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大騙局!他靠這樣的方式騙得皇位,還想證明這是真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宗需要做兩道證明題:一、皇位從其兄宋太祖傳到自己身上,具有合理性與唯一性。

二、自己當皇帝,比宋太祖的兒子、其他弟弟,包括宋太祖都出色。

證據呢?宋太宗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證據,他也找到了很多證據。

今天先來聊聊他找的第一個證據——「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最早記載在宋代官方編修的《太祖新錄》《太宗實錄》以及主要依據《太宗實錄》成書的《三朝國史》里。

說的是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去世前,有一次,她把太祖和趙普喊到面前,問太祖道:「你知道你是怎麼得到天下的嗎?」太祖有些驚訝地望著他母親,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想了想才說:「朕之所以得天下,都是祖上積下的陰德及太后您的洪福!」太后嚴肅地說:「不對,正是由於周世宗讓幼兒主天下,你才有機可乘。

如果周代擁有長君,天下還有你的份嗎?你可不能重蹈覆轍,你百年之後,只有傳位給光義,讓國家擁有長君,咱們的江山才能千秋萬代傳下去啊!」太祖哭著跪下叩頭,表示同意。

杜太后對一旁的趙普說:「你把我說的話記下來,不可違背!」趙普當即記下誓言,一式兩份,並在紙尾上寫上自己名字,放在一個金匱里。

杜太后去世後,一份誓言隨杜太后下葬,一份為太祖手封,繼續鎖在金匱里。

這個盟約只有杜太后、太祖、趙普三人知道。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那時候杜太后、太祖早已去世,時任太子少保的趙普向宋太宗趙光義上了一道密奏。

後來,宋太宗把密奏的內容公布出來,就是前面說的「金匱之盟」。

不久後,趙普重新任宰相。

這是他第二次入閣任相。

趙普上一次入相還是在乾德二年(964年)。

而且那次他是獨相,一任就是十年。

直到開寶六年(973年)被罷相為止。

趙普被太祖罷相,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接原因是開寶六年(973年),吳越王錢俶寫信問候趙普,同時送了十瓶當地的「海味」。

趙普剛收到,還沒來得及看信,太祖就來了,看到庭前有十個瓶子,非常好奇,問是什麼東西?趙普說是錢俶送來的海產。

太祖笑著說:「既然是錢俶送來的土特產,一定不錯,打開咱們欣賞欣賞!」誰知一打開,趙普立刻就傻了眼,裡面裝的是整整十瓶瓜子金!趙普嚇得趕緊說道:「陛下,微臣實在不知裡面裝的是這種東西!他寫來的信,我都還沒來得及看呢!」說完把信拿給太祖看,果然,上面的火漆封印還在。

太祖笑笑說:「既然送你的,你就收下吧……」說完就走了。

說起來這件事也怪不得趙普,別人行賄,不管是沒來得及還是其它原因,總之他沒有受賄。

沒有受賄,就不能治他的罪。

但是,如果趙普不貪財,錢俶也不敢這麼大模大樣地送他黃金。

能夠這樣送來,多半也是摸到了趙普的習性。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趙普這個宰相的權力也實在太大了,否則,錢俶也不會送他那麼重的禮物!

後來又有一件事,終於坐實了趙普貪財和獨裁的習性。

當時朝廷禁止私自販運秦、隴一帶的大木,規定為皇家專用。

趙普卻頂風作案,派親信私運回京師,給自己建造豪宅。

卻是那位親信想趁機撈一把,攜帶一些回京販賣謀私利,結果被查出來,牽連出趙普。

這事最後又捅到太祖那兒。

太祖十分生氣,原本要處罰趙普的,最終還是作罷。

這時候,包括那個曾指責趙普沒有學問的盧多遜等人都群起參奏他,包括他獨斷專行,貪污受賄等等。

太祖雖然並沒有立刻懲罰他,但決定擴大參知政事薛居正和呂餘慶的參政權力,讓他們參與宰執的事務。

從此把參知政事這個從唐朝就開始設立的職位提高到副相的地位,以此來分割趙普的相權。

加強中央集權,這是太祖一貫的做法,也是趙普給他出的主意。

這種中央集權,不僅僅是削弱武將的權利,也是為了避免文臣弄權。

不過,太祖這個人一向寬厚,對屬下不錯,重感情。

在削弱大將兵權的時候,都沒有大打出手,而是以商量的辦法行事。

他的兄弟伙也信服他,配合他規規矩矩把兵權交了出來。

所以,在對待趙普的問題上,太祖也是一再寬恕他,原諒他。

到這一年八月的時候,太祖最終還是罷免了趙普,讓他離京去河陽三城任節度使。

究竟是誰讓寬厚的太祖最後下定決心,罷免這個和他關係最貼切的臣子?歷史上並沒有記載。

但是從趙普被罷相後給太祖的上書,咱們似乎能嗅到一點氣息。

趙普在上書中說:「別人經常說我輕議皇弟開封府尹的不是,說我們兩人不和,這完全是胡說!皇弟忠孝全德,哪裡有什麼值得人輕議的地方?」

皇弟指的是趙光義。

這話明說的是趙普和趙光義兩人關係不錯,但是咱們一看就明白了兩點:一是他們兩人的關係肯定很糟糕;二是趙普的罷相,大約與趙光義在太祖面前說了什麼有關。

史書上沒有記載趙普和趙光義兩人爭鬥的那些事情。

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那一段歷史,是太宗做過手腳的,他自然不願意拿出來說。

這個,咱們在後面還要談到。

不過,從一些零枝碎葉中,咱們還是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的。

趙普死後,宋太宗曾對近臣公開聲明:「趙普一向與朕有不足,眾人所知。

」《玉壺清話》又記載,在宋太宗貶謫趙普的政敵盧多遜後,曾對趙普說:「朕幾欲誅卿!」《丁晉公談錄》又記載說,太宗登位後說過一句話:倘若還是趙普在中書,朕也不得此位!」很顯然,宋太宗與趙普的矛盾是相當深的,兩人的爭鬥肯定是異常慘烈的。

那他們是怎麼爭鬥的呢?除了歷史書有可能被宋太宗動過手腳外,還有可能是他們的爭鬥是暗藏在地下的。

這兩個人的心機都很深,都不願意把自己與對方的矛盾暴露在太祖面前。

因此,一開始大約都很少在太祖面前說對方的壞話,而是採用打擊對方勢力範圍的方式暗中進行著。

但是到了後來,趙普顯然坐不住了,他在太祖面前說趙光義的不是多了起來,而趙光義始終沒怎麼說。

這也惹得太祖反感,覺得趙普在離間他們兄弟的感情。

趙光義呢,他沉默著,一直在等機會。

當他覺得太祖還很信任趙普的時候,他絕不會多說。

即便要參劾,也是指使盧多遜這樣的人。

他自己絕對不會出面。

等到趙普的諸多不是惹惱了太祖,讓太祖不再信任他的時候,趙光義才給予趙普致命一擊,最終把他攆出朝廷。

趙普最終肯定也明白了這一點,知道自己絕對不是趙光義的對手。

這讓他氣恨難平,給太祖的上書,說自己與趙光義的關係時,語氣中明顯有一種惱羞成怒的意味。

公正地說,趙普雖然盯住趙光義要和他斗,但顯然不完全是出自個人利益。

不完全是權利的爭奪,更多的則是出於從維護太祖的目的出發,提醒太祖對他兄弟多留個心眼,告訴太祖他的兄弟趙光義有著多大的野心。

趙普對太祖忠心耿耿,在太祖執政的時候,這是毋庸置疑的。

可惜的是,一者,趙普乾的是一件笨事。

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關於皇位繼承的事情。

再加上太祖是一個忠厚長者,對自己的兄弟向來愛護有加,所以趙普的提醒確實是吃力不討好。

再者,趙普本身不過硬,也許是獨相時間太長了,而太祖在很多事情上都會聽他的意見,所以他就經常自己做主,又不太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得罪人不少。

再加上他確實也有些貪財,所以身上的把柄特別多。

如果不是太祖一直護著他,他可能早就被趕出京城了。

這樣一個人,他怎麼斗得過心機深沉的趙光義呢?

趙普罷相一個月後,趙光義由開封府尹晉升為晉王。

三年後,趙光義陰謀害死了自己的兄長,如願以償登上皇帝之位。

趙光義繼位後,對趙普的打擊並沒有完。

他派自己的心腹高保寅出任懷州知州。

懷州是趙普所任三城節度使的支郡。

不久,高保寅就上書說趙普壓制他,要求罷免趙普支郡。

「罷支郡」是趙普曾給太祖建議過的中央集權措施,宋太宗一招「以彼之長,還施彼身」,讓趙普無話可說。

趙普氣恨難消,申請進京參加太祖入陵葬儀,太宗順勢把三城節度使給他免了,讓他回京擔任太子少保。

太子少保雖然位居「三師三公」,其實是個退居二線的閒職。

這也就意味著,趙普從此離開政治舞台了。

趙普退居二線四年後的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何以要向宋太宗上這道密奏呢?這道「金匱之盟」的密奏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歷史上普遍認為,這是趙普和宋太宗相互妥協,相互利用,偽造出來的一個驚天的政治陰謀。

太宗繼位後,為了安撫各方,平息輿論對自己殺兄奪位的懷疑和譴責,當即下令太祖及皇弟趙廷美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一樣,都稱「皇子皇女」。

封趙廷美為齊王(後改封秦王),任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以此表明自己是沿用太祖的讓皇弟做京城最高行政長官的舊制。

封太祖次子趙德昭為武功郡王,任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

授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這是宋太后向他妥協求情的時候,他流著淚保證的「共保富貴」的落實。

不過,這些都只是宋太宗做的表面文章。

這三個人,趙德昭、趙廷美、趙德芳,與他的登位都是有相當大的關涉的。

趙德昭,從傳統意義來說,他是太祖當然的皇位繼承人;趙廷美,如果太祖皇位有傳弟的傳統,則將來皇位就不可能傳給自己兒子,必然要傳到他身上;趙德芳,他是太祖去世後宋後第一個要求召見的人,如果不是自己早把王繼恩籠絡為自家人,皇位就已經到他頭上了。

這三個人的存在,對自己皇位的鞏固,顯然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攻滅北漢以後,宋太宗想順勢拿下遼國。

即便拿不下來,若能把契丹人割去的燕雲十六州收回來,那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歷史功績!

太宗的想法不錯,可惜時機不對。

宋軍在和北漢經過了艱苦的戰爭後本已是強弩之末,而遼軍則經歷了近十年的休養生息,雙方力量對比已經一目了然。

結果,戰爭一打起來,宋軍很快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連宋太宗也腿中兩箭,沒命逃竄。

當時場面非常混亂,亂得宋軍大將們都以為宋太宗被射死了。

軍中不可一日無將,國中不可一日無皇。

一籌莫展的文臣武將一著急,便決定擁立隨軍作戰的趙德昭為帝。

不過因為很快就聽說找到了正在往南潰逃的宋太宗,擁立新帝的動議才就此作罷。

顯然,這事讓宋太宗相當生氣。

返國後,他雖然表面上沒說什麼,卻對那些參與北征的人久不行賞。

打遼國失敗不行賞倒也罷了,攻滅北漢,這麼大的功勞也不賞,群臣就有意見了。

趙德昭出面提醒太宗儘快落實,沒想到太宗冷冷說道:「著什麼急?等你做了皇帝,再賞也不遲!」

趙德昭回去,當晚就自殺身亡。

趙德昭為什麼會自殺?難道僅僅是因為趙光義的那句話?可能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大約從他被群臣動議擁立皇帝這事給太宗知道後,太宗就在言語行動態度上,給了他諸多白眼。

他一定是怕到了極點,知道太宗已經在開始對他採取行動了,而且他也非常清楚趙光義會對他實施什麼樣的行動!孟昶、李煜,以及他的父皇都莫名其妙地死了,說不定哪一天,自己的肚子也會莫名其妙痛起來,痛得腦袋摺疊過去和腳靠在一起……那一刻,趙德昭的精神一定崩潰了,他覺得與其在煎熬中等待痛苦和死亡的來臨,不如在脖子上自己給自己一刀來得痛快……

趙德昭雖然「自絕於人民」死去,但是太宗心情並不平靜,他的不平靜不是愧疚,是看到了停留在諸大臣心中的對太祖的懷念和支持的力量有多麼強大,看到了停留在諸大臣心中應該由太祖後代來做皇帝的這種觀念有多麼頑固!

或許,事情原本並不是宋太宗想的那樣,大臣們當初對太祖非正常死亡以及由他來繼位確實是有想法的,但是四年過去了,國家一直在沿著富裕強盛的路子往前走,而且還拿下了北漢,實現了五代以來最大的一次統一,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都不再對太宗有什麼意見了。

那次軍中動議擁立趙德昭,也是形勢所迫,如果不那樣,三軍無帥,局面將不可收拾。

而且因為知道他趙光義還健在後,都打消了這個念頭,回頭一心一意侍奉他,沒有人想過要造反的。

但是宋太宗不相信。

他不相信群臣,不相信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這些和他皇位有關涉的人,也不相信自己。

他一定要做一些什麼事情來給諸大臣們看,給天下百姓看,證明他不是僭越,不是「紫之代朱」,而是堂堂正正的正出!

於是他想到了趙普,他覺得只有讓這個老傢伙重新出來,才能幫他壓住堂子。

當然,也許當初他只是想試探這老傢伙一下,畢竟這是他一生的仇人,他本沒有把握在老傢伙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沒想到趙普卻極其配合,一受召見便立馬表示「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退朝後,當即向太宗上了這道關於「金匱之盟」的密奏。

他說這個金匱還藏在宮裡,讓太宗好好找找,一定能找到。

太宗心領神會,果然「找到」了。

第二天,太宗就迫不及待向大臣們宣布了這份「盟書」,雖然只是他口頭上說,並沒交大臣們傳閱,但大臣們自然是「深信不疑」的。

趙普的「進步」讓太宗喜出望外,他再次召見趙普,主動示好說:「誰沒有過錯啊,你看朕,也才活到五十歲,就明白四十九年來都在犯錯誤了!」

他繼續試探趙普道:「皇兄有『金匱之盟』傳位於朕,朕將來該傳位給誰呀?」趙普眼不眨地說道:「太祖當初沒按傳統做法傳位於子,這已經不恰當了,難道陛下也要這樣做嗎?」

這對君臣演的這齣雙簧,不但確立了宋太宗即位乃「明媒正娶」,同時解決了太宗將來傳位的困擾。

(內容太長,下節請見:http://toutiao.com/i623765163398399641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