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千古笑柄的「傻」皇帝,卻成就一代名相,讓百姓遠離生靈塗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禪是位「丑角」皇帝。

「扶不起的阿斗」 、「樂不思蜀」這些成語出盡了他的洋相,讓他淪為千古笑柄。

但是,這位後主是不是真如傳說中的那般昏庸可笑?翻開史書且經過閱讀思考之後,我們有了新的答案。

千古君臣最佳關係

諸葛亮之所以能成就個人英名,與成就他的劉家父子密不可分。

劉備對諸葛亮自不必說,「託孤」一事就足以見對其深信程度。

被託孤的小劉也遵照父名,「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聽諸葛亮叔叔的話,成為一個禮儀上的天子,把國政大權交由諸葛亮。

諸葛亮可以按照自己意願推行對外政策,比如北伐。

最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死後,劉禪「素服發哀三日」。

在面對李邈的讒言「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

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沒有搞任何對諸葛亮事後清算的事情,而是將讒言小人「下獄誅之」。

對於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劉禪視為子侄,還招了駙馬。

諸葛瞻才能中等,但34歲就提拔到了出將入相,執掌蜀漢大權的地位。

可見劉禪對諸葛亮的一片深情延及後人。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_圖

可以說這對君臣的情誼無論生前還是生後,都能夠自始自終,在封建社會並不多見。

一方面說明劉禪心地善良,重情重義;另一方面,說明其豁達從容,氣量如海。

諸葛亮的「相父」職位是很難做的。

因為與小主子的利益有衝突,權力鬥爭在所難免。

古來「相父」幾乎都沒有好的收場。

譬如,呂不韋一個「外國人」不遠千里跑到秦國,為秦國的事業經營了大半生,這種「純粹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最後還是被翅膀硬了的嬴政逼得飲鴆自盡。

再如,張居正活著時,萬曆皇帝對其又敬又畏。

可是張居正屍骨未寒,萬曆就對這位輔佐之臣進行了全面清算,並且逼死了張的子嗣。

三國版圖_圖

諸葛亮的結局和這二位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且劉禪還為諸葛亮在陝西勉縣修了紀念祠堂,這也是開了君為臣修祠堂的先河。

難怪後世有人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的確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所以劉禪和諸葛亮可以說是「君臣和諧」之典範。

而且劉禪對老爸的那兩個結拜兄弟也不錯,搞得一家親。

劉禪前後兩任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

劉禪的女婿不但有諸葛亮的兒子,還有關羽的孫子。

劉禪的「戲精」表演

劉禪最令後人詬病的是面對魏國的進攻,選擇了「自縛手」,不戰而降。

他沒有像明末崇禎帝那樣自掛歪脖樹,而是貪生怕死,像普通人一樣。

投降主義在大眾眼裡向來都是要遭強烈反對的,就連處於深宮中的花蕊夫人也寫詩諷刺:「四十萬人齊解甲,中無一人是男兒。

」所以劉禪被罵也是理所當然。

其實,蜀漢相爭不過是一場軍閥之間的混戰。

選擇投降對於老百姓來說,日子還是那個日子;但對於劉禪來說,他就不再是那個「皇帝」了。

選擇不戰,卻是能讓老百姓遠離生靈塗炭,保存社會生產力免遭破壞的一種方式。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_圖

投降這事真正受影響的還是劉禪本人。

當劉禪從一國之君淪為異國階下囚時,他迅速調整心態,沒有像南唐李後主那樣自怨自艾,寫「問君能有幾多愁」之類的斷魂詞,而是打開了「樂不思蜀」的人生新模式。

「樂不思蜀」的故事非常逗逼。

當時司馬昭請劉禪吃飯,宴席上特意安排蜀國歌舞節目。

周圍人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急」,為劉禪亡國而表示悲愴。

但是劉禪本人卻津津樂道地嗑著瓜子,欣賞歌舞。

司馬昭不禁感嘆:「丫沒心沒肺怎麼到了這種程度!」(「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又有一天,司馬昭故意問劉禪想念故國嗎?劉禪事先經人教導,如果遇到該問題就說「祖宗的墳都在故地,無時無刻不思念」,最好再流幾滴眼淚。

劉禪又當了回「戲精」,卻被司馬昭揭穿了。

漏了破綻後劉禪便欣然承認幕後導演正是那個誰誰誰。

從此司馬昭忙於干篡魏的「正事」,對這個樂不思蜀的傢伙也無心去毒害了。

劉禪僥倖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亡國之後還能善終的皇帝。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_圖

劉禪的這兩個段子讓時人笑噴了,後世人也跟著起鬨笑了一千多年。

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這話為什麼就不能用在劉禪身上呢?只有英雄如越王勾踐者,為吳王夫差嘗大便才能叫「隱忍」,叫「策略」。

我們頭腦里都被「英雄主義」思想滿滿占據。

越王勾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因為成功了,成為英雄了,所以之前在敵國所受的屈辱也一同成了被歌頌的內容。

然而劉禪到死也沒有復仇,而是在洛陽安度餘生,活了六十四歲。

他的「偷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狗熊,不可以被原諒,也就沒資格「此地樂,不思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劉禪的解讀不能寬容的原因。

可曾想過,劉禪在司馬昭面前的這些「弱智」表演,打消了司馬昭的疑心,從而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從蜀國帶來的五十多位臣子的身家性命。

魏滅蜀形勢_圖

《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出於故事情節的需要,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進行了加工,這讓劉禪變成了沒心沒肺、昏庸無能之君。

而且這個形象還深入人心,使其蒙受不白之冤。

真正的劉禪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的那樣:「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有賢相輔佐時,他就是「循理之君」;身邊圍繞著小人時,又成了「昏暗之後」。

說到底,他就是一介普通人,只是被命運放在了特殊位置上,因此他作為人的各項特質便被誇大。

《歷史堂》出品 文:劉櫻姝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禪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原因很簡單!

劉備的兒子,劉禪,是蜀國的第二代君王。有人說他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因為他在位期間,縱然手下有一大批能臣武將,但他依然沒能帶領蜀國一統漢室江山,反而在最後還被滅國退位。從這裡來說,劉禪真的是...

諸葛亮拿什麼恆久地感動著歷史?不服來辨

擅長寫作史詩的偉大詩人杜甫極贊諸葛亮,頌之為「萬古雲霄一羽毛」,華夏政史第一人。諸葛亮長眠陝西漢中,與武侯墓相輝映的武侯祠中那「天下第一流」的大匾,和杜甫的名句一起,傾訴著國人對這位古聖先賢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