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張飛 「張翼德」還是「張益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飛是《三國演義》中知名度極高的人物。

說到他的字,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字 翼德」。

其實,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習慣性錯誤,正確的說法是:「字益德」。

要辨明這個問題,最權威的依據自然是陳壽的史書《三國志》。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寫得明明白白:「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

」此外,《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法正傳》也稱張飛的字為「益德」,《楊戲傳》收錄的《季漢輔臣贊》中有一篇就題為《贊關雲長、張益德》;《三國志·魏書·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吳書·周瑜傳》注引《吳錄》也都稱張飛的字為「益德」。

這些材料互相印證,無可辯駁地說明,張飛的字就是「益德 」。

照理說,文學作品描寫象張飛這樣歷史上實有的人物時,其姓、名、字都應該根據史書直錄,不能任意改動。

這與為了組織情節、塑造人物所進行的藝術虛構完全是兩碼事。

《三國演義》為了塑造張飛的藝術形象,設計了許多精彩情節,其中「怒鞭督郵」、「虎牢關前戰呂布」、「夜戰馬超」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出於虛構,這在藝術上是允許的,而且往往是成功的。

而改動人物字號,對塑造形象並無任何幫助,只會造成不應有的錯誤。

然而,自宋元以來,一些人因為張飛名「飛」,便不顧史籍的明文記載,望文生義,擅自將「益德」改為「翼德」,純系徒滋紛擾。

幾年來,我曾一再談到這個問題,把它作為《三國演義》中的「技術性錯誤」的一個典型例子,予以校正。

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劇本創作階段,我也曾鄭重提出這個問題。

但有的同志卻堅持沿用「字翼德」的錯誤寫法,認為這是「忠實於原著」。

這種觀點,似是而非。

事實恰恰相反,說張飛「字翼德」並非羅貫中的本意,也並不「忠實於原著」。

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張飛「字翼德」;羅貫中摒棄了這個錯誤,現存的幾種早期《三國》版本,如嘉靖元年(1522)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萬曆十九年(1591)金陵周曰校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萬曆末年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等,張飛的字都已改正為「益德」。

到了清代初年,毛綸、毛宗崗父子評改《三國演義》,以《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為基礎,卻又擅自把張飛的字改為「翼德」。

由於毛本是三百多年來最流行的《三國》版本, 加之根據它改編的戲曲、曲藝的廣泛傳唱,於是以訛傳訛,乃至家喻戶曉。

今天如果仍然說張飛「字翼德」,只不過是在繼續重複毛氏父子的錯誤而已。

為了尊重歷史人物,並真正尊重羅貫中的本意,應當正確稱呼張飛的字:「益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著知識我知道(一)——《三國演義》

我們都知道,對於小學升學必備的語文知識點中,名著閱讀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從本周開始就由玥玥老師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鞏固名著知識吧!談及名著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我國的四大名著,那麼我們就從四大名著中的《...

為什麼說張飛才是三國演義中被黑得最慘的?

傳統戲曲當中,張飛是一張蝴蝶臉,很喜相,很可愛。他在許多戲裡都是喜劇角色,所以這一張臉譜很適合表現他的性格。但是,《兩將軍》寫的是張飛和馬超挑燈夜戰的故事,戲裡的張飛一點也不逗樂,只有威風和魯...

一件被誤傳了2000多年的事,張飛原來不叫張翼德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描寫歷史上三國時期的小說,全篇內容可以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還是尊重歷史的,至於那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則是由作者羅貫中虛構的。在這裡我們分析下張飛這個人物角色,在小說中與歷史...

原來我們錯了兩千年 張飛不是字翼德而是益德?

三國裡面的大將,說到脾氣暴躁,嗜酒如命,又有義氣,萬人敵的,大家都應該都會想到張飛。張飛是我一個很喜歡的名將。不但是因為他在史實記錄的那般勇猛無比,還有因為我們的名著《三國演義》的強大感染。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