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共學筆記#6】「睡眠訓練的迷思」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睡眠訓練專家」對嬰兒睡過夜的見解是:透過自我安撫,達成連結睡眠週期(connect sleep cycles)的能力,進而做到長時間連續睡眠。

他們也會說:「嬰兒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育兒共學筆記#6】「睡眠訓練的迷思」Credit:羊麻吉上一篇分享我自己有關嬰兒睡眠訓練的經歷與心路歷程。

這一篇希望能整理一下我這三年如強迫症般地收集有關嬰兒睡眠的資訊,解析為何嬰兒睡眠訓練是不必要的事情,以及為何睡眠訓練「專家」倡導的焦點其實站不住腳。

(這篇文章非常長,但希望你有耐心看完,因為要打擊不實言論需要的資訊量頗大。

)睡眠訓練迷思一:自行入睡、自我安撫,長睡眠有助嬰兒腦部發育。

「專家」說透過睡眠訓練的目的是「教導寶寶怎麼睡覺」(teachababyhowtosleep),教嬰兒「自行入睡」與「自我安撫」。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身為人類這種動物,怎麼可能不睡?所有的寶寶和大人都會睡覺(睡多睡少那是另一回事),這是不用教的本能。

但是身為大人,你自己睡著也需要滿足一定條件,例如:燈一定要全暗還是留一盞小燈,喜歡蓋厚被子還是薄被,室溫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身體累了但腦子還是轉個不停所以需要靜坐冥想放空喝杯熱牛奶等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在睡眠連結(sleepcrutch),但我們與嬰兒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有行為能力、以及足夠的腦容量去為我們自己達成這些條件。

我很喜歡SarahOckwell-Smith做的這張圖,說明嬰兒能做的事只有呼叫爸媽幫忙:Credit:@SarahOckwell-SmithWebsite至於教嬰兒「自我安撫」以至於能「自行入睡」,我之前有一篇文章詳細描述這個概念的問題,也解釋過為什麼期待寶寶能睡過夜不切實際,也會造成父母沒有必要的壓力。

睡過夜文章看這裡。

值得著墨的一點是嬰兒「需求」這一塊。

嬰兒的哭聲表達的是一種需求,無論這個需求是生理還是心理需求,它還是需求。

有人會說:「寶寶是在假哭,是在操控爸媽」,甚至有國外的育兒書上寫:「寶寶哭到吐是故意的,要引起照顧者的注意,此時父母絕不能心軟,應該儘速在不對到視線的狀態下,趕快清潔整理嬰兒床,再迅速離開房間,告訴寶寶該睡覺了。

」(作者是TizzyHall,大家有看到她的書就趕緊燒掉,在書店書架上就趕快把它藏起來吧!)這實在太高估嬰兒的智商與腦部發展了。

寶寶有不同哭聲是因為他在跟大人表達一件事,寶寶版的「換句話說」就是一種求救訊號,看照顧者到底對哪一種聲音會有所回應。

嬰兒放棄引起照顧者注意,並不代表他的需求不再存在或獲得解決。

各種「睡眠訓練專家」也喜歡用「小孩這樣會過度依賴爸媽」或「沒辦法學習獨立」來恐嚇父母。

他們會說,凡事依賴父母的小孩以後沒有辦法獨立自主;這對大一點的小孩而言,或許某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即便是大一點的孩子,獨立自主之前也是需要先依靠父母、有健全的安全堡壘,經過反覆練習與失敗,最後依照不同階段發展出來的行為能力做出能獨當一面的表現。

家裡有幼童的父母,可以參考哈佛醫學院部落格寫的這篇文章,讓孩子在安全環境練習,父母也能學習放手: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how-to-foster-independence-in-children-2019110518223但是請問一個出生時大腦不到成人的四分之一的嬰兒要獨立做什麼事?生理上的限制,意味著嬰兒必須依賴他的照顧者才得以生存。

發展出「獨立」之前,你首先要讓孩子覺得你值得「信賴」,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這個安全感可以用「依附關係理論」解釋,美國兒科醫生Dr.Sears在描述「親密式育兒」(AttachmentParenting,台灣譯成親密育兒,但我比較喜歡它另一種名字:GentleParenting或NaturalParenting)時說:「與父母有健全依附關係的孩子,信任父母能幫助他感到安全,因此他能有足夠安全感去探索周遭環境。

有許多研究顯示,幼兒與母親的依附關係越緊密,較易適應新的遊戲,與依附關係較不健全的幼兒相較,反而更能獨自玩耍。

」讓寶寶依賴你,並不是壞事,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長睡眠(consolidatedsleep)對於腦部發育有益這句話,應該要從認識人類正常睡眠型態來開始看。

「睡眠訓練專家」對嬰兒睡過夜的見解是:透過自我安撫,達成連結睡眠週期(connectsleepcycles)的能力,進而做到長時間連續睡眠。

他們也會說:「嬰兒健康的身心發展必須仰賴長睡眠的修復效果(restorativesleep)」,而且在「好的睡眠環境下」的睡眠才具有好的修復效果,對腦部發育最好。

我先解釋一下人類睡眠週期的基本概念。

直接引用馬偕醫院的衛教資訊:「睡眠,有著不同的週期現象,發生在夜間不同的時間。

其中,包含兩種主要型態的睡眠,即快速動眼期(rapideyemovement,REM)以及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eyemovement,NREM)睡眠,而非快速動眼期又分為三個時期(第四期已併入第三期合併稱作熟睡期)。

正常睡眠週期由非快速動眼期第一期循序進入第二期及第三期,睡眠由淺度睡眠進到深度睡眠,再從深度睡眠回到淺度睡眠,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此週而復始,約90至120分鐘循環一次。

」嬰兒的睡眠週期(深淺眠交替的一個循環)較成人短很多,大約是30至45分鐘。

睡眠週期會隨著年紀越來越長,這是腦部發展的歷程,不是照顧者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能改變的。

對於所謂「修復性睡眠」(restorativesleep),我查到的資訊是美國一個心理學相關網站PsychologyToday的文章:「睡覺時,大腦會經歷深淺眠交替,也就是不同的睡眠階段。

這些不同的睡眠階段能讓大腦進行自我修復。

」這篇文章解釋腦部受到創傷的病患會發現他們睡眠出現問題,因為他們受創的腦部在睡眠時,無法有效地歷經深淺眠的幾個階段。

正常的睡眠就具有修復腦部的效果,而嬰兒只是睡眠週期比成人的短(比較快醒來,也比較容易醒來),並不代表這樣的睡眠模式對大腦不好。

(但是如果不尊重寶寶正在睡覺,硬是吵他醒來,而不是寶寶自己睡醒,那還真的對寶寶不好。

)所以當「睡眠訓練」倡導者說,寶寶睡覺一定要在昏暗的房間、開著白噪音、自己睡在安全的嬰兒床裡,「才能有最好的修復效果」時,請跟著我再翻一個白眼,並告訴自己:睡覺就是睡覺,能睡著就好,不要去管那麼多。

在揹巾裡睡,抱著媽媽睡,在嬰兒車裡睡,只要是安全的睡眠,對寶寶就是好的睡眠!Sleepissleep.睡眠訓練迷思二:有溫和的睡眠訓練方法。

睡眠訓練,無論方式,本質是一樣的:照顧者在地上畫了一條線,告訴自己和寶寶,我只願意給你這樣的幫助,剩下只能靠你「自己解決」。

睡眠訓練倡導者會把這些訓練方法裹上一層糖衣,像是告訴父母,這麼做是必須的、這是為了寶寶和媽媽好。

但是這麼做是因為這切斷父母與寶寶溝通連結的過程,對照顧者和孩子都是令人心碎也很煎熬的。

他們利用的是父母睡眠不足、焦慮,與身為新手父母在育兒上沒有自信的狀態,告訴你把錯都推到寶寶身上就能解決問題。

寶寶沒辦法用我們的語言告訴你他需要什麼,我們只能盡力觀察、從他們的視角看待事情。

他們說不出話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溝通能力。

他們能夠感受到無助,不安與難過,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處在這個狀態。

所以不管父母的行動背後是不是為了他們好,重要的是嬰兒的感受。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說:「育兒(parenting)的定義就是提供兒童持續性的照顧與支持,使其得以生存並茁壯成長。

其中關愛與支持要素包括:兒童與重要、固定的人有靈敏的回應(responsive)且充滿關愛的互動;從身旁的環境和大人能夠得到一致的期望(consistentexpectationsfromhis/herimmediateenvironmentandfromadults)。

最後這句話比較抽象一點,但主要意思就是,孩子需要能夠預期父母給予一致的回應還有穩定的環境。

例如,孩子在害怕或需要幫助時,能夠期待父母回應他並且幫助他。

假如一個寶寶,在白天能從照顧者身上得到很多關愛與互動,他哭的時候父母都會回應他,但是一到了睡覺時間或是晚上,就再也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和幫助。

從嬰兒的角度來看,會是怎樣的感受呢?父母的關愛與回應,為什麼到了睡覺時間就沒了?睡眠訓練迷思三:奶睡是壞習慣,奶睡會導致蛀牙。

親餵奶睡完全不是壞習慣,反而是新手媽媽的終極武器。

親餵也不會造成蛀牙,但是瓶餵奶睡的蛀牙風險就會比較高。

親餵與瓶餵(無論是母奶或配方奶)最大的差異是瓶餵時奶水會比較容易停留在口腔與牙齒表面上,但親餵時寶寶含乳使得乳頭伸得比較裡面,所以奶水更接近喉嚨,反而不會停留在牙齒表面。

另外,造成蛀牙較大的因素是潔牙習慣;寶寶沒有牙齒之前就應該要用紗布巾或棉棒清潔牙齦與口腔,開始吃副食品以及長牙後,更要在飯後及睡前潔牙(用牙刷與牙線)、定期去塗氟或用含氟牙膏刷牙才能預防蛀牙。

為什麼說親餵母奶是媽媽的終極武器?因為這絕對能幫助寶寶入睡。

爸爸沒有,保母沒有,就只有媽媽有這個超能力。

晚上產的奶在成分上跟白天的也不同,裡面多了一些荷爾蒙以及褪黑激素,能幫助寶寶更快入睡。

同時,寶寶吸允的動作會讓媽媽釋放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能夠讓母嬰同時放鬆、想睡。

很多人會說這樣媽媽會很累,但其實這是大自然讓新手媽媽也能多睡一些的設計。

這邊順便說明一下,全親餵也能夠有穩定作息,不要被堅持要瓶餵「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才能有固定作息」的人影響。

奶不只是食物,它也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

之後寫母奶專題時會再說明。

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有好的工具就盡量使用!睡眠訓練迷思四:睡眠不足會導致產後憂鬱;夜醒太多,父母不可能撐住。

造成產後憂鬱的不只有睡眠不足這個因素。

新手媽媽產後的壓力多得不得了:要學習如何照顧一個新生命,學習滿足嬰兒的需求,同時也要想辦法讓自己的體力恢復,還要應付排山倒海來的育兒意見、家人質疑「寶寶這樣有沒有吃飽」(這句話可以列為前五大「千萬不要對哺乳媽媽說的話」之首),甚至家事得自己來,最後還有路人甲乙丙丁婆婆媽媽的關切:「寶寶睡過夜了沒?」當然會產後憂鬱啊!睡眠很重要沒錯,所以新手媽媽必須將自己的睡眠需求放在非常高的順位,並且注意自己的睡眠習慣,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寶寶奇特的睡眠模式。

完全沒有必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最完美,請放過自己並把期望放低,這個時期只是一個過程,寶寶會長大,媽媽也會成長。

睡眠訓練迷思的最後一句話「夜醒太多,父母不可能撐住」大概說對了一半(有沒有人注意到睡眠訓練理論者常常話都說對一半?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

我們都需要睡眠,父母也不會故意忽視孩子的需求,每個爸媽都是為孩子好。

但是養小孩真的很累!!可是我們要記得,養小孩本來就不是父母或媽媽自己一個人的事。

這是一個一開始成就感極低,挫折感極高的新全職工作。

本來就沒後援的人,或有後援但後援也搞不清楚狀況時,要新手父母開口尋求幫助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

但是睡眠訓練絕對不是,也不應該是唯一解!我們身為現代社會的新手父母,其實最欠缺的是一個充足的社會安全網,以及實際的育兒資訊,而不是一些理想的育兒假象。

我自己最惱火的一件事,除了睡眠訓練被視為如此正常、應該進行的事情以外,就是發覺新手父母並不會得到「安全與寶寶同床」的衛教資訊。

同床對我自己來說真的是讓育兒輕鬆很多(躺著也能餵奶育兒多好啊!)。

但我知道這並不適合每一個家庭。

我自己問過同樣是媽媽的兒科醫生及哺乳專家,為什麼寶寶手冊沒有教怎麼安全同床,只有解說寶寶獨睡嬰兒床的安全注意事項(然後就被睡眠訓練者斷章取義!)。

她解釋,因為政府沒有辦法確保每一個家庭都能做到這些注意事項(看看到現在還有人在讓寶寶趴睡,整個都要吐血了),所以只能提供最保守的建議。

好,但我要假定我的讀者都是腦子清楚且能對寶寶負責任的大人,所以關於與寶寶安全同床的條件,請看我另一篇的資訊。

Credit:羊麻吉友人說得太好:「社會上充斥太多似是而非的資訊,很少人有能力或有時間查證這些訊息是否有憑有據,所以才會這麼泛濫。

」我的育兒方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家庭,也不應該適合每一個家庭。

但我希望新手父母都能夠得到充足的資訊自行判斷適不適用在自己身上,理解嬰兒身心發展本來就跟成人不同,並用同理心去看待他們。

專注當下不要過度擔心未來,因為每個育兒階段會有不同的改變要去適應,只要在尊重寶寶、放過自己的狀態下,保持彈性並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家庭的育兒方式就好。

相信自己的直覺(theyarethereforareason!),也要相信寶寶。

Morefrom挨打媽媽日本打怪筆記Follow來自台灣的中英譯者,住在東京育有一兒Lovepodcastsoraudiobooks?Learnonthegowithournewapp.TryKnowable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挨打媽媽日本打怪筆記172Followers來自台灣的中英譯者,住在東京育有一兒FollowMorefromMediumminseok_kim1stdayasabeginnerJensHeinHowtoplanyourcareerinuncertaintimesTKWallaceGettingStartedMnsumanthRalphMemoir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