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撐過「喪到家」的低潮期? | u 值媒 - 聯合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以為還能一個人堅強,卻被診斷出得了卵巢癌,好像人生的低谷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 那麼當不可避免的喪來臨,我們該如何度過喪的衝擊,繼續前行?
如何撐過「喪到家」的低潮期?2019-10-2311:46 /高浩容這兩年,「喪」這個字好像已經從流行語的排行榜上落後,但年年都會出現一部特別喪的電影,提醒我們,人生確實有些時刻讓我們感覺灰暗,好像天都要塌了。
比如幾年前的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女主一子三十好幾,在只賣100日圓商品的便利店打工,人生沒有目標,每天得過且過、不修邊幅。
好不容易談了戀愛,對方卻出軌。
今年,姚晨主演的電視劇《送我上青雲》。
女主盛男外表光鮮,實際上感情不順,在家庭中又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本以為還能一個人堅強,卻被診斷出得了卵巢癌,好像人生的低谷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近期,台劇《俗女養成記》探討的年齡更廣,女主嘉玲奔四,身邊有一個不跟她結婚的男友,工作上還得幫老闆照顧小三。
親人以她始終未能成家為恥辱,從未真正尊重過她的個人意願。
談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好像近年爆火的喪劇多是以女性為主角,那男性到哪裡去了?難道只有女人活的喪,男人百「喪」不侵嗎?如果人生註定過得喪,我們該怎麼面對可能到來的喪?又該怎麼走出喪的陰影?
安藤櫻將為「百元之戀」來台宣傳。
圖/台北電影節提供分享facebook§喪=失去+因失去引發的悲傷如果我們要討論「喪」,我們得先說清它是什麼。
「喪」這個字怎麼來的呢?《說文解字》寫道:「喪,亾也。
從哭從亾。
」「亾」是「亡」的異體字,意思就是「失去」,所以我們說喪失,喪跟失是同個意思。
「失去」總是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給我們帶來各種痛苦。
生老病死,生使我們失去永恆的平靜;老意味著我們失去青春;病指的是我們失去健康;死亡可能是我們失去擁有的一切,或者我們的至親離我們而去。
喪是「哭」部,你不妨轉幾個角度看,是不是很像一張難過的表情呢?我們臉上的每個部分皺在一起,顯示我們連自己面部表情都控制不了。
當我們非常沮喪,非常傷心,我們失去的太多了,特別是失去對自己的控制。
換句話說,真正的喪不只是一種心情,也不只是我們失去了什麼。
而是兩者同時發生,我們因為失去而引發一種難過的心情。
比如對久病在床,選擇安樂死的病人,死亡是解脫,而不是一種失去。
他在心情上可能一點都不喪。
對於一個自怨自艾的人,也許在客觀環境中,他其實擁有很多,但他就是無法學會滿足,他就是經常讓自己陷在情緒裡。
其實只要他轉換一個心態,他會發現自己根本沒失去什麼。
不過,有個跟喪相關的概念要好好厘清一下,就是抑鬱症和抑鬱情緒。
抑鬱症有明確的衡鑒標準,以及治療方法。
抑鬱症不只是心理問題,還包括大腦化學物質分泌等生理問題的影響,需要就醫診治。
另一方面,一個人剛失戀,他做個抑鬱量表可能呈現重度情況,但實際上誰失戀的時候不會低潮呢?這時就說這個人有抑鬱症,顯然是不客觀的。
所以我們平常說的喪,更像是抑鬱情緒,來自外在事件,但不同於抑鬱症,來自不可抗的生理原因,需要就醫治療。
謝盈萱主演「俗女養成記」口碑獲好評。
圖/華視提供分享facebook§喪是常態,永遠不喪才是變態我們不可能不喪,除非我們一不會失去,二不會有悲傷的情緒。
但這兩者我們都做不到,就像「凡人皆焦慮」,只是有的人現在不焦慮。
存在心理治療宗師羅洛‧梅(RolloMay)在《焦慮的意義》中談到,所有的人,在你的天性中,你就是一個會焦慮的動物。
如果有一個人,他完全不焦慮,那他基本上可能就不是個人,可能是個機器人。
在這裡,羅洛‧梅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現在那麼多人花錢上課,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在於現代的心理學家不把焦慮、悲傷、煩惱、喪等負面心理作為一個壞的、應該被摒除的缺點,或者視為是一種病。
喪是人的本質之一,喪有時讓我們陷入一些困境,但這些困境來自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處境。
比如《送我上青雲》的女主,她叫盛男,這個名字來自父親的期望,希望她是個男孩,結果生出來是個女孩。
父親很失望,於是只好寄望這個女兒能「勝過男孩」。
盛男就在這種氛圍中成長,努力成為父親要她成為的人,一個能勝過其他人的菁英。
設想一下,如果你跟盛男一樣,有個事事要求你達成他要求的爸爸。
當妳讀書的時候,爸爸要求你十點以前回家,這是一種現實處境,你不願意就會不開心等負面心理,但這種不開心並沒有辦法避免。
就像我們不能避免因為沒按時交報告,可能被老師打低分的焦慮;因為偷懶,所以可能被長官指責的擔憂;因為自己的錯誤,導致很可能被眾人批評的愧疚。
我們活在一個群體的社會裡面,我們總是會遇到這些事情。
更何況我們生來就是一頭會焦慮的動物。
《俗女養成記》劇照。
圖/華視提供分享facebook§喪是常態的背後:我們是怎麼被一點一點養喪的?當我們意識到喪是失去與負面心理的總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失去和負面心理也是常態。
學會面對失去跟情緒管理,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從我們出生,我們經歷和父母的分離。
我們對自己認識越來越多,然後開始我們品嘗到自信,又在失敗中品嘗到自卑。
在嫉妒和與別人比較的心理,我們看見自己的自私和別人沒什麼分別。
當我們受到攻擊,我們會有仇恨,很多很多事情都在說明我們跟別人差不多,我們並不特別。
這就是所有喪的根源,我們發現自己不特別,就像從來沒有存在過。
這時我們有兩個選擇:「戰鬥」或「逃跑」。
但我們的社會往往相較於逃跑,更加不鼓勵戰鬥。
對父母要順從、對長輩要恭敬,即使在外頭被欺負了,有的大人卻要我們先檢討我們自己,而不是去責怪加害人。
漸漸地,有越來越多人在成長過程中跟《送我上青雲》和《俗女養成記》的女主一樣,她們畏懼衝突,因為在她們心中,「衝突是不好的,衝突的我就是個不好的人」。
既然衝突行不通,那選擇逃跑顯得順理成章。
記得有個議題一度上了微博熱搜,「如果別人跟你孩子要玩具,你孩子不給,你會怎麼做?」想想真是奇怪的一件事,孩子明明不想把玩具給別人玩,大人憑什麼要孩子表現出大人違背自己的意願,扮演大人想要的樣子呢?除了人生逃不了的倒楣事,讓我們喪。
其實從小到大,多少大人在把我們往喪的邊緣推過去。
盛男工作強勢,其實只是習慣扮演父親想要的優秀女兒。
在親密關係方面,她始終是卑微的,就像面對父親一樣。
即使最後她想突破自己,主動要和男人發生關係,對方卻選擇逃避,留下悵然的盛男。
然而,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卻不願意去挑戰自己。
對!我們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喪。
就像盛男和嘉玲,從小到大都順從你的父母,把自己掏空,和父母之間的衝突就不會存在,也不會因此而喪?但這樣的你算什麼?你生來就是別人的玩具嗎?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活出你自己,誰都能騎在你頭上。
奪走你的東西,讓你品嘗失去的痛苦,讓你皺起一張很喪的苦瓜臉。
所以如果我們要從喪之中走出來,我們一是要接受喪的常態,二是我們要懂得分辨那些把我們推向極喪深淵的人。
我們可以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做自己的路上摔跤,然後我們因此埋怨,這都好過我們放棄活出自己,讓別人把我們推向那些不屬於我們的喪。
你看那些表面一帆風順,一個挫折就倒地不起的人,往往他們過往的人生都架構在別人的認可上,少了別人的認可,他們就會一喪不起。
相反地,一個成熟的人,他也會有喪的時候,但他再喪也能收拾起自己的生活,因為那是他的生活。
今天他為自己喪,改天他就能從自己身上找到出路。
§喪是最好的老師前面我們厘清了喪的意涵,以及喪有內和外兩方面的成因。
那麼當不可避免的喪來臨,我們該如何度過喪的衝擊,繼續前行?底下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一點建議,希望幫你度過難關:一、搭建一個溫暖健康的人際環境美國哈佛大學旗下NGO組織做的一項「家庭晚餐計畫」(Thefamilydinnerproject)調查發現:一週五晚跟家人共同用餐的孩子,更不容易產生與喪相關的抑鬱情緒,自然也更加不會產生酗酒、暴飲暴食等為消除抑鬱引發的壞習慣。
喪的人,他們大多內心都很孤獨。
無論表面如何光鮮亮麗,平時看起來人緣多麼好,他們和這個世界涇渭分明,無法跟任何人建立起深層的關係。
這是因為深層的關係需要自我坦露,可是當我們自覺喪是不好的,我們便容易把喪的一面藏起來,以免造成別人的「麻煩」。
如果我們從小能在家庭中,建立起一個常保溫暖,如保溫箱一樣的家庭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我們經常能通過晚餐時間,大家不只是吃飯,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分享每天生活點滴,以及一些心事。
我們會更願意相信,喪不是世界末日,我們能夠得到支持。
與此同時,如果你發現自己家的餐桌氣氛很冰冷,天天一起吃飯讓你如坐針氈,我想這是個警醒,我們需要主動去探求讓我們安心的關係。
我們不能改變我們的父母,但我們可以為自己謀求生路,避免讓喪成為一種習慣。
二、學會辯證性的生活法國哲學教授柏尼菲(OscarBrenifier)曾經在一次國內的講座中,問現場跟父母一起來聽講的孩子:「你為什麼來這裡?」孩子大多回答:「爸爸(或媽媽)帶我來的。
」柏尼菲回答:「所以你自己不想來?如果你不想來,你為什麼要來?」柏尼菲對孩子的回答再三追問。
有的孩子啞口無言,有的孩子著急的哭了。
柏尼菲不是在攻擊這些孩子,但在這些孩子看來,他們受到攻擊。
對於這個情況,柏尼菲每每歎氣。
柏尼菲歎氣是因為,他看到有太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們習慣配合別人。
更糟糕的是,他們不習慣反思,不知道大人的提問不是命令,他們可以反問,也可以反駁。
但那些被大人管大的孩子,他們很害怕面對大人的問題,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和大人意見相左,得到的不是尊重與討論,而是斥責與命令。
當一個人無法辯證性的去看待自己,與他人進行辯證性的討論。
他的思考往往以服從的形式出發。
真實的想法和願望積在心中,讓人更容易陷入喪的狀態。
如前文所述,我們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把自己的生活交在別人手中,這種失去會讓我們不舒服,組成喪的感受。
走出喪,不是去攻擊別人,而是我們能夠據理力爭,為自己的生存空間爭一塊該有的領地。
我們去追問,我們去解答,我們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
當我們為自己努力,即使辛苦,我們反而能甘之如飴。
三、不求事事理解,學會接受你還記得上次分手嗎?分手的理由,理由本身可能就是一個搪塞的謊言,如果我們糾結於那個理由,其實並不會讓我們過得更好。
有時我們得接受,接受世上總有我們不明白的道理,有我們不明白的人。
有時我們糾結在理由中,我們就會開始喪,特別是我們對理由感到不滿意的時候。
這時,如果我們不去追問那些假想的理由,就像假想為什麼對方要跟我分手。
而是接受我們不懂這個人,接受他走了的事實,我們可以更多避免出於假想的自我攻擊。
我們可以把更多心力用在前進,而不是在失去中強求理解。
§結語:把喪當一回「事」我們會有喪的時候,但我們不等於喪本身。
就像我們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但不等於做錯事的我們就是個錯誤。
我們會喪,但我們也會走出喪。
如果我們想要順利的度過喪,我們要試著瞭解哪些人在推我們走向喪的深淵,我們要試著遠離他們,包括我們的親朋好友。
同時我們要儘早覺察真實的自己,為自己而活。
因為一個失去自己的人,他永遠不可能走出失去帶來的喪。
唯有我們活出自己,那麼我們就能化挫折為力量,因為我們能在短暫的喪中看見自己的成長。
我們沒有失去控制,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人性剖析孩子人生父母高浩容他坐在你面前,腦袋泡在水裡,眼皮眨得漫長如冬夜。
以哲學細胞和諮商經驗,苦熬多年只為識破人生道理。
但愛是什麼,他和你一樣在尋找。
現任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孤獨白》、《心靈馴獸師》等書。
最新文章最多瀏覽共發表 NaN 篇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延伸閱讀新北/三峽老街、清水祖師廟散策賞安溪翠堤燦開美人樹日劇《TOKYOMER:行動急診室》顛覆常識的超級救援。
食譜/夏日鮮奶油與奶油乳酪最佳保存方法!回應
延伸文章資訊
- 1建一份清單,幫自己渡過情緒低潮期 - 大人學
明明計畫了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書要讀,很多文章要寫,但一段美好人生就這樣莫名其掉地被我自己給混沒了,留下了一堆未完成的工作,更可恨的是,連該玩的都沒玩到!
- 2如何撐過「喪到家」的低潮期? | u 值媒 - 聯合報
本以為還能一個人堅強,卻被診斷出得了卵巢癌,好像人生的低谷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 那麼當不可避免的喪來臨,我們該如何度過喪的衝擊,繼續前行?
- 3如何度過人生中的低潮期? - 每日頭條
那些不如意的歲月,那些低潮期,不要懷疑自己,不要頹廢,好好鍛鍊,好好放鬆,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反省,好好充電,安靜地等待時機,重頭再來。
- 4低潮期怎麼辦? 8個方法幫助你度過人生低潮期
- 5當你陷入人生的低潮時,別忘了這十件事
即使遇到再大的事情,也不要停止生活的腳步!能夠幫助你度過低潮的最好方式就是讓自己忙碌,直到自己已經可以進入下一個更好的階段為止。但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