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惋惜的驚才絕艷之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岳王廟前至今還跪著秦檜等奸臣。

但是岳飛之死真的是秦檜造成的麼,其實不然。

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

由於岳飛的能征善戰,而且恩威並重於部下,可以說岳家軍已經逐漸成為「岳家軍隊」。

這對於一個剛剛被迫出逃的新皇帝來說,擁兵自重的統帥是對其皇權的威脅。

更何況經過靖康之恥的趙氏家族聲望已經達到了最低點,而岳飛的戰績以及主張是民心所向,這更加深了皇帝的猜忌。

帝王家是最自私的家族,在帝位面前更是毫無感情可言。

縱觀歷史也沒有幾位帝王可以容忍一個可能威脅皇權的臣子,更別說趙氏太宗一脈多是無能昏庸之輩。

1138年(紹興八年)十二月廿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1139年(紹興九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

岳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

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

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高宗特下「溫詔」,飛才不得已受之。

僅憑此一點岳飛的下場就已經註定。

1140年(紹興十年)五月,發動政變掌權的完顏兀朮廢除對宋和議,親統大軍南征。

岳飛隨即揮師北上,並在和完顏兀朮的對決中屢戰屢勝,眼看即將收復開封,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令班師回朝。

究其原因一是岳飛主張收復失地,迎回被俘的徽宗和欽宗二帝(應該是主要原因),且屢戰屢勝;二是經過一系列勝戰後,岳飛已經功高震主,民心所向;三是內部奸臣秦檜等人的唆使,外部金國求和意向。

班師回朝後的岳飛便被調離軍隊,隨後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賜死。

岳飛之死究其原因就是皇帝的昏聵無能,奸臣的爭權奪利,以及自己本身缺少政治智慧!

奈何如此驚才絕艷的千古人傑就這樣自縊在風波亭,真是可惜可嘆可悲啊!一首《滿江紅》,整一個悲痛了得!

狄青,北宋著名軍事將領,字漢臣,世代務農,後西夏叛宋,狄青應徵入伍,抵禦外寇。

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河套地區乃是中原的養馬場,軍事地位非常重要。

西夏反叛直接導致了,宋夏之間的戰爭。

當時宋軍在對西夏作戰中,屢戰屢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大敗更是損兵折將,就連一代名臣韓琦、范仲淹也束手無策,軍事上只能採取保守的防禦策略。

而狄青因能騎善射而被任命為前線中低級指揮官,狄青每戰必身先士卒,並且仿效北齊南陵王高長恭戴著銅面具,披頭散髮,手執利刃衝鋒陷陣,因面目猙獰,形象駭人,西夏兵目之為「天使」而魂飛魄散,宋軍士氣大振。

狄青在四年邊關戰爭中,經歷大小戰陣25次,身負8次傷痕。

在狄青的帶領下,宋軍收復了部分失地,宋夏議和後,狄青因戰功卓著而被皇帝仁宗所賞識。

皇祐年間,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入侵,連陷數州,並且圍困廣州兩月,宋軍前線部隊一觸即潰,朝野上下深為震驚,危難之時,狄青主動請纓要求平叛,宋仁宗用人不疑,任命狄青統一指揮廣南軍揮師進擊,這項任命打破了宋朝任命武將的規制,宋朝時領兵打仗的只能是文臣,而武將通常只能為副,好在狄青不負重望,整肅軍紀的同時,否決了僱傭越南軍的朝議,率領他從西北帶來的銳卒連戰皆捷,順利討平了儂智高反叛。

狄青征南凱旋後,知人善用的仁宗皇帝力排眾議,超規格提拔狄青為樞密正使,相當於今之國防部長,執掌大宋軍權。

北宋時候,武將升遷全憑戰功大小,狄青從一名小小的士兵累升至禁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可算是終宋一朝,絕無僅有的史上第一人。

狄青在邁上權力巔峰的同時,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悲劇。

幾乎就在狄青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的同時,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這其中不乏名臣巨卿,如曾經對他賞識有加的韓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歐陽修和文彥博等人,宰相龐籍就曾經拿祖宗舊例持反對意見,勸告仁宗,即使開國大將曹彬戰功卓著,也只是享用朝廷厚贈,而未獲得樞密使重位,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國家重器。

狄青出生寒微,因臉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

宋朝時臉上刺字一般只有士兵和罪犯,狄青代兄受過從軍後,臉上一直有字。

皇帝仁宗就曾勸他把臉上黥文去掉,哪有國家大臣帶著這種屈辱印記的?但狄青卻願留著這個印記,要讓士兵都能象自己一樣雖然出身微賤但能憑藉軍功,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但其他大臣卻歧視和鄙薄他。

宋朝重文輕武,武將的身份在文官集團中處弱勢地位,常常被人瞧不起。

宋朝做官講究出身,尤其講究進士及弟,而狄青只是在行伍之中,受范仲淹教誨,讀過一些書。

因為宋朝開國皇帝就是武人發動的「陳橋兵變」而奪得天下,所以武將是不能掌控著重要軍權的,這是宋朝建國以來的最低底線和基本國策。

而狄青一個純粹的武將卻官至樞密副使,掌大內禁軍,這被名卿貴勛們所猜忌。

比如歐陽修就屢次上書勸告皇帝拿下狄青,實在找不到狄青罪名了,便因緣際會的說當年洪澇災害就是針對狄青所任非職的徵兆。

而一代名臣文彥博則說狄青軍權在手,「朝廷疑耳」。

這是典型的「莫須有」罪名,仁宗辯解,狄青是忠臣。

而文彥博卻居心叵測的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這句話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仁宗百口莫辯,也註定了狄青的悲劇結局。

出身行伍的狄青,不擅於與文臣搞好關係,尤其是洞曉官場的潛規則,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時,也沒有選擇急流勇退和明哲保身。

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因一時疏忽,在家中祭祀先祖時焚燒紙錢,而火光沖天,驚擾了周圍民眾,被政敵們謠言惑眾,狄樞密使家中夜有怪光沖天,臣子圖謀不軌的表象為由貶官外放。

狄青在所謂名臣們的聯手打擊下,在牆倒眾人推中被罷去樞密使,到陳州基層任官,狄青自知此去兇險,曾經對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

」面對政治上的猜疑和不信任,以及社會輿論潛在的巨大壓力,和被動的因主流社會推向反面的驚懼,此後伴隨著這位智勇雙全,身經百戰的名將而時時不能安生,狄青在陳州僅一年多,就因得暴病而死。

這兩位都是精忠愛國之輩,如此驚才絕艷的兩位統帥沒有戰死沙場,沒有安享晚年,卻都死在了「莫須有」的罪名之下。

可見宋朝所謂的士大夫是多麼的虛偽、卑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