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是劉備一手策劃的陰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慕歸

劉備大舉入蜀之後,鎮守荊州的關羽,同時與魏、吳交惡,加之與糜芳、士仁的內部矛盾,最終敗走麥城,被孫權部將潘璋所殺。

這一歷史事實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後人在關羽的失誤感到惋惜時,卻很少提到劉備在這齣失地折將的悲劇中的責任。

然而,章太炎先生卻認為,這件事上劉備不僅有責任,甚至丟荊州、損關羽的整個事件,根本就是劉備一手策劃的陰謀。

章太炎這個觀點,讓人不禁感到疑惑,那麼,他的根據又是什麼呢?

這就要從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上說起了。

關羽和劉備究竟是怎樣的關係?《三國演義》將二人的關係塑造為「名為君臣,實為兄弟」的生死之交,大體上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但明顯是把開國君主與頭號武將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簡單化了。

《三國志》記載,劉備和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大概就是「桃園結義」故事的所本吧。

可見劉備在創業初期的顛沛流離之境,與關羽的關係是十分親密的。

而關羽對劉備,也是忠心不二,這一點在關羽被曹操擒獲而意圖招降時決絕地表示「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即可見之。

關羽拒絕了曹操的高官厚祿,誓死追隨劉備。

而此時的劉備,連遭慘敗,沒有自己的地盤,只能屈辱地寄人籬下。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劉備和關羽的關係正像小說里寫的那樣親密無間。

然而,兩人的親如兄弟,也僅僅是在創業之初的艱難時期,那時候大家除了理想一無所有,也實在沒有什麼可猜忌防範的。

至於後來的事,就不能再用從前的眼光去看了。

當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據了荊州的一部分,並以此為根據地,西取益州,擁有了沃野千里、富庶繁華的成都平原,已然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之時,從前兄弟般的君臣之情,似乎就有點變味了。

要害之處在於,關羽卻依然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覺之中,沒有及時察覺這種變化並做出改變。

事實上,他也是改變不了的。

當初劉備在法正和龐統的慫恿下,率軍前往成都吞併劉璋,可能覺得把握不足,就把主要力量留在了荊州,以備萬一拿不下還可以退回來。

但當他在益州感覺吃緊時,就又把駐守在荊州的諸葛亮和張飛、趙雲調去幫忙。

這樣一來,留守荊州的關羽,就成為荊州的最高統治者了。

當然,早在赤壁之戰以前,關羽統帥的一萬水軍,就已經是當時劉備的一支主要軍事力量了,關羽在劉備軍中的地位,隨著劉備集團力量的壯大而不斷膨脹著。

當劉備在成都站穩腳跟之後,當初的根據地荊州,以及駐守荊州的第一武將關羽,對劉備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還要說到劉備的理想,就是他一直標榜的「興復大漢」的旗幟。

旗幟嘛,只不過是在打天下時為了團結更多的同志而喊的口號。

就說劉備,在一無所有、東奔西竄時,「興復大漢」的旗幟,一定要舉得高高地,一來可以把更多的人吸引到自己麾下,二來也可以使自己的信念不動搖,告訴自己不要忘了遠大的理想。

然而,劉備的理想是什麼呢?消滅所有對手統一天下,這個目標當然是很誘人的,但對於當初慘兮兮的劉皇叔來說,未免太不切實際了。

劉備的理想,可能就是得到一塊可以立足的穩固地盤,在得到了這樣的理想之地益州之後,奔波大半生,此時已過五十四歲的劉備,面對著不可戰勝的強敵曹操、孫權,大概也不會把當初三顧諸葛亮的茅廬時彼此吹過的牛逼再當回事了。

劉備已經在益州站穩了腳跟,得到了一塊夢寐以求的地盤,還是如此易守難攻且富庶繁華的地方,此時,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已經不再重要了。

荊州本來就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這樣的話從前諸葛亮好像也說過。

況且這個時候,荊州也只不過是一部分在劉備手裡,一部分在孫權手裡,北邊曹操的壓力嘛,想想當初的劉表就知道有多大了。

這樣的地方,肯定是守不住的,既然守不住,況且自己又已經有了穩固的地盤,不如索性破罐子破摔吧,就是丟了,也並不是多麼可惜的事,更不會影響自己在蜀中安心做一個土皇帝。

荊州已成雞肋,那麼,駐守荊州的關羽呢?

對於此時的劉備來說,關羽還真是個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章太炎先生說,關羽嘛,是世間少有的猛將,功勞很多,又沒有什麼明顯的把柄,殺了他吧,肯定所有人都會反對,留著他吧,劉備死後,還有誰能控制得了他呢?這話聽著刺耳,倒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試想劉備死後,別說扶不起的阿鬥了,就是作為實際上的繼承人的諸葛亮,能控制得了關羽嗎?歷史上所謂的「功高震主」,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況且關羽和劉備親密無間,那只是當初一無所有時的事了。

事實上,後期的關羽,自恃功高權重,別說對劉備陣營里的各色人物,就是對老大劉備,也常常流露出不屑一顧的高傲。

這又豈能讓劉備對他放心?

當初馬超來歸附劉備時,得到重用,關羽大概對馬超心懷嫉妒,就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以同誰相提並論。

諸葛亮知道關羽這是眼裡容不下沙子,絕對容忍不了有人挑戰他劉備陣營武將一哥的地位,就回信說,馬超這個人嘛,當然是文武雙全,一表人才,大概跟古代的猛將黥布、彭越,以及現在的張飛並駕齊驅吧,不過離美髯公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的。

關羽接到信,十分自得,還到處給人看。

而當劉備自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又封黃忠為後將軍時,關羽就直接怒不可遏了,放出話來「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這既是十分蔑視黃忠,又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劉備本人。

試想,使關羽和「老兵」享受同等待遇的是誰呢?正是劉備。

那麼,這件事上,劉備會怎麼想呢?老劉還沒死,關羽就囂張成這個樣子了,更別說老劉死了以後的事了。

劉備是如何安置關羽的?除了讓他孤懸在荊州強敵之間,還把沒有什麼功勞但與自己比較親近的糜芳、士仁安置在戰略要地江陵、公安,沒有明說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監視並進而牽制關羽。

對於關羽來說,黃忠尚且只是「老兵」,更何況是這倆無名鼠輩?對他們的輕視乃至鄙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倆和關羽的關係肯定很差,如果關羽戰事吃緊,他倆會起到什麼作用呢?這一點,劉備,或者說諸葛亮,難道就預料不到嗎?或者說,這本來就是刻意的安排。

荊州這個地方,本來就易攻難守,讓剛愎自大如關羽者守之,不出事是不可能的。

這一點,不僅有《三國志》在手的我們知道,劉備和諸葛亮恐怕也不可能不知道。

果然,出事了。

大家沒有想到,或者早就料到的是,事端並不是由敵人挑起的,而是由關羽發動的。

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這是劉備陣營里武將所得到的最高的軍銜和榮耀。

這一年,在沒有接到劉備和諸葛亮的命令的情形下,關羽自作主張發兵進攻駐守在樊城的曹仁。

當然,這時的關羽,大概覺得自己有這個單獨行動的權力,這時的荊州,事實上也沒有人能牽製得了關羽,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已經是一個獨立王國了。

關羽可能很享受這種當獨立王國的國王的感覺,但他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局勢,對於他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曹操派于禁率兵去協助曹仁應對關羽的進攻,不巧正趕上汛期,漢江洪水肆虐,于禁從北方來,當然抵不過多年統率水軍的關羽,史稱于禁「七軍皆沒」,《三國演義》也由此演繹出「水淹七軍」的故事。

于禁投降了關羽,關羽還斬殺了龐德。

這個時候,關羽聲威大震,漢水一帶的獨立游擊隊或土匪,也都聲稱歸附關羽,《三國志》說關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也想遷都來避其鋒芒。

此時此刻,關羽已然成為一方強大的割據勢力。

這種強盛是不穩固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此時,所有的勢力都已成為關羽的敵人,四面樹敵的後果,就是自取滅亡。

曹操自不必說,剛被關羽虐完。

那孫權呢?當曹操想要遷都時,司馬懿和蔣濟就指出,不必驚慌,孫權會替我們收拾他的。

而在此前,孫權已經被關羽辱罵並威脅過了。

關羽在攻打樊城時,孫權曾派兵援助,但故意使其行軍緩慢,關羽知道後十分憤怒,當他拿下於禁之後,對使者辱罵孫權說,這個禽獸竟敢這樣,等我拿下樊城,難道就不能滅了你嗎?之前,孫權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親,關羽不但拒絕了,還辱罵使者。

又是辱罵,又是威脅,如果你是孫權,難道不想滅了關羽嗎?劉備的陣營呢?恐怕此時所想,並非如何拯救大兵關羽,而是想著有誰出頭幫忙把功高震主並且已經無法控制得關羽給收拾了。

劉備派來牽制關羽的糜芳、士仁呢?早就如我們所料,被關羽蔑視了,不僅蔑視,同樣也威脅要不利於他倆的生命安全。

他倆早就被關羽蔑視了,所以,當關羽率兵去攻打樊城時,故意不給充足的後勤供應,關羽大怒,威脅說,等我回去了再治你們的罪。

這倆哥們兒嚇壞了,恰好孫權派人來誘降,就光榮地當了帶路黨。

曹操派徐晃率兵來救曹仁,關羽打不過,就率軍退回去。

這個時候,孫權已經在二位帶路黨的指引下占據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俘虜了關羽的部眾和妻兒,於是關羽的部隊徹底潰散。

孫權派部將潘璋追擊關羽,潘璋將關羽斬殺。

關羽丟掉荊州、兵敗被殺,這是公元219年年底的事了。

那麼,接下來一年,即公元220年的劉備,又在忙些什麼呢?在忙著準備當皇帝。

章武元年(221)的七月,即關羽被殺一年半之後,劉備藉口給關羽報仇,親自率軍大舉進攻東吳。

孫權來書請和,被盛怒的劉備拒絕。

看來,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劉備對報仇的嚮往。

接下來的事,就不用多說了,結果嘛,有《三國志》在手的我們是十分清楚的,就算沒有書,也一樣知道這件事,因為劉備敗得太慘了。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為什麼一定要如此堅定地親自率軍大舉攻吳?作為那個時代最精明的政治家,難道他不知道這樣做很危險嗎?他當然知道,他的頭腦的確發昏了,但沖昏頭腦的,不是報仇之心,而是某種不可明說的心理。

劉備發動的這場對東吳的大規模戰爭,其陣營內部的大部分人是反對的,尤其是堅決奉行聯吳抗曹戰略的諸葛亮,因為這樣兩弱相拼的戰爭,在一強兩弱的地緣政治格局下,不僅撈不到什麼利益,更是自取滅亡,使形勢從合縱變為連橫。

這一點,大概劉備陣營的人是都能看清楚的。

進諫劉備的人很多,但最終統統無效。

其中記載明確的,是趙雲的進諫,趙雲完全是從對局勢的理性分析方面勸說劉備不要輕舉妄動的,指出真正的敵人是曹魏,只要攻滅曹魏,孫吳自然就到手了。

應該說,趙雲的觀點代表了劉備陣營里大多數人的認識,其他人的勸諫,也大體上和趙雲差不多。

劉備沒有聽取趙雲的進諫,其他人的話當然一樣聽不進。

那麼劉備發動這場非理性戰爭,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呢?

章太炎先生說,關羽在荊州的失敗以及身亡,完全是劉備為了除掉已經尾大不掉的關羽,而施行的借刀殺人之計,借孫權的刀,除掉關羽這個明顯不滿但又內有正當藉口打壓的心腹大患。

方詩銘先生進而認為,劉備之所以一意孤行發動對吳戰爭,正是因為自知在荊州的失敗和關羽之死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感到內心不安,所以一定要借這場打著復仇旗號的戰爭來掩蓋心裡的這種愧疚和不安。

如果真是這樣,那趙雲等人從理性的戰略得失角度對劉備的勸諫,就屬於沒有抓住要害,劉備當然聽不進去了。

然而,諸葛亮說過一句話,說如果法正還在的話,就能阻止劉備發動戰爭了。

這話是什麼意思?方詩銘先生認為,法正作為原劉璋集團的人,能說一些其他人說不出來的話。

關羽的敗亡,大概劉備陣營的人都知道劉備是負有責任的,儘管大家也都對關羽的跋扈不滿,但想到關羽多年的功勞,在心裡一定會對關羽有所同情的,因此,在這件事上,不可能對劉備說關羽是咎由自取,不必為他報仇。

但法正不一樣,法正和關羽沒有什麼交情,況且一直被認為是小人,且為劉備所親信。

諸葛亮大概認為,法正可以勸說劉備,荊州的丟失,責任完全在關羽,其身亡完全是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如此再加上對利害的分析,劉備一定會改變主意的。

可惜此時,法正已經不在世了,沒有人能當得了這個「對國家有益的小人」。

說關羽之死和荊州之失,是劉備一手策劃的陰謀,也是不太令人信服的,因為當時荊州的形勢,已非劉備或諸葛亮所能掌控了。

兩面的強敵固然是無力對抗的,就連關羽本人,也已經處於事實上的獨立地位,並非成都當局所能完全節制。

而關羽的失敗又是十分突然的,遠在西蜀的劉備,就算想要派兵援助,也是鞭長莫及,力不從心。

因此,不能把丟掉荊州和關羽之死的責任全部推到劉備身上,但荊州的敗局,又正是劉備的棄卒之策所導致的必然後果。

荊州已經可有可無了,並且明知道不可能守住,而關羽又強橫跋扈、尾大不掉,況且也沒有正當理由廢黜,那麼,藉助於形勢和魏、吳的力量,把關羽解決掉,也未嘗不是劉備的心思。

所以說,在這件事上,劉備也是難辭其咎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對關羽見死不救?真相曝光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

揭秘:歷史上關羽失掉荊州幾大主要原因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這不能不說是關羽的一大失誤,是足以致命的失誤。荊州十分重要,它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據天...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