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靠哭才成就大業 後世無能 建立的皇朝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是歷史上第一靠哭才成就大業 後世無能 建立的皇朝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占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263年為魏所滅。

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劉備是一個布衣皇帝。

無論劉備怎麼說他祖宗是中山靖王,這事兒也不好落實。

我們想啊,在那樣一個亂鬨鬨的世道,他如果不找一個體面些的祖宗說事兒,誰跟著他干啊。

跟中山靖王爺的後代是哥們兒,這樣說著多氣勢啊.這牛皮吹到最後,劉備也就真的收不住了,先是在一些權貴們面前吹,權貴們相信了,就拿劉備這個賣草鞋的當回事兒了。

劉備這皇叔就這麼當上了。

但光有皇叔的招牌還不行,他還得有一套經銷策略。

劉備在大的經銷策划上,就是一個字:哭。

有細心人統計過,一部《三國演義》,白紙黑字記錄著劉備一共哭過好幾十次。

愛哭,成了劉備的一大特徵。

中國老百姓有一句俗話兒: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

這話聽著有理兒,說得明白,算是說到了劉備的要害處了。

用現代話說,劉備的哭,是一種企業形象建設,是一種企業營銷策略。

咱們揀幾回他哭的是地方的事兒說說。

那一次曹操要收拾他,他就帶著老百姓逃難,明知跑不了,可他還是硬帶著這些人逃跑。

曹操的追兵越來越近,真是十萬火急啊。

手下人都勸他扔了老百姓趕快走人,別讓曹操給追上了,那麻煩可就大了去了。

劉備哭著說,天啊.這怎麼行呢?老百姓們可都是死心塌地願意跟著我,我能忍心扔下他們自己逃跑嗎?這話聽著好感人啊。

劉備這不是演戲嗎?可老百姓感動啊,鄉親們啊,劉皇叔可是好人啊。

下回選舉咱們都得投他的票啊。

得,這人心算是收上了。

又一哭,趙雲費了好大勁好不容易才把他兒子救了出來,送到了他懷裡,他則把孩子一扔,哭著罵,小兔崽子啊,為了你,差點兒犧牲了我一個好幹部。

趙雲能不感激嗎?就算是趙雲知道劉領導是玩兒虛的,可是這也不容易啊。

領導能當著你的面摔孩子,就算不是獨生子女,這也了不起啊。

趙雲能不感動得五體投地嗎!劉老闆啊,您別哭了,您放心吧,我是鐵了心跟您干一輩子了。

再一哭,他將錯就錯娶了孫權的妹妹,孫權軟禁了他,他回不去荊州。

他哭著對孫尚香說:夫人,您得救我啊。

咱們可是恩愛夫妻啊,我不是不想走,我真是捨不得你啊,我可是真愛你啊。

孫尚香感動了,也顧不得孫權的什麼國家大事了,也顧不得劉備是她哥哥的天敵了。

老公啊,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愛你啊。

我嫁給你了,就是你劉家的人了。

行了,我跟著你回荊州。

得,她帶著劉備跑了。

不一一說了,這種哭,劉備熟練得很,那眼淚也來得痛快,跟自來水管子似的,什麼時候擰,什麼時候有。

還不計水錶。

劉備就是這麼一路哭下去了,哭吧,不哭諸葛亮能那麼容易出山嗎?不哭,魯肅能三番五次討不回荊州嗎?就連動用陰謀之術取了成都之後,他都好意思大著一張臉對劉璋哭道:「哥們兒,我也是不得已啊。

」這叫什麼話?

劉備最後一哭,對諸葛亮說:「哥們兒啊,我真是快不行了,劉禪這孩子沒經過什麼大事兒,年紀輕輕的,工作經驗肯定不行,你可得好好幫著他啊。

如果他實在幹不了,你就把他踢一邊去,你自己干吧。

」這一哭,就哭出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代名相。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說自己好像是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從此對他是言聽計從,那關係也是一天比一天情深。

相比之下,連關羽、張飛這些老兄弟好像都不如兩人親密。

尤其是曹丕稱帝以後,蜀地人認為漢獻帝已死,眾部下勸劉備當皇帝,劉備不許,可是諸葛亮說了一番話,劉備就同意了。

還說諸葛亮能「輔佐我克服缺點,協助我布施天子的恩德福澤,以便使漢室的光輝普照天下」。

臨終,劉備更是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讓他們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

從此以後,他們倆就被視為君臣關係的榜樣,是和齊桓公與管仲一樣古代君臣關係的楷模。

然而,他們兩個真的是鐵板一塊,從來就沒有分歧嗎?

孫權偷襲荊州,殺了關羽。

劉備當了皇帝以後,要報復關羽被殺的恥辱,於是在章武元年(公元221)秋天興兵,親率「諸軍伐吳」為關羽報仇。

劉備被東吳孫權部將陸遜打敗,不得已退守永安,一年多後病重死去。

出征前,蜀國「群臣多諫,一不從」,那意思是說,臣下很多人都勸諫劉備,不要進行這次戰爭,但劉備一概不聽,堅持伐吳。

那麼,在這些提反對意見的群臣當中,有沒有諸葛亮呢?在《三國志》當中,無論是《先主傳》還是《諸葛亮傳》,都沒有涉及這個問題,這麼重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兩人難道就沒有進行過溝通?即便這是劉備沒有經過朝儀就做出的決定,那諸葛亮是贊成還是反對呢?這次東征,諸葛亮沒有隨軍前往。

這倒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皇帝「御駕親征」,留下最為倚重的大臣和太子守國,這也是常理。

但既然有多人勸諫,諸葛亮還是應該有個態度的。

儘管諸葛亮反對劉備東征,但最有可能是諸葛亮並沒有勸阻劉備。

其原因很可能是諸葛亮了解,劉備東征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是不可改變的,又有那麼多人勸諫無效,自己還是不說為好。

尤其是,作為後方的諸葛亮,要負責前方的物資供應,既然他不能改變劉備,還是不勸,以便讓劉備沒有後顧之憂放心東行。

劉備則不同,他對東吳始終是一種現實的需要,有益於自己則聯合,不利則刀兵相見。

即便是在聯合期間,劉備也始終保留著一份警惕。

如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劉備得到益州以後,孫權提出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說等我取得涼州以後,就把荊州還給你,於是,兩家大打出手。

可是就在這年,曹操奪取了漢中,威脅到蜀國成都的安危,劉備馬上把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割讓給孫權,又一次實現了孫劉的聯合。

等到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並沒有和孫權通報,自己率先當上了漢中王,這等於是劉備率先打破了這種聯盟。

這也是導致東吳偷襲荊州,殺死關羽的原因所在。

當皇帝後,劉備以報復關羽被殺為名東伐吳國,兩家舉國為敵,孫權提出和解,被劉備拒絕。

失敗後的第二年,孫權提出來和解,劉備反而同意了。

這和諸葛亮對待東吳的政策有明顯的區別。

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麼有分歧而不為人所覺察呢?這就是一個新興集團處於上升階段正常有力量的表現。

任何一個團體內部不可能沒有矛盾,但內部的分歧和矛盾是不應該表露於外的,尤其是作為封建社會的臣下,更不能表現君臣之間的不一致。

諸葛亮是古代的優秀政治家,是封建社會臣子的典範,他非常懂得,自己既然不能阻止劉備東征,就只有全身心的支持。

因此,他對於由於法正不在而不能阻止劉備東征的感嘆,不會讓人感覺這是對劉備的指責,相反,他更像是對於自己不能像法正一樣勸諫的一種自責。

當然了,人們感覺不到劉備和諸葛亮的分歧,也與《三國志》等史家的曲意維護有很大的關係。

再來說說劉禪。

劉禪,生於公元207年,卒於公元271年。

17歲繼任父親劉備的蜀漢君主之位,成為蜀漢第二位君主,在位42年。

他是劉備在46歲時生下的長子,表字公嗣,小名阿斗。

幼年之時,多次遭遇不測,可以說是命運多舛。

他尚在襁褓之時,就經歷長阪坡之戰,他被劉備拋棄在亂軍之中。

又在三歲之時,險些被繼母孫尚香拐去東吳做質子。

還曾被劉備重重地摔在地上。

經歷了這麼多,還能成為一代君王,就是所謂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他在章武三年五月,登基為蜀漢國君。

當年他大赦天下,並改元建興。

他在繼位的初期,謹遵劉備遺詔,事無俱細均聽從於諸葛亮。

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他在蜀漢內發展農業生產,停止征戰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建立了一個比較安和的蜀漢政權。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渭濱。

他開始將權利慢慢地收回,廢除了丞相制,設立了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個職位,以互相制衡。

軍事和財務相互交叉,劉禪將擁有絕對權利的丞相直接踢出了朝堂,解決了自己手中無權的尷尬狀況,自己掌管蜀漢政權長達十九年。

並且提出休養生息的政策,不議北伐之事。

蜀漢後期,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黃皓,十分相信黃皓。

姜維上書請求劉禪調遣兵力準備抵禦魏國的進攻,但他不在意。

以致後來鄧艾兵臨城下,而他措手不及,最後投降魏國。

蜀漢滅亡後,三國鼎立的局勢就此坍塌。

世人都認為劉禪是個無能的人是個弱智,樂不思蜀是多麼的懦弱。

其實很多人認為劉禪非常聰明能幹的皇帝。

三國志中有寫到說,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把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訴劉備,劉備應該感到高興,並給予獎勵。

諸葛亮是何等驕傲的人,所以絕對不會阿諛奉承,由此可見劉禪絕對是一個聰明人。

在被成王敗寇的思想薰陶後,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活的轟轟烈烈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劉禪的不戰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讓劉禪是個反面人物。

打仗死的還是士兵,受到傷害的還是百姓。

如果抵抗太強的話,可能還會被屠城。

魏國不是沒有屠城的經驗,因為曹父的死,徐州被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為了保全子民,劉禪決定投降。

就因為這樣,劉禪有了賣國的罵名。

有人想說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劉禪為什麼不能被讚揚,難道這樣的他不是英雄麼?難道僅僅因為他是失敗者,所以就不配擁有榮譽?

劉禪之所以被大眾所熟知,完全是因為在蜀國被滅後,劉禪在司馬昭的宴會上所回答的那句樂不思蜀。

這也是劉禪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或許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

殊不知,如果劉禪當時不這麼說司馬昭會留他一命嗎?

司馬昭如果想殺劉禪,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作為階下囚的劉禪又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須讓司馬昭認為他是儒弱無能的,認為他已經放棄反抗的。

所以樂不思蜀的這個形象正是劉禪最好的偽裝,這樣的形象才會讓司馬昭放心,才能保證劉禪自己的性命。

這在當時身處絕境的劉禪最好的選擇,稱得上是上上之策。

這樣行事的劉禪難道稱不得是一個大智若愚的智者?

劉禪的「懦」體現在很多事情上,但是最主要的是在處理與諸葛亮的關係上。

劉備臨終前,特意囑咐劉禪要讓諸葛亮輔佐他,並且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

劉禪在繼位的最開始也聽從了劉備的話,讓諸葛亮來處理軍政大事。

隨著劉禪對軍政事務有所了解,對於諸葛亮北伐的事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可是基於父親劉備的統一大業的國策和諸葛亮的威望,劉禪並沒有阻止諸葛亮北伐,而是全力支持諸葛亮北伐的政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世人誤解千年之久的君王

《三國演義》將劉禪塑造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軟弱無能,而且貪圖逸樂。其實真實的後主劉禪並非如此,史書中的他不但聰明機智,而且善於韜晦,所謂的「樂不思蜀」只不過是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

劉備討伐孫權只是為了報仇嗎?

公元219年,蜀漢大將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此年10月孫權與曹操聯手一起合攻關羽。關羽在兩軍圍攻,以及上庸守將劉封不發兵救援情況下敗走麥城。關羽被吳將馬忠所擒,並被孫權所殺。次年一代英雄曹操病逝,其...

諸葛亮對伐吳的態度為何過於沉默?

夷陵之戰,爆發於公元222年。這是三國時期吳國和蜀國為了爭奪荊州所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或者蜀漢,改元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