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劉備南撤江陵的時候為何要帶著十萬民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南征荊州,正好趕上刺史劉表死了,繼位的劉琮投降了曹操。

劉備這時候駐紮在樊城,不知道劉琮投降一事,曹操已經很快來到了。

等到知道了劉琮投降,劉備就帶著樊城民眾離開了。

經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勸說劉備進攻劉琮,這樣就可以占有荊州。

劉備不忍心這樣做。

這樣一來,劉琮的屬員和襄陽又有一些人跟著劉備走,等到了當陽,人數已經達到了十萬之多。

這樣的行軍速度非常慢,每天只能行走十餘里。

諸葛亮為此憂心忡忡,說:「應該趕快行軍保住江陵,現在雖然擁有眾多人口,但披甲者少,如果曹操的兵來到跟前,用什麼辦法抵抗他?」劉備以人口是根本,不忍心拋棄為理由,繼續帶著民眾南行。

曹操認為,江陵城裡的軍用物資一定很充實,劉備先占領,整個荊州肯定就會很難占領,於是輕裝趕到襄陽。

到了襄陽,聽說劉備已經過去了,曹操便率領五千精銳騎兵,一天一夜行軍三百里,終於在當陽的長坂坡趕上了劉備。

劉備在長坂坡大敗,不但丟失了這些民眾,軍隊也損失慘重,成建制的部隊大概只剩下關羽的船隊了,這還是事前安排走的。

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不言而喻,沒有了他就沒有了立足之地。

有句話叫做兵貴神速,用周瑜的話說,劉備是天下梟雄,難道他不知道時間對於他搶占江陵有多麼寶貴嗎?帶著這麼多人慢騰騰的走,什麼時候能夠到達江陵?那麼,劉備為什麼要帶著這十萬民眾南撤呢?

網絡配圖

三國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起因是漢末爆發的黃巾起義,有很多諸侯也都是成名於鎮壓黃巾軍,像曹操、劉備、孫堅等等。

這種反抗與鎮壓長時間造成的結果是,人口大量的消失。

三國初期的諸侯混戰,伴隨著燒殺搶掠和人為屠城,這種人口急劇消失的狀況絲毫沒有改變,以至於三國都有軍隊屯田的記錄。

《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給了他十個郡的封地,曹操只接受魏郡一個郡。

許攸給曹操上書說,現在魏國雖然名義上有十個郡,還不如過去封給魯王的一個曲阜人口多。

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頒布過一個《修學令》,規定:「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而教學之。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還有不滿五百戶的縣。

同時還表明,不但人口少,還極不均勻。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戰亂造成的另一個惡果是人口的惡性遷徙。

如初平三年(公元192),王允、呂布等設計殺死了董卓,由於沒有安撫董卓手下的將領,董卓舊部李傕等人合圍長安城,反攻呂布。

呂布兵敗逃走,王允被殺。

李傕等人搶掠長安城,「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藉。

」趕走了呂布,這些人又相互攻殺起來。

當時,長安周邊的三輔之地還有十萬戶,由於他們相互縱兵搶掠,攻城掠鎮,兩年內幾乎已經沒有人了。

造成這種狀況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吃的,人都逃走了;二是留下來的也餓死了。

像這種情況絕不僅僅是長安一地。

漢獻帝被李傕等人追趕著逃回洛陽,由於走的時候被董卓放了一把火,來到原來的宮殿,仍然還是斷垣殘壁,既沒有吃的,也沒有住的,百官們只能住在野草之中,原來的皇宮竟然荒涼到這種地步!正因為如此,曹操要遷都許縣,漢獻帝和百官竟然沒有一人提出異議。

占領一個地方要有人,有人耕種,這樣才可以擴大賦稅,有了人才可以擴大軍隊,因此,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還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

比如稍後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曹操想遷徙江濱郡縣的人口,徵求揚州別駕蔣濟的意見,蔣濟認為不可,曹操執意要行,結果是十幾萬民眾都跑到江南去了。

蔣濟在勸諫曹操時,還提到過官渡之戰前,曹操曾經遷徙過燕縣、白馬等地的人口。

後來曹操和蔣濟再議論此事,蔣濟說,不遷徙就會「失去那些人民」,可見,如果得不到土地,得到人口也是不錯的選擇。

劉備帶著這十幾萬人,實際上就是為了得到這些人。

或者說,這也是一種遷徙人口的行為。

所以《三國志》在此用了一個「將」字。

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是,曹操進攻荊州,劉備駐守樊城,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得到這個消息,曹操已經到達宛城。

就這樣,劉備帶著樊城的民眾向南撤走,一邊走,一邊不斷有新的民眾加入,等到了當陽,已經有十幾萬人。

問題在於,這些人為什麼要跟著劉備走?

有人可能要說,曹操有屠城行為,這些人可能害怕曹操來了要屠城。

這種情況是可能有的,因為畢竟曹操有過這種劣跡。

但問題在於,民眾能先於劉備知道劉琮投降、曹操要來了嗎?劉琮投降,這樊城已經是曹操的了,他還有必要對一個已經屬於自己的城池全部屠殺嗎?後面的事情是,曹操在當陽追上了這些人,「大獲其人眾輜重」,而並沒有殺害!不久之後曹仁守樊城,關羽水淹七軍,擒獲大將于禁,樊城仍然沒有易手,為什麼?就是樊城仍然有民眾在。

這說明,樊城的這些民眾大部分已經回去了。

人們說到曹操和劉備,往往拿著這件事作比較,說曹操殘忍,就說曹操徐州屠城;說劉備仁義,就說有十萬民眾自覺跟隨。

本文不否定這些都是事實,但劉備的仁義不表現在這件事情上,至少他開始的目的並不在此。

否則,有兩件事是難以自圓其說的。

一是,劉備駐軍樊城不假,但樊城有劉表任命的地方官員,劉備要走自己走就是了,百姓是怎麼知道的?二是,劉備說過,他不忍心拋棄百姓自己離去。

但在當陽的長坂坡被曹操追上時,他只帶著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逃跑了,這時候他的仁義哪兒去了?所以說,劉備開始的目的,或者說劉備「將眾」南下,就是為了自己「濟大事」。

但民眾為什麼願意跟隨著劉備走呢?這就是劉備比曹操、劉表等人更仁義的地方。

劉備在這件事的初衷上不一定表現的多麼仁義,但劉備在荊州的所作所為卻很得人心。

曹操打敗袁紹以後,自己率兵向南攻打劉備。

劉備遣使者聯絡劉表,想前來依附,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給了他最高的禮節待遇。

劉表還給劉備增加了軍隊,讓他駐守在新野。

劉備懂得,無論是什麼時候,人都是根本,因此,他一定是像在劉璋手下那樣,「厚樹恩德,以收眾心」,這就使得荊州豪傑歸劉備者「日益多」。

這也因此引起了劉表的疑心,暗暗地防備著他。

這才是劉備的仁義之處,也才是民眾願意跟隨他走的原因所在。

當然了,領著這麼大群人,每天只走十幾里,知道走得慢還繼續帶著,在那個年代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的,劉備能做到這一點,也是很不錯了。

總體上評價劉備,可以算作是仁義之主。

在那個時代,能夠認識到以人為本,並「厚樹恩德」,卻也是難能可貴。

就這一點,三國諸侯還真的難有人和他相比。

但事物的複雜性並不僅僅表現為非黑即白,是劉備要帶著人走,他要給曹操留下一片空白之地,只不過,人們願意跟著劉備走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