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扶不起來 那是因為諸葛亮太能幹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是誰寫的?有說是勝利者,有說是後人,但筆者認為,真正的歷史是歲月書寫,在漫長的時光中,任何人、任何事都會一覽無遺,顯露真相。

諸葛亮,亦是如此。

這位在國人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近乎完美如神者,主要得益於《三國演義》這部歷史題材小說。

「未出茅廬,三分天下」的政治遠見,「舌戰群儒,聯吳抗曹」的外交才華,「草船借劍,巧借東風」的神機妙算,出神入化,未卜先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軍事才能,以及忠君輔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然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三國演義》說:「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直接點出:小說「妖化了諸葛亮」。

在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不但不是完人,而且有著致命的缺點,可以說,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

理論脫離實際,獨斷專行,任人唯親

在用人上,諸葛亮是典型的口頭理論家,說得好,做得卻不佳。

他在用人的論述上,觀點獨到,精妙貼切。

《諸葛亮集》中,他在舉賢治國方面,提出「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

在選拔人才上,他提出「柱以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谷,直士出於眾下。

在對人才的認知上他提出:「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

但在實際中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當權,他用的人大都是「有背景」的人。

據統計,諸葛亮執政時期共計提拔不到70個高級領導人,其中28個是荊楚集團的,主要是:蔣琬、費禕、姜維,親如父子的馬謖,臨終付以後事的楊儀,以及《出師表》薦於後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寵等。

這些人中,除姜維是關西降將外,蔣琬零陵人,費禕江夏人,馬謖、楊儀、向寵襄陽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陽、南郡,在漢末同隸屬於荊州刺史部,全都是荊州人。

諸葛亮雖然是琅邪人,但他早年喪父,幼年時便隨叔父諸葛玄遷居襄陽,躬耕隴畝,並與荊襄名士龐統、司馬徽等交往甚密,因此他是荊楚派的領袖。

如此看來,諸葛亮任人唯親的特點一目了然。

也就是他在用人上的任人唯親,近親繁殖,不搞五湖四海,最終是「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人才匱乏,導致蜀國走向衰亡。

而劉備用人就比諸葛亮高出許多。

劉備的用人方法是「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有志之士,無不竟功」,用人不拘一格,博採眾長,不論出身。

他不但有以關、張、趙、馬、黃為代表的中原人才集團,還有以諸葛亮、龐統為代表的荊楚人才集團,以法正、李嚴為代表的西川人才集團,人才濟濟,才造就了蜀國。

大權獨攬,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三國志》、《資治通鑑》、《三國演義》中都有對諸葛亮的敬業精神的記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出自他的筆下,說明諸葛亮責任感很強,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辭辛苦,廢寢忘食。

但作為一名執政者,一個高級管理者,形成「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工作作風不是好事,而是壞事。

事必躬親,就是大權獨攬,什麼事情自己說了算,什麼事自己親自做,對誰都不放心,聽不得不同意見,很難和身邊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諸葛亮治蜀期間和他通力合作的人不多,李嚴和他同是託孤舊臣,也很有才能,因在出祁山北伐中原上與諸葛亮觀點不同,諸葛亮就以「運糧不繼」將其免職。

廖立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重臣,諸葛亮也曾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但廖立「心有怏怏,口出狂惑」,愛發牢騷,說怪話,提意見,諸葛亮不能容忍,找個理由「廢其為民」。

事必躬親,就會堵塞人才成長,無法給下級創造出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機會,讓下級覺得只有依賴感,而沒有信任感。

人才缺乏鍛鍊,自然沒法脫穎而出。

劉備活著的時候,蜀國人才輩出,名將名相薈萃。

但諸葛亮管轄多年後,缺兵少將,到姜維接班北伐中原時,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地步,何其悲哀!

諸葛亮什麼都幹了,什麼都管了,什麼都問了,直接導致皇帝劉禪養在深宮,無所事事,什麼也不懂,什麼也無須懂,如此,怎麼能當好一個皇帝?「扶不起來的阿斗」這頂帽子,其實是諸葛亮強加給劉禪的,他是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直接受害者。

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把握大方向,著眼大格局,體現大智慧,要善於識人用人培養人,不要怕下級超過自己,敢於將任務交給下級去實施,做到用人不疑,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作為一代名相,流芳千古,諸葛亮自有他的過人之處,但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沒有做到知行合一;而且他心裡包袱太重,始終以天下為己任,沒有很好地去團結和運用其他人,孤軍作戰,獨攬一切,造成蜀國軍事上的疲憊和人才上的匱乏,從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本意就是再好,努力的方向錯了,結果就會和本意背道而馳,相距也就越來越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諸葛時代——繼承者的面壁計劃

對中國歷史的敘述,不外乎以人物為主線的紀傳體和圍繞時間軸展開的編年體。然而這一篇文字若採用紀傳體,則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不得不重複敘述。若採用編年體,則無法講述人物的早期經歷。...

重讀三國︱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在很多《三國演義》讀者印象中,蜀漢名將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叛賊貳臣形象,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誤導:長沙之戰中,魏延救黃忠、殺舊主韓玄。諸葛亮認為此人忘恩負義,而且他還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相信...

諸葛亮的擇官標準

諸葛亮以其隆中對預見天下三分,顯示其大才;以其鞠躬盡瘁盡忠蜀漢,顯示其大德。其人如此,其擇官標準也已德才兼備為準則。諸葛亮在《十六策》中指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

第三百八十四章 蔣琬(第三更)

「哦?是誰?」劉馮饒有興趣的問道。「零陵人,蔣琬。」司馬徽舉拳說道。原來是他。劉馮聞言眼中閃過一分瞭然,一點也不意外,蔣琬這個人確實是值得司馬徽親自舉薦的。而這個人本身也是劉馮的目標之一,只是因...

別說蜀漢無人!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29年國運

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是姜維北伐時,當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去世,無人可用,只好讓原本在關公帳下做主簿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句話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