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馬謖其人,街亭之失鍋在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要:馬謖是諸葛亮手下一位足智多謀的「參軍」,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時,諸葛亮沒有發揮他的長項,錯誤地派他去街亭以大將身份率兵征戰,故而失敗,被斬。

從而在諸葛亮和當時蜀臣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史書對此都有評論……

馬謖只活了39歲。

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卻對他「深加器重」。

他作為諸葛亮的「參軍」為其謀劃了許多良策,而在蜀漢第一次北伐中原時,卻因失守街亭而被斬首。

他死後,諸葛亮及一些蜀漢重臣都深深地為之惋惜。

史書對馬謖短短的一生究竟是如何具體評論的?

《三國演義》在大約9個回合中都提到了馬謖,主要是講他為諸葛亮的參軍,曾跟隨諸葛亮征伐孟獲、平定南方和北伐中原,多參與軍事謀劃;劉備臨終囑咐諸葛亮對馬謖不可大用,因其「言過其實」,以及諸葛亮北伐中原時,派他駐守街亭,致使街亭失守,被斬首示眾等等。

這些內容,除了有些文學的描寫虛構成份外,基本上都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只是在評價馬謖時,《三國演義》是完全給以了貶抑的。

在其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中用「後人有詩曰」對馬謖作出結論;詩曰「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

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這樣,馬謖便成為繼戰國時,致使趙國長平大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之後的又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

這與歷史上真實的馬謖是不相符合的。

《三國志》卷三十九有《馬謖傳》(與別人合傳),講他是襄陽宜城(今湖北襄樊市下轄縣級市)人,早年在鄉里亦有「才名」,後在荊州投靠劉備,並「隨先主(劉備)入蜀」,「才氣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可能是劉備認為諸葛亮對馬謖過於喜愛、器重,在其與東吳彝陵戰敗。

臨終前專與諸葛亮談了馬謖問題。

「先主臨薨(hōnɡ 死,天子死曰薨)謂(諸葛)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在這裡並沒有說馬謖不可以「用」,只是說不可以「大」用,原因是他「言」過其「實」。

這一點,從劉備在世時,也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劉備攻占益州及領益州牧以後,在漢中各路征戰中,所用的皆是關、張、趙、黃、馬等人,並都封為「將軍」,而獨不見重用馬謖。

馬謖在劉備時只做過「(縣)令」「(郡)太守」一類的官。

劉備死後,諸葛亮才「以馬謖為參軍」。

東漢末年時,在將軍府中置參軍,其職責為參謀軍事;西晉以後才成為常設官職,也稱作參謀軍事。

馬謖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在他做「參軍」後,為諸葛亮出了不少謀略,對其軍事行動的幫助極大。

「(亮)每引見(馬謖)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是很精通兵法謀略的,他曾「自比管仲、樂毅」,但卻對馬謖為他「參謀軍事」如此的重視、傾聽,這除了說明馬謖真有智謀,對諸葛亮真有幫助外,是不能再有別的解釋的。

《三國志•馬謖傳》在寫到諸葛亮征南中時引裴松之注,講到馬謖為其出謀劃策一段,即是精彩的例證,茲錄其文如下:

「(蜀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征南中,(馬)謖送之數十里。

(諸葛)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再賜好的計謀方法)。

』(馬)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

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

若殄(tiǎn,絕殺)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匆忙)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諸葛)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

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記載了(蜀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三年(公元225年)亮率眾南征」的事。

在南中,諸葛亮「所在戰捷」,對其首領孟獲「七縱七禽(擒),而亮猶遣(孟)獲,(孟)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

南中的平定,對蜀漢穩定和之後的專注北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平定南中帶有根本性的謀略卻是馬謖為諸葛亮所謀劃,而被諸葛亮完全採納的。

作為「參軍」謀士,馬謖是個十分稱職而難得的優秀人才。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便有了馬謖失守街亭、被斬的事。

史書對派遣馬謖去守街亭的記載與《三國演義》不同,不是馬謖狂妄自大,主動請戰,還立了軍令狀,而完全是諸葛亮主觀決定、派遣的。

《三國志•馬謖傳》說:「(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諸葛)亮違眾拔(馬)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諸葛)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馬謖也有錯誤。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在街亭與張郃戰時,「(馬)謖違(諸葛)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簡單說,即是在兩軍交戰時,戰法不當,故而大敗。

馬謖失守街亭,責任在誰呢?我們看一下諸葛亮在此仗敗後給後主劉禪的上疏中就清楚了。

在這份上疏中,諸葛亮並沒有推卸責任給馬謖,而是明確地承認「咎(jiù 過失、罪)皆(全)在臣授任無方,臣明(賢明、明察)不知人,恤(xù 思慮)事多闇(暗)」。

諸葛亮在這裡說的「授任無方」「明不知人」等,都是指的是自己用人不當的問題。

諸葛亮是誠實而勇於擔當的。

這和後主劉禪為了開脫諸葛亮的錯誤,在所下詔書中故意說的「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qiān 過錯、罪咎),深自貶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謀士與領兵打仗的將軍,在軍事上是各有所長,其所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

這一點,西漢的開國之君劉邦就很清楚。

他對能夠「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士張良,始終留在身邊,為其出謀劃策,沒有讓他帶兵打仗過,而對於能夠「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克」的大將韓信,則是一直給他以重兵,讓他去與項羽征戰。

劉邦認為張良、韓信都是漢初的「人傑」,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為自己「所用」,所以自己打敗了項羽。

馬謖是才華出眾的「參軍」謀士,而魏延則是劉備早已冊封的「鎮遠將軍」「鎮北將軍」「征西大將軍」,多次征戰漢中,「數有戰功」,很為劉備所器重(見《三國志•魏延傳》)。

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時,諸葛亮不聽眾人意見「違眾(人)拔(馬)謖」去守街亭,故而有失。

確如諸葛亮自己所說,責任不在馬謖,而全在他的用人錯誤上。

馬謖被斬後,諸葛亮痛哭不已;後來蔣琬從成都來到漢中,也責備諸葛亮說:「天下未定而戮(lù 殺)智計之士,豈不(可)惜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馬謖作為謀士(「智計之士」)在當時天下用人之際是很難得的,而因為錯用了他而斬之,對蜀漢講是十分讓人惋惜的一大損失。

《三國志•馬謖傳》裴松之注中在評論這件事時,即說,由於諸葛亮「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而「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感嘆諸葛亮從此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可與言智者」的蜀漢重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國志中有你不知道的真相

三國演義中,蜀漢後期,諸葛亮發動一場戰爭,北伐曹魏。並派出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馬謖出征前立下軍令狀,保街亭無憂。但是馬謖到了街亭,並沒有聽諸葛亮的囑託」靠山近水紮寨,反而跑到山頭安營」,並且不...

我相信諸葛亮不會揮淚斬馬謖。

歷史上三國時代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傳說已久,但最近《華聲在線》有作者「佚名」者揭秘:諸葛亮其實並未「揮淚斬馬謖」?文章考證介紹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

歷史上真實的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馬謖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馬...

歷史真相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揮淚斬馬謖」?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侍中馬良之弟。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取蜀入川,之後曾經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等職務。因為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