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三國(上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獻帝劉協(181—234)
靈帝二沙子,董卓所立。
即位時(189年),東漢已名存實亡。
建安元年(196年)擺脫董卓部將李催、郭汜控制,逃歸洛陽。
接著,曹操以京師「飢乏」,迎獻帝都於許(今河南許昌東),從此成為曹操的傀儡。
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操子丕代漢稱帝,廢獻帝改封為山陽公。
《後漢書》卷九有紀。
袁紹(?一202)
字本初。
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家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天下。
初為侍御史,後升中軍校尉,司隸校尉等職。
協助外戚何進謀誅宦官,事泄,何進為宦官所殺,紹盡殺宦官。
董卓帶兵進京專政,紹被迫逃奔冀州,以其家世的影響,號召討卓,被推為盟主。
但盟軍各懷異心,聯盟迅速破裂而展開混戰。
紹經過八、九年的爭鬥,打敗公孫瓚等,據有幽、冀、青、並四州,稱雄北方。
建安五年(200年),與曹操爭奪控制漢獻帝,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大戰,為曹操所敗。
次年憂憤成疾而死。
其子譚、尚互相攻伐,亦先後為曹操所滅。
《三國志》卷六有傳。
魏武帝曹操(155—220)
宇孟德,小名阿瞞。
譙(今安徽亳縣)人。
父嵩任太尉,宦官中常侍曹騰養子。
操二十歲舉孝廉為郎,歷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今河南濮陽)令,頗有政績。
後隨皇甫嵩鎮壓黃巾軍有功,任濟南國相。
在討董卓中建立私人武裝,在鎮壓青州黃巾軍中壯大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地位。
實行屯田,達到「以畜軍資」目的。
先後削平呂布、袁紹等,統一北方。
赤壁戰後,操知統一中國非一日之功,一面抓緊時機進行境一戰爭:一面著手經濟,政權建設。
繼續屯田,興辦水利,減輕賦稅,發展生產,整頓內政,唯才是舉,抑制豪強,加強中央集權。
建安五年(216年)封為魏王。
子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操精於兵法,著《孫於略解》、《兵書接要》等。
好音樂,善詩歌,散文亦清峻整潔,有《魏武帝集》。
《三國志》卷一有紀。
苟彧(163--212)
字文若。
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市)人。
曹操謀士。
出身世家大族。
初依附袁紹,繼歸曹操。
被操譽為「吾之子房(張良)也」,遂被操任為司馬,參與軍機大事。
協助曹操打敗呂布,建立充州根據地。
後建議迎漢獻帝都許,使曹操取得有利地位。
不久任尚書令,操征伐在外,軍國大事常與之籌劃,積功封萬歲亭侯。
後因反對曹操稱魂公,被迫自殺。
《三國志》卷十有傳。
郭嘉(170—208)
字奉孝。
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曹操謀土。
初投袁紹,經苟彧推薦,後歸曹操,與之討論天下大事,操曾贊曰: 「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遂任司空軍師祭酒(高級軍事參謀)。
征呂布,破袁紹,討袁尚及三郡烏丸,多出自其謀。
赤壁戰前病死。
敗後,曹操曰:「韓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國志》卷十四有傳。
魏文帝曹丕(187--226)
字子桓。
曹操次子。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為王太子。
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軍中騷動,丕即襲位為魏王,任丞相。
十月,廢獻帝自立,國號為魏,改元黃初,都洛陽。
即位後,接受吏部尚書陳群建議,行九品中正制,以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又鑒於東漢教訓,嚴禁宦官、外戚干預朝玫,並把同姓王派往偏遠之區,不給實權,如同「匹夫」。
這些措施鞏固了中央集權。
丕愛好文學,實踐與理論均有創建。
他的《燕歌行》完全擺脫民間形式,成為我國最早成熟的七言詩。
其《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著。
《三國志》卷二有紀。
曹植(192—232)
字子建。
曹操子。
封陳王,諡思,世稱陳思王。
富於才學,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
及曹丕、曹睿相繼為帝,備受猜忌,鬱郁而死。
詩歌多為五言。
其詩善用比興手法,用字、造句、立意、音節等著意工巧,·語言精鍊而情詞並茂,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
也善辭賦、散文。
宋人輯有《曹子建集》。
《三國志》卷十九有傳。
司馬懿(179—251)
字仲達。
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
出身世家大族。
初為曹操主簿。
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用。
曹丕即位後,成為重要助手。
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太尉等職。
長年率軍抗蜀拒吳,平定遼東公孫淵,逐漸掌握軍權,並恩結世家官僚,沆瀣一氣。
曹芳即位,和皇族曹爽受詔再次輔政。
因其權重,招致曹爽皇族集團排斥。
嘉平元年(249年),他乘曹爽、曹芳祭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誅滅曹爽集團,從此魏國實權為司馬氏掌握。
懿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專政。
在世家大族的擁護下,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
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晉書》卷一有紀。
司馬昭(211—265)
字子上。
司馬懿子。
繼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並日謀代魏。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準備除掉司馬氏,曾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大臣王沈、王業向司馬昭告密,曹髦遂被殺,昭另立曹奐為帝。
景元四年(263年)發兵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
咸熙二年(265年)病死。
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昭為文帝。
《晉書》卷二有紀。
三國說之淺析強大的潁川荀氏
潁川荀氏是後漢至西晉時期的典型士族之一,經歷了從後漢末年形成世家大族再變成魏晉高門的整個時期,在晉室南渡後式微,並最終湮滅於南朝。從漢至隋,史書記載者百人,從政者諸多,各代人先後不同程度的參與了...
荀彧,楊修之死其實並不簡單,而曹操一死,魏國就註定不能長久
漢獻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於官渡大敗袁紹,而後兩年,曹操盡收袁紹地盤,河北袁紹盡誅。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非世家大族打敗世家大族的戰爭!
三國之誰才能主角兒?
要說三國誰才是主角哪的從東漢末年張角的黃巾軍起義開始,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和標語。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三國演義中,盤點這十位篡逆之臣,董卓根本竟然不是第一?
曹操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繫,曹操根本不聽獻...
你心目中三國演義的三大"虎父虎子"和三大"虎父犬子"分別是誰?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三國時代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裡面有著太多英雄般人物,也存在著太多碌碌無為的庸才,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你心目中三國演義的三大"虎父無犬子"和三大"虎父犬子"分別是誰?"虎父無...
代漢稱帝的曹丕,如何能想到僅四十餘年後,歷史竟再次重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到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此時,大一統的漢王朝就此結束,各國開始割據,政權頻繁更替,我國歷史開始進入一段長達360餘年的大...
三國謀士司馬懿的臨終遺言到底有何玄機?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梟雄司馬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他已經7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從事梟雄這個高危職業的司馬懿而言,他真的活夠本了。在具有相同資歷的精英人物中,司馬懿可謂碩果僅存者,當...
司馬懿和他的子孫們,一個「權二代」家族的慢性自殺
一、權力的誘惑在中國古代,始終存在一種說法:人的儀態與品行之間一定存在著聯繫,而從司馬懿本人來看,他擁有令人膽寒的"狼顧相"——當曹操從身後呼喊時,司馬懿整個臉都轉向了後面,而身體卻保持前行,宛...
盤點影響三國走勢的重要事件
1、黃巾軍起義 光武帝重建漢朝依靠的是豪強勢力,他曾有意削弱,沒有成功,為東漢末年的割據遺留隱患。東漢中後期,宦官、外戚相繼專政的時期,吏治腐敗。漢靈帝時期,積怨已久的矛盾徹底爆發。黨錮之爭導致...
三國時哪幾對親兄弟最厲害?諸葛兄弟不是最強
俗話說,「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三國時代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其中就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親兄弟,或各有作為,或兄終弟及,都作出了一番事業。五、最不團結的兄弟——袁紹、袁術司空袁逢之子,說起他們,大...
為什麼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曹操有用,對袁紹卻無用?
通常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稱霸北方的基礎。歷史上,袁紹其實有更大的機會去挾天子,但他卻最終沒有實行。真的是因為他目光短淺、昏庸無能嗎?1 曹操是如何得到天子的?諸葛亮在隆中之對時說,「今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