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組織結構與設計 - 風雲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組織內有關工作任務的正式安排;通常會以「組織圖」(Organizational Chart)的方式呈現。

當管理者在發展 ... 管理學》組織結構與設計 Details Category:管理學/管理概論 Published:11July2021 Hits:9166 管理學 「組織」(Organizing)為將工作做妥善與結構化的安排,以達成組織目標。

「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Structure)是組織內有關工作任務的正式安排;通常會以「組織圖」(OrganizationalChart)的方式呈現。

組織設計的關鍵因素當管理者在發展或改變組織結構時,便是在從事「組織設計」(OrganizationalDesign)的工作,涉及六個關鍵因素:「專業分工」、「部門劃分」、「指揮鏈」、「控制幅度」、「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以及「制式化」。

「專業分工」(WorkSpecialization)是將工作拆解成幾個步驟,由不同的人分段完成。

每位員工只需專精於生產活動中的某項工作,以增加產能;也稱做「勞動分工」(DivisionofLabor)。

專業分工可以提高員工的效率,但如果分工過細時,很可能產生如:乏味、疲憊、壓力、低品質、曠工率增加、績效降低及高流動率等問題,反而會降低工作的效率。

將分工後的工作再重新組合的動作即稱為「部門化」(Departmentalization)。

五種常見的部門劃分方式為:(一)功能別部門劃分(FunctionalDepartmentalization):按功能將工作歸類。

(二)地理區域別部門劃分(GeographicalDepartmentalization):按地理區域將工作歸類。

(三)產品別部門劃分(ProductDepartmentalization):按生產線來區別工作。

(四)程序別部門劃分(ProcessDepartmentalization):按產品或顧客的流向來劃分工作。

(五)客戶別部門劃分(CustomerDepartmentalization):以相同需求或問題的顧客群為基礎來區別工作。

在部門劃分方式上,有兩種新的發展趨勢。

第一,愈來愈多的企業採用客戶別來劃分部門,使公司更能瞭解顧客群,並對顧客需求做出較佳的回應。

第二,由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跨功能團隊」(Cross-FunctionalTeam)來處理很多日常的業務。

「指揮鏈」(ChainofCommand)代表從組織高層到基層的一條連續性的職權關係,它明確指出誰該向誰報告。

指揮鏈有三個重要的觀念:「權威」、「責任」與「指揮權統一」。

「權威」(Authority)代表一個職位所被賦予的權力,可用來指揮下屬做事,並要求下屬達成任務。

管理者在指揮鏈上被賦予協調及監督他人工作的權威。

當管理者在協調與整合員工工作時,員工有義務接受指派的工作,此種義務即為「責任」(Responsibility)。

「指揮權統一原則」(UnityofCommand)是費堯的十四項管理原則之一,指員工只應對一位管理者負責。

如果指揮權未能統一,則不同主管間相互衝突的命令,可能會讓員工無所適從。

「控制幅度」(SpanofControl)指管理者可以有效率與有效能地指揮的員工數量。

傳統的觀點認為管理者不應該(也沒有辦法)直接管理五、六個以上的部屬。

以現代觀點來看,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一位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員工數目,包括員工與管理者的技能以及工作的特性;因此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控制幅度。

較大控制幅度是管理者希望加快決策速度、提高彈性、更接近顧客、更多授權與降低成本。

而當管理者逐漸瞭解當員工對工作非常熟習,且暸解組織整體的流程時,即可負責較大的控制幅度。

「中央集權」(Centralization)是指組織的決策權集中於高階管理者;「地方分權」(Decentralization)則是基層管理者或員工可以表示意見或參與較多決策。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觀念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為了使組織更有彈性與更及時反應外界的變化,業界的趨勢主要朝向地方分權決策來發展。

這種作法稱為「員工授權」(EmployeeEmpowerment),也就是增加員工的決策權。

特別是在較大的公司,基層管理者最接近執行面,通常比高階管理者更瞭解問題的所在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制式化」(Formalization)是指工作標準化,和員工遵循公司規章與程序而行事的程度。

在高度制式化的組織裡,有詳細的工作說明書、明確的規範以及清楚的工作程序。

制式化程度較低的公司,工作任務較無結構,員工對該如何完成工作有較大的自由度。

為了維持一致性及達到控制的目的,某種程度的制度化是必要的。

但在很多情況下,規定往往太過僵化,應給予員工適當的空間,可以視情況作適當的判斷。

 控制幅度的對比 機械式和有機式組織「機械式組織」(MechanisticOrganization)是一種固定而嚴謹的結構;其特徵是高度的專業化、嚴格的部門劃分、較小的控制幅度、高度制式化、有限的資訊網路(主要是由上往下的溝通),以及基層員工很少參與決策。

機械式組織力求高效率,且非常依靠條文、規章、標準化作業與控制。

「有機式組織」(OrganicOrganization)具有高度的適應力與彈性。

有機式組織中也可能會有專業化工作,但這些工作沒有標準化的作業與規章而非常彈性,使員工能配合需求而快速變動。

有機式組織常以團隊的方式來工作,員工有高度的訓練,並被授權處理不同的工作與問題。

最佳的組織結構決定於四項「權變因素」(ContingencyFactors):「組織策略」、「規模大小」、「技術能力」與「環境的不確定性」。

研究顯示,組織結構對不同的「組織策略」會有不同的效果。

如:追求創新的公司需要有機式組織中的彈性與資訊的自由流通;追求低成本的公司需要的是機械式組織的高效率、穩定而嚴格控制。

「規模大小」也會影響組織結構。

通常,超過2,000名員工的大型組織比較機械化,亦即會比小型組織有更多的專業分工、部門劃分、中央集權、組織章程與規範。

組織也會依據其「技術能力」來改變其結構。

一般而言,技術的固定性越多,組織就越標準化與機械化;而當組織採用較多非例行性技術時,會比較偏向有機式組織。

在穩定而單純的環境中,機械式結構比較有效。

但在動態而複雜「環境的不確定性」下,許多管理者紛紛將其組織重整為精簡、快速而彈性,以因應產品推陳出新、顧客對高品質與快速配送等需求。

有機式組織將是組織設計的未來趨勢。

傳統的組織設計傳統的組織設計包括:「簡單結構」、「功能結構」與「事業部結構」三種,比較偏向機械式類型。

大部分組織在創業時,會採用只包含業主與員工的「簡單式結構」(SimpleStructure),有粗略的部門、較大的控制幅度、集權的指揮與不正式的組織設計。

簡單式結構優點為:迅速、彈性、維護成本低、責任歸屬明確。

缺點是:不適於組織成長期,完全依賴一個人會有風險。

隨著員工人數的增加,組織會跳脫簡單式結構而朝向專門化與制式化發展,走向官僚化。

此時,管理者也許會採取功能式結構或事業部結構的組織型態。

「功能式結構」(FunctionalStructure)是以功能的不同做為組織劃分部門的方式,將相似或相關工作專長的員工歸在一起。

功能式結構優點為:專業分工的成本節省優勢(規模經濟、人員與設備的最少重複);依工作的相似性,將員工分組。

缺點是:對功能別目標的追求,可能使管理者迷失了整體的目標;各功能部門的員工,可能會對其它部門的運作毫無知悉。

「事業部結構」(DivisionalStructure)是由不同的單元或事業部所組成的組織結構。

每個獨立單元或事業部都只有少量的自主權,而由整個事業部的主管擁有大部分的決策權與經營權,並負責整個事業部的績效。

母公司通常扮演外部監督者的角色,負責協調與控制各不同事業單位,並提供財務和法務等協助。

事業部結構優點為:注重結果,部門管理者對其產品與服務負責。

缺點是:行動與資源的重複,會增加成本並減低效率。

現代的組織設計與挑戰在日趨複雜的環境,為因應市場變化,組織需要更精簡、彈性及創新的設計,亦即更有機化的組織結構。

「團隊結構」(TeamStructure)指整個組織是由許多推動業務的工作群或團隊所組成。

沒有上下的階層式管理,充分授權團隊成員,採取自認為最適合的工作方式,並為其績效負全責。

在大型組織裡,團隊結構可以彌補功能或事業部結構的不足,讓組織可以兼具官僚體制的效率,與團隊結構的彈性。

「矩陣式結構」(MatrixStructure)是針對專案的需要,從不同功能部門中調集人手組成團隊,並指派一位專案經理領導。

矩陣式結構會造成「雙重指揮鏈」(DoubleChainofCommand),組織成員有兩個上司:功能部門的經理與產品或專案的經理。

專案經理對由功能部門借調來的專案成員有指揮權,但有關升遷、薪資調整與年度考核等,通常仍是由功能部門的主管負責。

為有效進行工作,專案與功能部門的經理必須定期溝通,以協調員工的工作需求,排解可能的衝突。

「專案式結構」(ProjectStructure)是一種員工在不同的專案間轉換的組織結構。

專案組織的員工並不歸屬於某一正式部門,他們憑藉專業技術、能力與經驗,於完成一個專案後再繼續其它的專案。

專案式結構中,管理者的角色是輔助者、顧問和教練,透過排除或減低組織的障礙,與確保團隊擁有必要的資源,來達成組織所賦予的任務。

奇異公司前總裁JackWelch提出「無疆界組織」(BorderlessOrganization),不受限於水平式、垂直式或公司內外界線等。

「疆界」可分為兩種:(1)「內部疆界」:指由專業分工與部門劃分所造成的水平疆界;以及將員工分為不同組織階級的垂直疆界;(2)「外部疆界」:分隔企業與其顧客、供應商和利害關係人。

為了消除這些疆界或將其障礙減到最低,管理者也許可以使用「虛擬」或「網路」的組織設計。

「虛擬組織」(VirtualOrganization)以少數的全職員工為核心,有工作要處理時,組織再由外部僱用短期的專業人員;其靈感來自電影業。

減低或消除組織疆界的另一個可行方法是採用「網路組織」(NetworkOrganization),由外部廠商提供所需的產品元件或組件,而後由企業的員工來完成組裝工作。

有些製造商稱這種組織型態為「模組化組織」(ModularOrganization),讓組織可以集中心力於自己所專精的整合部分,而將其它工作委由各自擅長的外部廠商處理。

現代組織設計的挑戰至少包括:維持員工的聯繫、建立學習型組織以及管理全球性組織的議題等。

在許多現代式的組織設計中,如「虛擬」或「網路」組織,需要設法讓分散而機動的員工維持與組織的聯繫。

「學習型組織」(LearningOrganization)能發展出不斷學習、適應與改變的能力。

不論是跨部門,甚至是跨階層的員工,會儘可能打造無疆界的環境,員工自由的一起工作,構思達成任務的最佳方法,並互相學習。

管理者扮演協助與支持者的角色,讓團隊擁有充分的授權,能自行解決問題或決定要做哪些事。

部分專家表示,組織能學習並能將學習成果運用於工作的能力,可能是企業維持長久優勢的唯一方法。

而當涉及全球性組織設計時,需要將文化元素特別納入考量。

※以上整理自:林孟彥、林均妍譯(2011),Management,10e/StephenP.Robbins,MaryCoulter.(2009),管理學,十版,臺北:華泰文化出版。

(學習筆記/葉瑞其2021.07.11) Prev Next RelatedArticles 2021-06-29- 組織管理》組織決策、衝突、權力與政治 2021-06-29- 組織管理》組織競爭力:資源基礎、競能基礎與動態能力觀點 2021-06-29- 組織管理》策略聯盟與社會網絡觀點 2021-06-28- 組織管理》資源依賴與交易成本理論 2021-06-28- 組織管理》組織生態理論與體制理論 2021-06-27- 組織管理》組織設計的權變管理 2021-06-26- 組織管理》組織的永續性:治理、倫理及社會責任 2021-06-26- 組織管理》組織文化的塑造與管理 2021-06-25- 組織管理》組織結構與設計 2021-06-25- 組織管理》認識組織:組織管理的三種觀點 Search 管理學》全球環境中的管理 管理學》激勵理論 管理學》組織文化與環境的限制 管理學》組織行為、人格特質與社會學習 管理學》工作團隊與群體績效管理 管理學》價值鏈與作業管理 管理學》組織變革與創新管理 管理學》策略管理與競爭優勢 管理學》人際溝通與組織溝通 管理學》管理者就是決策者 管理學》管理的演進──持續改進與突破創新的發展史 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 管理學》規劃的基礎──建立目標及發展計畫 管理學》管理者即領導者 管理學》管理與組織概論 管理學》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 管理學》控制的基礎──衡量、比較與行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