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狂熱的喜愛三國這段歷史,他們怎麼描述三國這段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一直是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約十七世紀之際,《三國演義》傳入日本,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日本火速掀起「三國熱」,經久不衰而至今,即便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我國,也令驚嘆其舉國上下對三國文化的喜愛程度。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頭,高度總結歷史規律:「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有趣的是,日本人鍾愛的譯本——吉川英治版的《三國志》,開篇特別日本文藝風:
後漢建寧元年。
距今約一千七百八十年前。
有一個旅行者。
除腰間佩掛一劍之外,渾身襤褸不堪,但唇紅眉清,更雙眸聰慧,兩頰豐腴,時時隱含微笑,總之,絕無猥瑣低賤之相。
沒錯,這是在介紹劉皇叔。
電影《赤壁》在國內評價並不高,但是日本人民還是比較喜歡的,其票房在日本達到全球總票房的一半。
《三國演義》大才子楊慎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恢宏意氣,本是描述三國史的,但是由於吉川英治實在是太喜歡劉備了,他描述道:
河水千古悠悠……劉備久久地眺望長江——他的思緒隨著河水奔騰。
有感而發,劉備便在長江邊對天起誓,立志興復漢室,救天下蒼生於水火。
日本江戶時代,《三國演義》風行日本。
當時沒有日譯本,故而《三國演義》在日本流行於貴族階層。
德川家康的藏書中,就有中文原版《三國演義》。
很快,約十七世紀末,譯本《通俗三國志》流行與日本,其國內「三國熱」開始廣泛流行於各個階層。
話本、繪本等衍生品開始興起於民間。
此後、日本流行出一大批諸如:《繪本通俗三國志》《傾城三國志》《三國物語》等圖書。
電視劇新《三國》拍攝完成後,也流行於日本。
日本的三國文化,有著鮮明的特點,他們正經翻譯少,改編創作多。
吉川版《三國志》的改寫作者吉川英治在序文中寫道:「我並沒有如實的翻譯,而是挑選精彩的片段,按照我的理解進行創作。
」
魯迅評價諸葛亮「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而吉川版的《三國志》,寫諸葛亮道:他能借來東風,是因為他對東吳的氣候觀察細心而了如指掌;
劉備死後,司馬懿精心策劃的五路大軍一起攻蜀,諸葛亮也是茶飯不思,閉門多日才想出對策。
所以三國流行於日本,早已面目全非,是日本人自己的「三國」了。
吉川英治考慮中日文化的差異,刪減了三國原著不少的銜接部分,依照三國里的重大事件改編原著為10卷。
於1939年連載於日本《中外商業新報》,一經刊載,日本讀者就狂熱追捧,此後日本讀者多誤以為這就是三國原著。
以至於後來有學者翻譯原本《三國演義》,結果卻有讀者怒斥作者翻譯不忠實原著。
有趣的是關二爺,咱都知道二爺打死惡霸,推車販棗登場。
但是日本人描寫下的關羽,卻化身儒的雅教書先生,只不過居住的宅子裡種著五六棵棗樹。
直到關羽之死,吉川英治改寫為意外落馬而亡,猶櫻花之凋零。
1898年,日本詩人土井晚翠的長篇敘詩《星落秋風五丈原》,一經問世,傳唱日本,至今還有許多人能背誦。
許多日本人讀諸葛亮的《出師表》都禁不住熱淚盈眶。
由於太喜愛諸葛亮這個人物,日本版的「三國」圖書里,基本都是寫到「星落秋風五丈原」就劇終了。
最為流行的吉川版《三國志》也是如此。
吉川英治說:「孔明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
」所以只能就此擱筆。
至今,日本製作的三國遊戲及三國動畫,仍風行於華人文化圈,這一點值得三國文化發源地的我們深刻反思。
想不到日本人也是「三國」粉,而且普遍最愛三國中的一個人
日本老少都愛看三國。有個叫渡部升一的,年將八十,著述甚豐,說小學五年級讀三國,以致改變他人生之質。三國人物,中日所愛不大一樣,比如曹操,東臨竭石有遺篇,雖然如今不怎麼說奸雄了,但傳統舞台上白臉他...
日本人為什麼那麼推崇諸葛亮和曹操?
今年的「日本人最愛的20大歷史人物」網絡投票結果揭曉,前二十位是織田信長,坂本龍馬,源義經,曹操,西鄉隆盛,豐臣秀吉,武田信玄,山本五十六,諸葛亮,平清盛,伊達政宗,清少納言,上杉謙信,藤原道長...
日本人對《三國》有多喜愛?拍一部動畫片便動用了將近2萬的群演
三國題材是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十七世紀,《三國演義》傳入日本並掀起了長達數百年的「三國熱」,至今仍不衰減,相關的文創產品一直保持著高產的創作熱情,令國人驚嘆。 對日本人來說,「三國」已經不是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