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豪門,五歲不會說話,卻被稱為明朝第一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的聖賢屈指可數。

「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今天的主人公是影響了中國儒學歷史上的第四位聖賢,他不僅能吟誦詩文還能平定叛亂,這個人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

明憲宗成化八年,即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的富貴人家。

父親是一名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五歲時還不講話,有一次他在自家門前玩耍,一個高僧看到後過去摸了摸他的頭說到「好個孩兒,可惜道破」這句話被旁邊雜貨店老闆聽到後告訴王守仁的祖父王倫,王倫聽到後根據「知及之,人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將給其改名為王守仁。

從那以後王守仁便開始講話了。


王守仁在十二歲的時候開始就讀私塾,可是每個私塾先生沒教多久便向其父辭退。

有一次,一個先生問到王守仁「你的夢想是不是也要像令父一樣考取狀元?」結果,王守仁說「科舉並非頭等要事,天下最要緊的是成為一個聖賢。

」這可把先生給嚇壞了,心想自孔子以來,稱得上是聖賢的人屈指可數,這小小的孩子竟有如此野心,便向王華告退。

在請了多個先生之後,王華決定自己親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見王陽明在年少時期遠大的志向就開始顯露了。


在王陽明十八歲的時候與其夫人諸氏回到了老家餘姚去拜訪著名的理學家婁諒,婁諒向他講授了「格物致知」

從那以後王陽明讀遍了宋朝朱熹的理學著作。

有一次,他下定決心要格盡竹之理,經過七天七夜的「格」竹之理並沒有「格」出來反而把自己給累倒了。

從此以後,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開始改造儒學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唯心世界觀。


1519王陽明47歲,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

這一舉動令朝中的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十分自信的說到「王伯安在江西,定能擒賊。

王陽明得知叛亂的消息後並沒有從正面與寧王交鋒而是首先襲擊寧王的老巢南昌,等寧王回來救南昌之時再與之正面交鋒,用35天便平定了叛亂。

由此可見,王陽明並不是一個只懂得讀書的封建士大夫,而是一個精通用兵之數的全能行家。


至1522年其父王華去世,才得以回家賦閒。

1524年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

1525年在紹興建立了陽明書院進行講學。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反對「格物致知」的認識論,提倡「心即是理」,其思想對儒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成為中國的第四大儒。

王陽明不僅在學問深邃,哲學思想上頗有建樹,同時人情練達、世事洞練,不愧為我國明朝第一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君心若有雜蕪生,何不讀讀王陽明

1926年,梁啓超向青年學生髮表演講時說:「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苦痛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那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知行合一四個字,可謂「心學奧義」。說起來容易,理解透徹並付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