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定國號為「宋」?宋朝又為什麼重文抑武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常說「唐宋元明清」,好像唐宋是兩個緊挨著的朝代,其實這中間還夾著一段歷時五十多年的分裂期,就是五代十國。

所謂五代,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後依次建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這五個政權都占據了中原地帶,所以被稱為「代」,勉強把它們看成一個「朝代」;所謂十國,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由於它們都是地方割據政權,所以只能叫「國」。

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中有兩個細節,對宋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是官制,按宋朝官制,主管軍隊的中央大臣叫樞密使,權力堪比宰相,主管財政的三個部門戶部、度支、鹽鐵,合稱三司,長官叫三司使,這兩個職位,都是起源於唐朝,成熟於五代,宋朝直接繼承過來。

二是五代起國號,拚命與古人攀親戚,李存勖建立後唐,因為他姓李,所以攀上了唐朝,石敬瑭雖然跟晉國、晉朝都沒什麼關係,但他起家的地方在山西太原,所以攀上了晉,劉知遠姓劉,他建立後漢,攀上的是漢朝,郭威更牛,自稱周朝王族的後裔,攀上了周朝,定國號為後周,大家看看,唐、晉、漢、周,一路上溯,越攀越古,後來輪到了趙匡胤,他本來可以用自己的姓氏「趙」,為什麼會選擇「宋」呢?這是因為他曾擔任歸德軍節度使,歸德這個地方,在春秋戰國時代,屬於宋國,定國號為「宋」,就相當於攀上了商朝,春秋時候的宋國,就是商朝的後裔,所以取名為「宋」,比後周的資格還老。

從李存勖開始的「模仿從前的偉大王朝」戰術,到此登峰造極。

五代過後,就是宋朝了。

宋朝的建國者是趙匡胤,他有兩個得力助手,一是他的弟弟趙匡義,後來也是為了避他哥哥的諱,改名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為了避免混淆,我們下面提到他都叫他「趙光義」),二是幕僚趙普,宋朝開國的故事,譬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以及宋太宗的「金匱之盟」,都跟趙普有關,這個趙普更有名的典故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先來說陳橋兵變。

此事發生於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遼軍南下,後周朝廷決定迎戰,派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率軍出征。

正月初三,大軍夜宿陳橋驛,五更時分,士兵集合於驛門,大聲疾呼,要擁立都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後來到趙匡胤的營帳,趙匡胤平時喜歡喝酒,那天喝高了,正在酣睡,被趙光義和趙普叫醒,推到帳外,有人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到他身上,眾人紛紛下跪,山呼萬歲,趙匡胤於是稱帝。

這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

故事當中,趙匡胤的形象,一是無知,二是被動,三是仁義。

事實上,除了仁義這一點可以成立,譬如趙匡胤要求參與兵變的將士不能傷害後周的皇室和大臣,不能掠奪國庫和民眾,這都可稱得上仁義,不過前兩點,要說他在兵變中是完全無知而且被動的,顯然都站不住腳。

很多學者都認為,趙匡胤親自參與了這場政治戲的彩排,不僅知情,而且主動。

當然,如果宋朝的史書不去歪曲事實,不幫趙匡胤粉飾,他就成了篡權者,失去了當皇帝的大義名分。

趙匡胤只是開創了宋朝,論制度建設,他的弟弟趙光義貢獻更大。

這兄弟倆的名字讀起來太過相近,為了避免弄混,我們把他們稱為宋太祖、宋太宗。

太祖偏向理想主義,太宗偏向現實主義,太祖屬於英雄豪傑,太宗屬於政治家。

這裡可以說兩句閒話。

我們也許聽過一部戲劇,叫《千里送京娘》,男主角便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在劇中,一身英雄氣,這部劇,正是英雄美人的故事;另外,喜歡武術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套拳法叫太祖長拳,這個太祖,指的也是宋太祖,據說這是他親自發明的拳術,哪怕是冠名,我們想想看,為什麼不找其他人,偏偏借用宋太祖的名義呢,這正說明了宋太祖的英雄氣,以及與武術的緣分。

宋太祖在位期間,宋朝的制度陸續確立,其影響力,並不限於宋朝三百年,而波及此後千年。

話說宋朝創建各種制度的指導原則,那又要說回五代的亂世,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在這種亂世里成長,深切感到,這種局面都是唐朝失敗造成的,所以他們制定的政策,都以唐朝為反面教材,唐朝怎麼滅亡,他們就怎麼規避,反其道而行之。

特別是,針對晚唐時期武人掌權而導致的藩鎮割據亂象,宋朝開出了兩項對策:一是推行文治主義,重文輕武,抬高文官,壓制武官,文人在宋朝,地位非常高,也許是史上最高,相反,武人的處境相當慘澹,因此,整個宋朝所出產的名將,屈指可數,而且這些名將,如岳飛、韓世忠,大都集中於從北宋轉向南宋的那段亂世;二是加強中央集權,其政策,主要包括兩點,第一,把軍權收歸中央,收歸到皇帝手裡,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便是典型案例,第二,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如推行路官制度,將全國分作十幾個路,每一路設安撫司(負責監察)、轉運司(負責財政)、常平司(負責救濟)等,每一司的長官稱作「使」,既然叫「使」,說明來自中央派遣,而且規定了三年任期,三年一到,調往他地,這麼一來,地方便不至淪為官員的獨立王國。

宋朝的制度創新,使國家從唐末和五代的亂世當中解脫出來,但不得不說,宋對唐的撥亂反正,有點過頭了,甚至為未來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感謝你能看完我的這篇文字,你就是我在找的有識之士,點下關注對你來說是件小事,慶祝我們的緣分始於今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君臣是如何虛構加工他們的光鮮開國故事

楊琳北宋史官在官修史書中並未記述太宗趙光義在陳橋兵變的現場,然而趙光義堅稱他就在兵變現場,誰的話才是真的?北宋開國之初的一些故事,諸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趙匡胤「不殺士大夫」的誓約等...

趙普:大宋第一謀臣,影響遠超蕭何張良

趙普很早就追隨趙匡胤。早在趙匡胤從軍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請來趙普為趙匡胤講習學業,兩人一見如故,無話不談。在周世宗攻打清流關之時,作為門門客兼老友的趙普前來投奔趙匡胤,並獻策奔襲至後唐皇甫暉軍後,...

北宋宰相貪污,是真貪婪還是為求自保?

趙普祖籍幽州薊縣,歷經五代、北宋。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他的學問差得多。他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裡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

為什麼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是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一朝宰相。比起一國宰相,比起對國家所做的功績,趙普一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是真的嗎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是真的嗎趙汗青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年輕時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948年,投後漢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