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一名將違抗軍令喪失一地被斬首,今天看來事實另有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們大家喜歡看的小說。

作為一部優秀的歷史長篇小說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

裡面的人物和故事栩栩如生,大多數人物或故事成為我們娛樂桌上談論的對象。

今天,我們談一談三國時期著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事件。

小說《三國演義》中明確寫道,馬謖因丟失街亭而被問罪,後被斬首。

那麼歷史上馬謖是真的被問罪斬首了嗎?

先來回顧一下《三國演義》的情節:三國後期,馬謖奉諸葛亮之命前去街亭安營紮寨。

街亭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關口,諸葛亮在走之前再三囑咐,但是還是不放心,又特意安排了人手去協助。

然而這個馬謖自認足智多謀,自作主張違反了諸葛亮事先的安排。

本來應該在山底下安營紮寨,馬謖卻一意孤行在山上紮寨,結果可想而知,痛失街亭,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漢中的最好時機。

馬謖作為此次事件的核心人物,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葛亮雖然對他親如兒子,但是為整頓軍紀,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的事件,自三國以後,逐漸被改編成小說、戲曲、說書等藝術形式,直到今天,一提起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家喻戶曉大人小孩婦孺皆知。

但是,在歷史的事實中,馬謖確實是死了,但是並非被斬首,而是另有原因。

我們來看一下《馬謖傳》的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馬謖在監獄中死了,諸葛亮為之傷心流淚。

很顯然,這裡沒有提到馬謖是被斬首。

進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馬謖在當時是判了死刑,而後送進了監獄,結果馬謖「物故」。

「物故」是古人對死亡的委婉說法。

馬謖是怎麼死的沒有寫,但肯定不是斬首而死。

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在《襄陽記》中也有記載:「謖臨終與亮書曰」。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馬謖臨終時給諸葛亮寫了書信,既然寫了書信就沒有被斬首,更加確定了馬謖當時是在監獄。

另外,在馬謖同一時期有一個人物叫向朗,據說此人和馬謖關係很好。

我們來看看《向朗傳》的記載。

《向朗傳》說:"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

翻譯一下就是說,向朗平時和馬謖的關係很好,在失守街亭後,馬謖就逃跑了,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非常痛恨,就免去了他的官職,發配他到成都去了。

從《向朗傳》中的記載可以看出有點荒謬,馬謖不但沒有認罪,反而自己先跑了,儼然是一個逃兵。

至於馬謖為何被打進監獄,很有可能是被追回來認罪的。

這和我們看的《三國演義》中的馬謖"自縛跪於帳前"出入很大,這一切可能歸結於羅貫中。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是當然是參考了很多的歷史書籍和民間傳說,為了增加小說的故事情節和可讀性,就在事實上進行了藝術處理,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以至於現在我們經常說,《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是不無道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真的嗎?馬謖的三種結局

馬謖這個人,諸葛亮很看重,任命其為參軍,經常同馬謖一起談論軍國大事。史書上記載:「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但是劉備不看好馬謖,臨終前曾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看來,劉備的看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