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軍師聯盟》,重品三國往事:司馬懿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遺網:其實在寫下本文的標題時,小文就突然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就是這麼多年來,小文在研究和學習歷史時。
總是對一個朋友們提到的一個問題感到十分的尷尬,就是:你說,XXX是好人還是壞人?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蓋棺定論」,就是說要想對一個人十分公正、客觀地進行評判,必須要等到他過世以後,縱觀他了整個人生之後,才能夠得出結論。
但是對這句話,我依舊存在異議。
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離場上,看到同一個歷史人物,態度決然也是有天壤之別的。
從宏觀的層面看,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將成為歷史人物。
生命短則幾十年,長則近百載,如此漫長的一個過程,經歷無數的風風雨雨,如何簡略到用一個「好」字或「壞」字來形容呢?這十分之困難。
所以,當我們思考司馬懿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之前,小文倒是想到了另外一個人,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個人,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趙匡胤。
一提趙匡胤,可能立馬就有人站出來反對了。
我們討論的是忠臣還是奸臣,趙匡胤是眾所周知的宋太祖,是君而非臣,那麼怎麼討論趙匡胤是忠臣還是奸臣呢?
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趙匡胤不同於其他皇帝,因為他是北宋的開國之主。
獲得皇位的方式即大家耳熟能詳的「黃袍加身」。
而在其成為北宋皇帝之前,他原本也是臣,而且是位高權重之臣。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
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
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
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後周太祖在世的時候,趙匡胤絕對算得上是「忠臣」。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趙匡胤為後周、為郭威做了哪些事情:
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入侵,柴榮御駕親征。
戰鬥將要展開的時候,寧江軍節度使樊愛能等人首先逃跑,後周軍十分危急。
在此死生存亡關頭,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拚死一戰!」又讓禁軍大將張永德率弓箭手搶占左邊高地。
趙、張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柴榮親臨督戰,士氣大振。
最終,北漢軍隊大敗潰逃。
顯德三年(956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便在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打敗南唐軍萬餘人,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
顯德四年(957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出征壽春,攻克連珠寨,乘勢攻下壽州。
顯德五年(958年),趙匡胤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次年,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
到達莫州,先到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又打退幾千名契丹騎兵,關南平定。
總結起來,就是:赫赫戰功,屢次救駕。
在這一階段,趙匡胤絕對稱得上是忠誠。
如果他想害郭威,很多時候根本就不用自己動手,偷個奸、耍個滑就是了,等著郭威死於敵手多好?
有一些後世的腹黑派認為,趙匡胤在這一階段就早已有了反周之心,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所以假意逢迎,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得到郭威的賞識和重用。
對此,我一貫堅持的觀點是,誅心之論不可取。
因為一個人年長時做的一件事,於是倒推其年幼是勢必是如何如何的人,這種觀點站不住腳。
我們認為,在這一時期,趙匡胤認同郭威的能力和追求,認為跟著他將來有發展,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所以才願意屢次犯險,救下郭威。
而後來,趙匡胤一路升遷,手中權力日盛之後。
趙匡胤的理想,才越來越無法滿足於只是做個權臣的程度。
恰逢亂世,且舊主郭威身死,此時不趁勢奪權,更待合適?
如果我們純粹站在後周政權這一層面說,那趙匡胤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奸臣」。
趙匡胤同樣還是趙匡胤,只是你看他的角度不同了而已。
類似趙匡胤的情況,還有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即魏武帝曹操。
曹操至死都未稱帝,魏武帝的名號是其子曹丕繼位之後,追尊給他的。
也就是說,不管曹操心裡如何想的,但在他活著的時候,始終沒有否認自己「漢臣」的名分。
對此,三國中另外兩家的東吳和西蜀是怎麼看的呢——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我們縱觀曹操的一生,其行為如何呢?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董卓當道,禍國殃民的時候,一眾漢臣無一人敢言,只有曹操以身犯險,行刺董卓。
雖最終未能成事,但你說行刺董卓曹操是為了自己,那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這險,冒得也太大了些。
行次失敗以後,推動十八路諸侯討董的行動中,曹操的表現依舊十分積極活躍。
再到後來的平黃巾,滅袁紹,征烏桓,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曹操的強勢,才為早已名存實亡的漢朝又續命了幾十載。
如此,曹操究竟是忠臣呢?還是奸臣呢?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有且只有兩條路:不識時務的「忠臣」,和明辨大局的「奸臣」。
換你,你做哪一個?最關鍵的是,罵曹操漢賊的另外兩家東吳和西蜀,自己也沒幹凈到哪裡去。
如果我們理解了趙匡胤和曹操,其實我們也就理解了司馬懿。
無論後世之人如何臆測司馬懿鷹視狼顧,早有反心,一生在布一個多麼多麼大的局。
但是,你不能否認,其一生對於曹操也好,對於曹丕也好,對於曹叡也好,甚至是對於整個曹魏天下也好,做到了一個臣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同樣,在曹睿死後,曹芳登基,最終被司馬懿的後人司馬炎奪權以後,倒推司馬懿早有陰謀,司馬懿如何如何的理論,同樣也十分之荒謬。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
無論是趙匡胤也好,曹操也好,還是司馬懿也罷。
身逢亂世,既有大志,又兼才能,為何不能順時順勢,成就一番偉業?忠臣、奸臣之說,從來都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概念。
過於受限於「忠奸」之念,只會是自欺欺人,錯過良機。
註:本文由專注於歷史文化的文遺網與專注於視覺影視的設影網聯合推出。
一部楊家將讓他成為千夫所指大奸臣,歷史真相卻是這樣的!
《楊家將演義》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使得潘仁美這個「賣國求榮、陷害忠良」的大奸臣的形象太過於深入人心,乃至於很多人都把文藝作品當做史料,信以為真。潘仁美對應的歷史人物是潘美。沒有潘仁美,只有潘美...
他若39歲未病死異鄉,此地就不會被割讓400年之久
唐中期以後,中國一直處在藩鎮割據的混亂時期。而自唐滅亡後近70年中,中華大地上先後建立了5個中原王朝和十多個地方割據政權,他們之間的兼并戰爭不斷爆發,平均一個政權只能存在短短十多年。在這個軍閥混...
21歲為生計走出家門,十四年後坐擁天下,我們能向他學什麼?
趙匡胤生在兵荒馬亂的五代時期,統一的唐王朝滅亡以後,天下大亂,整個中國陷入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混亂境地。在那個時代,皇帝如同走馬觀花一樣換個不停,在短短54年時間裡,一共產生了14個皇帝。那時候...
歷史上被忽略的一位雄才大帝,可惜英年早逝
柴榮—後周世宗(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祖父柴翁、父親柴守禮都是當地有名的富豪。後因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榮前去投奔嫁給郭威的姑母。
五代第一明君,若他不死,中國歷史將會改變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
如果採用他的策略,燕雲十六州早被收回,兩宋不再受三百年欺凌了
五代時期,石敬瑭為了和李從珂爭奪皇位,兵力不夠,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借兵5萬。耶律德光同意借兵,但獅子大開口,要求事成之後,石敬瑭得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最後石敬瑭如願取代李從珂,建立後晉。從此,...
中國最可惜的皇帝,宋神宗說他若不死功業可比漢高祖
中國歷史上數百位皇帝,若說最可惜的當屬後周世宗柴榮了。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繼承郭威的基業稱帝,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掃除唐未以來的政治弊端,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