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之戰,張遼為什麼能夠橫掃江東十幾位虎將?原因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逍遙津之戰,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

張遼能夠取得逍遙津之戰的偉大勝利,是著實不容易。

因為在當時,張遼能夠指揮的軍隊只有七千人,而吳軍卻足足有十萬,更重要的是,吳軍此次的統帥是吳國皇帝孫權,在加上吳國強大的將軍陣容,因此,可以說,逍遙津之戰,張遼所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大。

那麼,張遼到底是如何以七千勝十萬的呢?張遼當時所面對的吳國名將又有哪幾位呢?

逍遙津之戰是合肥之戰的最後階段,為了奪取合肥這塊江淮地區的戰略要地,孫權親自統帥十萬大軍發起了合肥之戰。

《方輿紀要》廬州府記載:府為淮右噤喉,江南唇齒。

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三國時,吳人嘗力爭之。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權對合肥是勢在必得。

也許正因為對合肥地區異常重視,因此,孫權不僅御駕親征,而且帶了很多位東吳大將。

根據相關歷史記載,此次孫權的將軍團成員有:甘寧、呂蒙、潘璋、宋謙、徐盛、陳武、凌統、蔣欽、賀齊。

這其中甘寧、潘璋、徐盛、陳武、凌統、蔣欽六人就位列江東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幾位大將也都是東吳帝國威名顯赫的虎將,當然還有很多不怎麼知名的大將也跟隨其中。

從這個將軍團就可以明確看到,張遼此次面臨的對手的確是非常之強大。

而看看魏國這邊,除了張遼是此次逍遙津之戰的主將之外,還有李典、樂進兩名副將,還有薛悌這個護軍。

可以說,從魏國和吳國的將軍團陣容相比,很顯然,魏國也是遠遠不如吳國的。

因此,對於逍遙津之戰,不要說普通士兵沒有信心,就是李典、樂進幾位將軍都沒有什麼取勝的決心。

但就算敵我相差如此懸殊,張遼也沒有喪失信心,作為曹軍一位智謀無雙的帥才,張遼相信,只要謀略得當,士兵勇敢,將軍敢於身先士卒,那麼以七千對十萬,勝利的機會還是有的。

那麼,張遼取勝的底氣到底在哪裡呢?小編分析,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1、張遼手下士兵雖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軍精銳,士兵個個忠誠度高,也悍不畏死,戰鬥力也強,這其中甚至有張遼當年跟隨呂布時的并州飛騎。

2、吳軍驕橫輕敵。

通過仔細觀察,再加上魏吳兵力相差懸殊,因此吳軍非常的驕橫,而張遼就準備利用吳軍的這一輕敵弱點進行攻擊。

3、魏軍是守城一方。

張遼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們不喪失鬥志,那麼最不擠也能支持到援軍的到來。

4、東吳軍隊雖然實行和曹魏一樣的世兵制,同時也實行獨具特色的世襲領兵制。

看似強大的東吳人馬,卻沒有一統的號令和指揮。

通過張遼自己仔細的觀察,以及魏軍偵察兵的反覆細緻的觀察,張遼知道,十萬吳軍自統帥孫權到底下的士兵都因為兵力太過懸殊,從而都產生了輕敵的情緒。

而張遼就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戰機。

因此,張遼果斷的組織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隊,就是在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隊的進攻下,剛剛到達還立足未穩的吳軍頓時大亂,張遼更是勇猛無比的在斬殺了兩名吳軍大將和幾十名吳軍士兵,就連孫權也被八百死士給逼得撤退到一個小山丘上。

《資治通鑑》記載:明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大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權大驚,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

遼急擊圍開,將麾下數十人得出。

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

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

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徹軍還。

但吳軍畢竟人數要比魏軍多的多,再加上吳軍猛將眾多,不久,孫權和眾位大將就穩住了局面,一會兒反而將八百死士和張遼包圍了起來。

但張遼卻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時刻,張遼不但帶著一部分士兵殺出了重圍,更讓人佩服的是,見還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圍,張遼居然又殺了回來。

這次戰鬥,讓吳軍徹底的震撼了。

此戰雖然戰果一般,但卻讓魏軍原本低迷的士氣徹底高昂了起來,相反吳軍的士氣卻徹底低落了下來。

不久,吳軍十萬大軍的主力已經全部到齊,在孫權親自指揮下,吳軍發動了對合肥城的猛烈進攻。

但因為合肥城在以前的楊州刺史劉馥的積極建設下,城牆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質也極為充足,最為關鍵的是,此時的魏軍士氣高昂,對於指揮官張遼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軍眾志成城的抵抗下,吳軍連續進攻了十幾天都還沒有攻下合肥城。

最可怕的是,由於軍中爆發了疾疫,吳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看到吳軍緩緩撤退,正當魏軍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張遼卻突然命令將士們追擊。

因為,通過觀察和分析,張遼覺得此時追擊也許會有大收穫。

因此,張遼觀察到,吳軍主力已經大部分過河,而孫權卻只帶著少量部隊殿後,最重要的是,孫權想不到自己敢於這個時候去追擊,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實力去追擊。

逍遙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孫權決定,大部隊撤退後,自己就從逍遙津口渡河南撤,此時北岸只剩孫權及呂蒙、凌統、蔣欽與車下虎士一千餘人。

因此,當張遼率軍進攻下,孫權頓時大驚失色,慌忙派人去調集主力部隊回援。

為了保護孫權,凌統率領三百親衛拚死死戰,最後三百親衛全部戰死。

而甘寧也拚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戰當中,東吳禁衛軍司令官陳武不幸戰死,宋謙、徐盛負傷後退,被打的士氣低落的吳軍甚至有不少士兵開始後退逃跑,此時,潘璋及時率領部隊趕到,並斬殺了後退士兵,這才穩住了局勢,讓士兵們重新開始死戰。

在士兵拚死保護下,孫權來到逍遙津渡口,但此時橋已被曹軍破壞,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有一丈多的地方沒有橋板可供依託。

孫權親近的官員谷利,要孫權持著馬鞍,然後讓馬後退,再飛縱向前,谷利在後面用鞭抽馬,以助馬勢。

孫權就這樣連人帶馬的飛到南岸。

很多三國迷說,要不是因為孫權的馬是一批好馬,那麼孫權也許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遙津之戰。

逍遙津之戰的偉大勝利讓曹操簡直是欣喜若狂,張遼也因此得到了「征東將軍」等諸多封賞,史稱「太祖大壯遼」。

「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里僅用了兩次,分別在《三國志·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

而李典和樂進等大將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賞。

逍遙津之戰是張遼人生當中的一次輝煌勝利,也是孫權人生當中一次不堪回首的敗績。

從此戰,我們也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一位冷靜、勇猛、睿智的指揮官的確是非常之重要,而任何時刻,不管占據多大的優勢,輕敵絕對是要不得的。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一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英勇驍戰、功勳卓著的江東十二虎

三國時孫吳方面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字承淵)。...

徐盛是否有資格並列十二虎?(三國風雲)

文/小關平有幸讀了羅肇前先生的《三國征戰史》,對其若干歷史疑點的分析深為敬服,但他也有許多觀點語出驚人,比如對董卓、麴義等人的軍事能力評價過高等等。本文暫不爭論那些問題,就談談其中一個觀點:「徐...

說三國:江東十二虎臣

蜀漢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八虎騎:曹仁、 曹洪 、 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而東吳除了四英傑,

震驚!一匹白馬竟拯救了一個東吳!

合肥城中,曹軍士氣大振,合肥城外,吳軍人人沮喪,張遼在城內按部就班布置守備,孫權耗在城外不敢攻城,一時曹軍有戰心,吳軍有歸意,勉強堅持了十多天,孫權終於決定撤圍回軍,既然勝無望,不如走了吧。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