像以前壓榨諸葛亮那樣了,且看下一任接班人蔣琬的記載: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又命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靠你分了三個職位結果還是都壓在同一個人身上啊!然後蔣琬就被壓死了。

蜀漢又少了一個優質員工,很不方便。

諸葛亮曾說蔣琬:「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陳壽也說:「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

」認為蔣琬、費禕循諸葛亮成規,撐起了蜀漢的一片天。

禕為後軍師。

頃之,代蔣琬為尚書令⋯⋯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延熙六年,加輔國將軍。

《三國志・費禕傳》

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

九年,卒。

《三國志・董允傳》

費禕曾多次出使東吳,外交修好,蔣琬過世後,蜀漢採取閉關修養生息之策,充分培養國力。

這個功績要算在後主身上,或是費禕和他的副手董允身上?後世公論更傾向於後者;畢竟觀察當時官職的任命,蜀漢還是換湯不換藥,繼續壓榨這些老員工。

然後,當董允過世,費禕身上的重擔更重了,這也是他壓抑姜維北伐的原因,軍政事務繁瑣,又要憂心魏軍前線戰事,又要擔心成都烏煙瘴氣的朝廷,你說說看,除了諸葛丞相誰扛得住。

諸葛亮

說書人忍不住又想起那位搖著羽扇的丞相,只有他,萬古雲霄一羽毛。

詩聖杜甫恐怕每隔一陣子就會邊讀《出師表》邊含淚寫詩。

他留下許多名句,與其說言語感人,實則是情意真摯,歷史上的諸葛亮未必料事如神,然而他死後卻都料中了。

撐起蜀漢後期20年的重臣,全部都是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請陛下「親之信之」的英傑──人們常說死而後已,但武侯想必仍默默守護著這塊土地吧。

恭侯蔣琬246年過世。

敬侯費禕253年逝世。

「忠侯」陳祗258年逝世。

蜀漢263年滅亡。

此文主要寫後主劉禪,就不多加討論費禕、譙周、陳祗、姜維等人對於北伐戰略的立場,姜維征戰失利拖累蜀漢是不爭的事實,但也別忘了陳祗、黃皓對政局的影響,而陳祗與黃皓得勢,說穿了源頭還是在同一個主子。

最後,多半會有人舉出劉禪「可次齊桓」一語。

身為山寨版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中原霸主,莫非阿斗教準備強勢掘起了嗎?

不,還是請坐下吧。

此話的後半段如下,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

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這句話白話文就是說,劉禪之勝,在於他用了能夠跟管仲匹敵的諸葛亮,劉禪之敗,在於他任黃皓玩弄政權,這根本不能算是什麼好話。

不過,這確實也是少數正面的評價了,畢竟劉禪真的很聽話,在諸葛亮過世之後,仍能把軍政大權交給忠良之士,也讓蜀地沒有重大的民亂叛變;至於後來寵信陳祗與黃皓,就像大家知道的,我們家阿斗最乖了!他會變這樣一定都是別人帶壞他的!

對比吳國,先有逼死忠臣、不聽良言的孫權,後有濫殺宗室、好施酷刑的暴君孫皓,劉禪真的、真的算是不錯了。

故事的結尾,還是得說個老掉牙的故事,劉禪投降魏國做了個安樂公,對比他的父親,劉備一生在馬背上征戰,看到大腿復胖曾嘆息道「髀肉復生」;而劉禪聽著蜀樂,拍手而笑,確實安樂。

如果是我們,投降魏國時,看到魏軍竟以蜀國後宮賜給諸將,恐怕是笑不出來的,而劉禪這點倒是有劉備的精神;能忍人所不能忍者,能成人所不能成。

魏以蜀宮人賜諸將之無妻者,李昭儀曰:「我不能二三屈辱。

」乃自殺。

《漢晉春秋》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漢晉春秋》

這兩則記載未必為真,若為事實,我同意劉禪肯定是為了保命才如此回答,阿斗本來就有明哲保身的聰明之處,這點應無爭議。

說書人始終以為,劉禪不笨也不壞,仍是那句話,他就只是個沒有夢想的劉備。

劉禪能夠與司馬昭周旋,於豺狼虎豹之地安享天年,他的高超演技,讓人想到了劉備當年輾轉流浪於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那足以奪得奧斯卡影帝的表演能力與政治手腕。

劉備逃命時,每次都是拋家棄子、不顧一切只求全身而退,可見劉家家訓:先練演技,再練逃命,腳底抹油,天下大吉。

俗話說得好,言教不如身教,這點阿斗確實是學了個十足。

後主的人生哲學,現代讀來,一點兒也沒錯。

畢竟不努力真的是很輕鬆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別說蜀漢無人!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29年國運

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是姜維北伐時,當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去世,無人可用,只好讓原本在關公帳下做主簿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句話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

三國風雲之——諸葛亮接班人之謎(二)

 書接上文,我們繼續分析那麼問題來了,真的是這樣麼?  我們先來看幾個細節。   首先,這段話《諸葛亮傳》裡面沒有,《蔣琬傳》里沒有,《後主傳》里沒有,《楊儀傳》里沒有,《魏延傳》里沒有,《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