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憑啥能「震住」小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從劉備死後,劉禪的心理磨難就開始了。
儘管接替老爸做了蜀國皇帝,但劉禪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倒不是說劉禪不願當皇帝,關鍵是這個皇帝不好當。
劉備臨終之際,選擇諸葛亮、李嚴等人為託孤大臣。
別人都還好對付,唯獨這個諸葛亮,與老爸一個戰壕滾打出來的老戰友,剛出道時的患難弟兄,平日裡連父皇都敬畏三分,更何況自己一個「小字輩」。
也不知道皇帝老爹是怎麼想的,為了套牢諸葛亮,竟然讓劉禪「拜以為父」,從此以「相父」相稱。
死了一個老爹,又來了一個新爹,這皇帝還怎麼當?所有這些,都讓劉禪隱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過的壓力。
劉禪心裡明白,儘管這個新老爸從來都不會「摔孩子」,但嚴厲起來卻要比親老爸可怕得多。
因此,劉禪只能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懈怠。
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諸葛亮自從白帝城領了「尚方寶劍」之後,也就把自己當成蜀國的「當家人」來對待了。
或許諸葛亮也知道,劉禪這孩子有些「缺心眼」,不能由著他的性子來,因此在事關軍國大事的問題上,從來都是一手遮天,不容置疑。
這讓劉禪很受傷,也很彷徨,到底誰聽誰的,誰是君,誰是臣?有了這些想法,劉禪就覺得憋屈,好長時間都不理睬諸葛亮。
諸葛亮一見就明白了,敢情這是不服氣啊!想當年你老爹對我都言聽計從,何況你一個小孩子。
你既然心裡沒數,那我就讓你知道我的厲害。
想來正是諸侯割據時期,一個國家哪能那麼平靜,諸葛亮當然不難找到機會。
果然不久,「曹丕五路下西川」。
面對五路大軍洶洶而來,劉禪頓時像火燒了屁股,趕緊請諸葛丞相前來商量,但左請不來,右請不到,搞得劉禪好不緊張。
最後沒辦法,只好親自前往丞相府討教,一見面劉禪就上前問安,並驚慌失措地訴說了魏國進犯的軍情,不料諸葛亮一聽,反而哈哈大笑,說什麼五路兵我已退去四路了。
皇帝嚇得要死,臣子卻在大笑。
只此一個舉動,劉禪頓時矮了半截。
而諸葛亮顯然也知道此舉太過火,為避免給人留下欺君的口實,接著冠冕堂皇地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成都百官各司乃職,皆不曉兵法之妙。
令鬼神不測,此為機也,安敢泄露與人?」此言一出,諸葛亮至少向劉禪和群臣傳遞了「三個信號」:一是國家大事除了我諸葛亮,別人辦不了;二是關鍵時刻你還得靠我,而非其他託孤之臣;三是我教訓你,實際是為了保密需要。
抬高了自己,貶低了別人,也讓皇帝不至於對自己產生誤解,聽命於自己。
就這一件事直接把劉禪搞懵了,也害怕了。
天下安危,繫於「相父」一人。
從此以後,但凡軍國大事是再也插不上手了。
劉禪想既然丞相一手遮天,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從此以後,劉禪再也不問政事,任由著諸葛亮自由「發揮」去了。
但諸葛亮再能,也難免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後來因為錯用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先是揮淚斬馬謖,接著上表自貶三級。
劉禪憨厚卻不傻,接到諸葛亮的奏章之後,先是堅決不允,見諸葛亮堅持,才勉強准奏。
但不久,劉禪就識趣地恢復了諸葛亮的丞相之職。
其實,劉禪何嘗不知道諸葛亮失職,問題是害怕這個相父發飆,因此只能配合著諸葛亮做做樣子。
當皇帝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儘管只是一個傀儡皇帝,但劉禪顯然知道其中的道理。
本想再行使一下自己的權力,以免落下昏庸無道的口實。
問題到了此時,所有軍國大事皆出自相父,手下大臣見自己不當家,更是見風使舵,甘為附庸,有事沒事都要先問丞相意見如何,自己反而成了無關疼癢的「光杆司令」。
這讓劉禪痛苦萬分,時間久了,心理上就發生了一些變化。
這些變化,讓劉禪養成了兩個不太陽光的習慣:一是寵宦官;二是愛美女。
因為無處傾訴,無所事事,劉禪越發鬱悶,為打發無聊時光,劉禪除了偶爾與宦官黃皓「呵呵」來上幾句,就是泡在美人堆里喝酒取樂。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倒還不太敢造次,怕諸葛亮以「老爹」的身份教訓自己。
但自從諸葛亮五丈原殞命之後,劉禪就再也不管不顧了。
區區一個姜維,還能把我怎麼著,你不是「繼承諸葛遺志」了嗎?那好,你干好你的工作,其他的事就不要多問了。
姜維當然不比諸葛亮,儘管受人尊敬,卻是威嚴不足。
這一來就壞事了,姜維一面在前方打仗,一面還要應付後方不時飛來的「冷箭」。
而此時,劉禪已經不能自拔,日漸頹廢,整日裡悶在後宮過著有一天算一天的安樂日子。
黃皓那是什麼人,既貪財又變態,為了讓劉禪高興,是變著法地向劉禪進獻美女。
如此一來,劉禪是日日笙歌,酒池肉林,極盡淫慾之能事。
最後,姜維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想到宮中斬了黃皓,不料劉禪一句「將軍何容不下一個宦官」就讓姜維舉手無措。
此語一出,姜維就明白了,自己比不上諸葛老師,在皇上心目中的位置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
經此一事,姜維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和危險,後來還是郤正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奏知天子,屯田避禍,姜維才逃過一劫。
倒是劉禪,因為自己的無頭無腦,反而保全了性命。
投降之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
試想,誰還會把一個行屍走肉一般的人當做真正的危險呢?
中華史上唯一亡國後善終的君主,劉禪到底傻不傻?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
深度解讀諸葛亮和魏延的真實關係:如何在主觀上人性化地處理客觀的政治需要
熟讀《三國演義的》的讀者都知道,魏延和諸葛亮的關係很不好。首先,劉備收留魏延時,諸葛亮一心要斬魏延,理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其次,一出祁山時,魏延提出子午谷偷襲方案,被諸葛亮否定,魏延大...
《出師表》緣何感動不了劉禪?
韓愈曾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轉眼千年,出師一表令多少仁人志士讀來涕泗橫流。然而,諸葛亮之鞠躬盡瘁卻感動不了劉禪,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耐人尋味的故事?
他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所作所為稱得上稱職嗎?
一提起諸葛亮的後繼之人,許多人都說是姜維。實際上,那有些胡扯,因為其實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姜維都不是很受重視,只不過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的,所以才對姜維這個魏國的降將顯得很親切,但實際上一直沒有給他...
淪為千古笑柄的「傻」皇帝,卻成就一代名相,讓百姓遠離生靈塗炭
劉禪是位「丑角」皇帝。「扶不起的阿斗」 、「樂不思蜀」這些成語出盡了他的洋相,讓他淪為千古笑柄。但是,這位後主是不是真如傳說中的那般昏庸可笑?翻開史書且經過閱讀思考之後,我們有了新的答案。千古君...
諸葛亮之敗:做的越多,反而加快了蜀漢的滅亡
在三國歷史中,魏蜀吳三家打了一輩子的仗,結果卻成全了司馬氏的晉朝。對於魏國、吳國、蜀國三個國家,最先滅亡的就是蜀漢。而蜀漢的滅亡雖然不是在諸葛亮生前,卻也和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存在一定的關係。當然,...
諸葛亮:羽扇下的驚天陰謀
首先,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請做好腦洞大開的準備,3-2-1.好,看來您準備好了,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首先說,你為什麼會覺得諸葛亮是個大忠臣,是因為出師表麼,詩人有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
對諸葛亮的崇拜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他的七大過失你不一定知道
歷史上的諸葛亮,勸客農桑,興修水利,這裡我們不說,歷朝歷代的名人對諸葛亮推崇備至,這些也不說;《三國演義》到底是幾分史實幾分虛構這也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本文僅以《三國演義》,講述對諸葛亮的崇拜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