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那麼推崇諸葛亮和曹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年的「日本人最愛的20大歷史人物」網絡投票結果揭曉,前二十位是織田信長,坂本龍馬,源義經,曹操,西鄉隆盛,豐臣秀吉,武田信玄,山本五十六,諸葛亮,平清盛,伊達政宗,清少納言,上杉謙信,藤原道長,項羽,紫式部,ナポレオン?ボナパ兒ト,福澤諭吉,德川家康,アレクサンドロス3世 。
曹操,諸葛亮,項羽皆榜上有名。
日本人對曹操和諸葛亮不同的看法
日本人對中國三國文化的迷戀與世共知,但關於他們最喜歡三國的哪個人物,說法不一。
主要集中到兩大人物,一是曹操,一是諸葛亮。
網上曾經流傳日本媒體搞過一次民意測驗,評選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
諸葛亮在所有日本人中排名最高。
而在另一面,日本人對曹操的評價也不低。
他們從來沒有像中國那樣,對曹操評價忽高忽低——要麼描述為「白臉奸賊」,要麼抬到天上去。
日本對三國人物的描述中,曹操一直配享傑出政治家和文學家位置。
所以,與其分出曹操與諸葛亮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如搞明白這樣一個問題,或更有意義——日本人分別喜歡諸葛亮和曹操的什麼東西?
日本人喜歡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代表中國古代文化最優秀的那部分——「正統漢才」之兵家文化與「尊王攘夷」的志士正道。
具體表現為品質和能力的兩個方面:倡導既要有堅定不移的忠君報國的政治思想、符合「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品質修養,又要有能應對殘酷競爭,應對戰爭的良好的專業本事。
在五丈原武候祠,有一塊「心外無刀」石碑成為引人注目的景觀。
這是日本學者野呂雅峰1993年為紀念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心外無刀」是引用中國成語「天下無心外之物」對諸葛亮用兵之道的評價。
日本中國史專家林田慎之助稱諸葛亮的一生為「花之生涯」,著名詩人土井晚翠詠嘆諸葛亮的詩歌《星落秋風五丈原》,在日本廣為流傳。
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吉川英治譯著的小說《三國志》寫到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止,其後以「篇外余錄」草草了結,原因是他認為三國始於曹操,終於諸葛亮,這個收場也把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
日本著名史學家渡部升一對現代中國傲慢十足,但對諸葛亮卻畢恭畢敬。
他自稱小學五年級讀三國,乃至改變他人生之質。
在他眼中諸葛亮真應該是日本志士的楷模,他每讀《出師表》都禁不住熱淚盈眶。
就歷史上諸葛亮的「才」而言,比曹操也強不了多少。
但為什麼諸葛亮會讓日本人流淚而曹操卻不能?根本原因是諸葛亮的「才」是建立在「興復漢室」和「忠君」的基礎上,是建立在各種優秀品質基礎上。
這與「尊王攘夷才」的德才兼備匹配。
因此,他成了日本朝野上下共讚頌的典型、民眾喜歡的三國第一人。
如果說,日本人喜歡諸葛亮是因為他代表正統漢才,那麼他們喜歡曹操是因為什麼呢?
這要從曹操的外戰史說起。
東漢末期,北方內戰連連,外患並未停止。
但自從一個人「問世」後,「胡人」紛紛避其鋒芒,很少再犯中原,無論匈奴還是東胡,明顯老實下來。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先為漢相、後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東漢末年立足北方、尤其是統一北方後,中原外患幾乎處於停歇狀態。
北方各胡人部落,對曹操畢恭畢敬,歲歲來貢「魏王」。
連統一的大漢都敢侵犯的匈奴等胡人部落,何以對國家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輕慢?
這就必須從東漢末年發生的一起著名征外之戰說起,那就是曹操北征烏桓。
曹操北征遭到很多人反對,但曹操為什麼力排眾議、執意北征。
曹操征烏桓採取的是閃電戰和血洗戰,戰事之慘烈,非常規作戰可比一二。
如果曹操戰敗,那麼全部曹軍勢必全軍覆沒於遼西,因為他們沒有退路。
如果烏桓戰敗,那麼他們的「黃龍府」柳城勢必失守。
史書對這場惡戰多有記錄。
數萬騎兵慘烈混戰,「死者被野」。
面對遊牧民族單兵能力強,曹操騎兵毫不遜色,虎豹騎「獲單于蹋頓」,陣前斬首。
烏桓群龍無首,三郡主力騎兵先行崩潰,《三國志》記載:「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
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曹軍乘勝追擊,直搗烏桓老巢柳城,一舉平定烏桓三郡。
在烏桓之戰中,曹操一反中國皇帝對夷狄的懷柔政策,堅持閃電戰和「血洗」。
這在傳統中國人眼裡,是有悖正統路線的,但卻是日本人欣賞曹操的地方。
曹操的性格,有別於「一般中國皇帝」。
烏桓之戰體現了曹操「圓外狼」的特徵,在中國的君王行列中,曹操雖然算不得完整的大君王,但卻是鳳毛麟角的「霸氣」外露者。
他內戰、外戰通吃,尤其在外戰方面,雷厲風行,更顯王者本色。
而這些特點,都成為日本名將追逐的本領。
諸如織田信長,就有「戰國曹操」之譽。
喜歡諸葛亮的「正統漢才」,喜歡曹操的「鐵血」作風,日本人可謂將中國三國最傑出的兩個人物的精髓盡收「血液」中。
當現在中國一些所謂「教育家」探討將《出師表》刪出語文課本時,他們確實無法理解日本為什麼還有人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言流淚。
日本青少年崇拜諸葛亮
人民網湖北襄樊9月26日電 在「中國三國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七次諸葛亮學術研討會」上,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教授渡邊信一郎、九州大學教授河上麻由子、早稻田大學博士柿沼陽平、高野生大學博士靜貴生引人注目。
他們介紹,諸葛亮在日本家喻戶曉。
正在復旦大學做訪問學者的靜貴生介紹,日本人都喜歡三國故事。
日本有許多反映三國故事的漫畫,還有三國題材的電視劇。
其中,NHK播放的《三國志》電視劇和橫山光輝創作的《三國志》漫畫非常有名,受到日本青少年的喜愛和追捧。
諸葛亮是許多日本青少年的偶像。
京都府立大學教授渡邊信一郎介紹,日本學術界主要針對《三國志》展開研究。
大東文化大學每年舉辦《三國志》研討會,並出版學術文集。
現在,日本學者的關注點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其中,對士族與皇族之間關係的研究是熱門。
日本學者還十分重視對出土文物的研究。
近期,日本高校一直與北京大學合作,共同研究長沙走馬樓出土的吳簡。
據了解,這些簡牘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地方行政文書,從中可以了解吳國的財經制度、法律制度、人口情況等。
「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專家、學者,都喜歡三國故事。
在三國人物中,諸葛亮很受人們追捧,這是因為諸葛亮聰明、忠義。
」靜貴生介紹,「我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崇拜他了。
」(劉文生)
日本人心目中的諸葛亮
作者:李長聲
老話說,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
但近年常聽說的是一個中國人是龍,三個中國人是蟲。
而且總是跟日本人比著說,他們一個是蟲,三個是龍,那麼,只有三個日本臭皮匠才能湊成諸葛亮,呼風喚雨。
還有句老話: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不妨再加上一句:青不看紅樓。
該看的時候不許看,是中國教育的特色。
日本沒拿來這個說法,老少都愛看三國。
有個叫渡部升一的,年將八十,著述甚豐,言必稱中國為支那,說小學五年級讀三國,乃至改變他人生之質。
三國人物,中日所愛不大一樣,比如曹操,東臨碣石有遺篇,雖然如今不怎麼說奸雄了,但傳統舞台上白臉他還得唱下去,我們就難以像日本人那般喜愛。
對於他們來說,不是自家歷史,愛憎也無須分明。
日本人最愛諸葛亮,所謂三國熱,其實大半是諸葛亮熱。
說到諸葛亮,日本人心裡便油然湧起「星落秋風五丈原」。
這句詩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咐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
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後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我們讀三國,讀到三顧茅廬,無不為諸葛亮出山而興奮,哪裡還在乎這種詩。
日本人的熟知並非來自於三國,而是土井晚翠拿這句詩作題目,詠嘆諸葛亮,廣為流傳。
晚翠,筆名取自宋詩,他的詩是漢詩式的,一抹哀愁,為近代詩壇增添了浪漫色彩,但後來被歐美式新詩驅逐,如今漢字把日本人讀得絆絆磕磕。
《星落秋風五丈原》開篇吟道:更深岐山悲秋風,陣雲暗暗五丈原,露珠零落繁似錦,枯草遍野馬正肥,奈何蜀軍旗無光,鼓角寂寂今無聲——丞相病奄奄。
這首敘事詩長達三百四十九行,分為七章,第一章七次重複「丞相病奄奄」,低徊哀傷。
土井寫此詩不到三十歲,正當明治年間,不僅被節選收進中學課本,而且有人給譜了曲,像軍歌一樣傳唱。
諸葛亮的悲劇形象從此定型,深入人心。
我們也慨嘆他運氣壞,每每隨口吟出「出師未捷身先死」,杜甫這句詩似乎更具有普遍的人生情懷。
一般日本人讀的三國並非我們的《三國演義》,而是吉川英治連譯帶寫的小說《三國志》。
橫山光輝就是據吉川三國從一九七一年起畫了十五年漫畫,還添加了諸葛亮年輕時代的故事。
橫山三國又改編成電視動畫片。
一九八五年電子遊戲三國志上市,當初人物按《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設計,勝利大都偏向蜀,惹得魏吳粉絲們不滿,後續就有意向正史靠攏。
吉川英治說:三國也可說是一部世俗小說,三國里有詩,如果除去詩,世界性宏大構思的價值也就變得枯燥無味了。
所謂詩,應該是阿城閒話閒說的《紅樓夢》是世俗小說,它的好處在詩的意識吧。
吉川三國寫到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止,其後以「篇外余錄」草草了結,原因是他認為始於曹操,終於諸葛亮,三國就是這兩大英豪爭成敗。
這個收場也把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
他們倒不把諸葛亮當「外人」,甚至在渡部升一眼裡簡直是MADE IN JAPAN:中國人讀《出師表》可不會像日本人哭得那麼厲害,即便感動也不大有人實際上效仿。
補給不濟也出兵,像日軍一樣,因為諸葛亮知道不及早出兵就完了。
關於諸葛亮,撇開有醉翁之意的怪論,日本人終歸未超出中國古來的認識。
惟其說忠義,他們不會用兩朝開濟老臣心,說空前絕後不會用萬古雲霄一羽毛,畢竟隔了海。
日本人眼中的曹操:並非奸雄 典型東方式英雄人物
與之相同的還有曹操形象的刻畫,在吉川英治的眼中,曹操是典型東方式的英雄人物,而非中國傳統刻畫下一意貶低的「漢賊」。
日本吉川英治紀念館 資料圖
眾所周知,成書於中國元末明初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以陳壽所著《三國志》為藍本,從漢末的黃巾之亂開篇,至三家歸晉完結。
儘管小說的藝術成就頗高,但不可否認的是,依靠三分虛七分實所撰寫的小說依然擺脫不了演義的框架與時代的束縛,迷信與誇張的筆法亦值得商榷,尊劉抑曹的立場更是影響了中國人對於那段歷史與人物的真正理解。
或許是歷史與地緣關係,或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所表達出忠君、尚武的內涵更受日本人的青睞,傳統上不斷汲取中國文化的日本自然是不會放過這樣優秀的作品。
據資料顯示,《三國志通俗演義》早在300年前就流入日本,起初只在日本上層社會流傳。
隨著日本對中國文化的需求日增,逐漸流於民間,吸引更多日本學者重新翻譯與整理。
而真正走向民間並使之具有廣泛影響的,應該歸功於日本文學泰斗、享有日本國民作家與大眾文學第一人美譽的吉川英治。
吉川英治在少年時期就沉迷於久保天隨所譯之《三國志通俗演義》,並立志寫出一本更為通俗更符合日本人閱讀的三國志作品。
事實上,吉川英治本人並不懂中文,因此他是根據日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版本來進行再創作的,同時將個人的世界觀與歷史觀延伸至作品中,三國這段動盪的歷史給予其極大的發揮餘地。
在他看來,三國時期動盪的原因除了天災就是人禍,官宦亂政與諸侯的野心促使亂世的提前到來。
小說的開篇以為母購茶點出其忠孝本性,官僚的腐敗與壓榨、饑荒與戰亂帶來的種種非人道的痛苦讓他立志拯救萬民於水火,此後的建立義軍、反抗董卓的暴政以及謙讓徐州的一系列舉動都是源自於此。
與之相同的還有曹操形象的刻畫,在吉川英治的眼中,曹操是典型東方式的英雄人物,而非中國傳統刻畫下一意貶低的「漢賊」。
有血有肉有抱負的舉止遍布全書,進而探索曹操的精神世界,他可以在一念之間滅人全家,也可以在政治訴求上留有餘地,甚至可以在戰敗時痛哭,而後又恢復鬥志向自己的理想前行。
可以說吉川英治重新塑造了曹操的人物形象。
通過故事可以看到,吉川英治的觀點更注重現實的理解,治亂興亡的根源儘管要從人本身出發才得以解決,但人是擺在第一位的。
小說始終是小說,文字化處理必然涉及到文學所必須具備的美感。
吉川英治視《三國志通俗演義》為詩,因此拋出中國人更為關注的謀略廝殺場景以及中國說書人敘述開場的橋段,加以大膽的改良。
最為明顯的是將人物對白作為推進小說前行的動力,將人與事對應起來。
小說的進程如行雲流水,文字的清新雋永又使之同時具備古典與現代的雙重韻味,極具藝術個性,難怪日本文學評論者亦將吉川英治的文字贊為「百萬人的美學」。
日本人為何如此尊崇曹操
僅僅看其經歷,不僅在軍事上有著輝煌的成就,而且建立了後來成為科舉制度基礎的「九品中正制」,文學方面的成就與對文化的保護,甚至惠及造果酒之法。
有如此業績的傑出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堪稱屈指可數。
(経歴だけ見れば軍事的な業績だけでなくや科挙のベースとなった九品中正法の採用、文學的業績や文學の保護、果ては酒造法の開発までやりすぎなくらいに業績を殘してる中國史上屈指の傑物であることは間違いない。
)——日本學者對曹操的典型評註,節選自藤原彰平《蟲眼看三國志》
曹操墓發掘的消息,日本NHK電視台在第一時間作了報導。
言中國歷史幾乎必言孔明,日本是中國以外有著極為強烈三國情結的國家。
因此,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廣泛關注。
在日本,把曹操視為偉人的粉絲大有人在。
曹操,在日語中發音「叟叟」。
與中國傳統視曹操為奸雄的視角不同,日本對三國人物的描述中,曹操一直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得到肯定。
例如,日本東海大學教授須藤正親在他的《曹操的真實》一文中,引用曹操對待關羽的態度評價道:「曹操是當時第一流的詩人,同時,也是富有義氣的人」(曹操が當代一流詩人であると同時に、義の人であったことは知る)
也有日本的三國研究者,認為曹操對東亞文化有著卓越的貢獻。
這不僅僅在於他曾經評註孫子兵法,同時,也在於如果沒有曹操,就不會有《魏書》,沒有《魏書》,也就不會有《倭人傳》,日本邪馬台王國時代的歷史也就無從入手研究了。
最狂熱的日本「曹」粉甚至認為曹操乾脆就是日本人,他們認為曹操的尊號「魏武王」中,「武」字應該做「倭」字解,並提出了種種論據。
說來,曹操在日本受到尊崇,似乎有些不合日本的文化。
日本的傳統文化中,維護君臣等級關係、反對篡逆行為的儒家學說占據統治地位,同時,大多數日本人喜歡諸葛亮和劉備。
既然如此,無論從儒家的封建倫理,還是從「漢賊不兩立」的觀點出發,日本人喜歡曹操都是一件有點兒奇怪的事情。
如果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就會感到這也是符合日本人思維方式的。
首先,三國歷史在日本人眼裡畢竟是一部外國史。
從日本人的視角來看,三國中各方勢力近代世界史中的各國有著頗為獨特的對應:漢室-國際聯盟/聯合國,魏國-美國,蜀國-中國,袁紹-英國,董卓-德國,呂布+張遼–日本,西涼(馬超)-
中東,等等,所以,對曹操和劉備的對立,日本人更多認為是一種「春秋無義戰」,並無站隊助威的意識。
因此,在喜歡劉備和孔明的同時,日本人也喜歡曹操而毫無心理障礙;更主要的是,日本文化中有崇尚強者的習慣,曹操雖然有架空天子這樣離經叛道的做法,卻是一個成功者。
所以,日本人對他多有推崇也就不足為奇了。
橫山光輝在他的作品中稱曹操「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他的優點足以覆蓋其缺點。
」池田大作則稱曹操是「惡,但是有能力的人」。
有趣的是,石原慎太郎攻擊池田大作的時候,也說池田「有才能,但是才能都用在邪惡的地方。
」
正是因為這樣的思維基礎,無論是吉川英治還是北方謙三,陳舜臣還是橫山光輝,日本的作家筆下曹操從來不是負面形象。
不過,他們同時也並不否定劉備。
在日本的普通觀念中,作為政治家,劉備是為了自己的追求而努力的理想主義者,而曹操,則是善於把握實際情況,思想沒有局限的現實主義先驅。
看日本網民評論出的:中國武將排行榜!
以下是日本網民的評論:
★中國人的常識認為,最強的武將是關雲長。
★岳飛絕對可以成為有力的候補,絕對不會輸給關羽,而且出身平民,具有悲劇色彩,所以受人歡迎。
★如果不論品德的話,最強的非呂布莫屬了。
★當然是尉遲恭最厲害,這可是門神,連鬼都不是他的對手的。
★最強的必然是項羽,力能扛鼎,以一敵百。
★呂布和尉遲恭比,肯定是尉遲恭更加厲害。
★如果只說個人武力的話,沒什麼好比的,但是說智慧的話,肯定是趙高,秦朝費那麼大勁建立的國家,被趙高玩弄了。
★那也不能是趙高啊,帶兵打仗最厲害的明明是韓信。
★將諸葛孔明放在何地呢?
★大家說好的是說武將啊,諸葛根本不會武功,連馬都不會騎。
★肯定是統一天下的武將最厲害了,必然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不算。
★光武帝最厲害,3000人放倒100萬人,簡直就是宇宙最厲害的。
★中國的歷史和傳說都分不開,誇張很厲害。
★項羽、李廣、呂布是前三名。
★日本前三名分別是上杉謙信、本多忠勝、前田慶次。
★本最厲害的真田幸村,日本第一兵。
★蘭陵王難道不是很厲害嗎?
★明朝和清朝難道沒有人嗎?肯定不會有人選擇戚繼光,因為和日本人是敵人。
★第一武將李元霸。
★肯定是黃忠年輕時候最強了,年近六十的時候還能和項羽打平手呢。
★姜子牙最厲害!都八十多歲了還能打仗。
★白起最厲害,一夜殺死四十萬人。
★智將是韋孝寬、猛將慕容恪、守將最強是謝玄、攻守兼備者于謙、綜合最強為李靖。
★東方不敗最強。
★彭德懷才是最強大的,和美國打成平手。
江蘇科技報官方微信號(ID:jskjb818)【輕閱讀、有情趣、有態度】
日本人對《三國》有多喜愛?拍一部動畫片便動用了將近2萬的群演
三國題材是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十七世紀,《三國演義》傳入日本並掀起了長達數百年的「三國熱」,至今仍不衰減,相關的文創產品一直保持著高產的創作熱情,令國人驚嘆。 對日本人來說,「三國」已經不是外國...
日本人為什麼狂熱的喜愛三國這段歷史,他們怎麼描述三國這段歷史
三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一直是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約十七世紀之際,《三國演義》傳入日本,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日本火速掀起「三國熱」,經久不衰而至今,即便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我國,也令驚嘆其舉國上下...
YOYO說|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三國志》?
歡迎來到漢學實踐局YOYO說節目,今天想和你聊的話題是: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三國志》?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別說是精通歷史,就是把重要的歷史事件、朝代、年代、人物都記清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
想不到日本人也是「三國」粉,而且普遍最愛三國中的一個人
日本老少都愛看三國。有個叫渡部升一的,年將八十,著述甚豐,說小學五年級讀三國,以致改變他人生之質。三國人物,中日所愛不大一樣,比如曹操,東臨竭石有遺篇,雖然如今不怎麼說奸雄了,但傳統舞台上白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