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三等、四等) - 考前命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六、何謂「多元智力」?請說明其立論理由與啟發。

答:.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加德 ... 考前命題 Home 「心理學(三等、四等)」   36-1「心理學(三等、四等)」【3126】  36-2「心理學(三等、四等)」【3126】  36-3「心理學(三等、四等)」【3126】 五、試比較「心理異常」與「心理健康」的意義與差異。

答:心理異常,是在大腦生理生化功能障礙和人與客觀現實關聯失調的基礎上產生對客觀現實的歪曲反映。

心理異常一詞是對許多不同種類的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統稱。

而目前所用心理疾病的診斷與分類為心理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IV修正版,是為DSM-IV-TR)。

其定義如下: (一)統計上的少數: 大於三個標準差,為異常者,即和大多數人不同者為異常,但異常和正常間是連續向度,非以一個數字,就能劃分正常與否。

(二)社會規範的違反: 每個社會都有合宜行為的標準,如果行為過度偏離這個標準,就被視為異常。

有些行為是所有社會都共同接受的,但有些行為被某個社會文化視為正常,另一個社會卻可能視之為異常。

異常的概念會隨時間的遞移而產生變化,例如心理學者現在不再認為同性戀是變態的行為。

(三)生活適應不良: 是否能有效調適生活的挫折。

(四)自覺: 個人因做出某種行為,而感受到不適當且嚴重的痛苦或困擾。

標準是以個人主觀的痛苦感受為依據。

(五)法律: 精神耗弱和精神異常的認定標準。

(六)功能失常。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義可說是不僅只沒有心理疾病或病態,進而指個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均能保持和諧狀況(吳武典,1996)。

因此,心理健康具有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意義(吳武典,1996;王以仁等,1997)。

柯永河(1980)提出「心理健康」者,具有很多的適應性習慣及少數不適應習慣。

所以,心理健康反應當事人對於現實社會能適應良好。

大體而言,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所列的條件: (一)情緒較穩定,無長期焦慮,少心理衝突。

(二)樂於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現出自己的能力。

(三)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而且樂於和他人交往。

(四)對自己有適當的了解,並且有自我悅納的態度。

(五)對生活的環境有適切的認識,能切實有效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逃避。

然近代心理健康觀點則採用Seligman提倡之正向心理學以及如何學習正向思考(positivethinking),讓自己擁有積極的力量以獲得真正的快樂。

六、何謂「多元智力」?請說明其立論理由與啟發。

答: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

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

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

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是一個量度他的解題能力(abilitytosolveproblems)的指標。

根據這個定義,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ofMind,Gardner,1983)這本書裡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範疇(後來增加至八個): (一)語文(Verbal/Linguistic)。

(二)邏輯(Logical/Mathematical)。

(三)空間(Visual/Spatial)。

(四)肢體運作(Bodily/Kinesthetic)。

(五)音樂(Musical/Rhythmic)。

(六)人際(Inter-personal/Social)。

(七)內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八)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36-2「心理學(三等、四等)」【312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