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擇官標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以其隆中對預見天下三分,顯示其大才;以其鞠躬盡瘁盡忠蜀漢,顯示其大德。

其人如此,其擇官標準也已德才兼備為準則。

諸葛亮在《十六策》中指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

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矣。

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

」《管子》曰:「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

此三本者,治亂之源也。

諸葛亮培養和提拔的後繼者蔣琬、費禕、董允和姜維都是德才兼備之士,為時人所推重。

當時蜀人把他們四人並列,稱為「四相」,贊為「四英」,除了姜維外,《三國演義》對蔣琬、費禕、董允僅簡略提及,《三國志·蜀書》有關他們的傳記則寫得較為詳盡。

蔣琬初隨劉備入蜀,被任命為廣都長,後因為不理政事激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蔣琬免於一死,後重新被啟用,諸葛亮將其悉心培養,並密表劉禪可以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

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並被受命開府,後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朝。

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採納。

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諡號恭。

費禕曾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論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至,始終不為所屈。

孫權甚異其才,自禮遇之,費禕也因常使吳。

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

當時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

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

性格謙素甚廉,家無餘財。

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

諸葛亮認為董允為人正直、是非分明,於是委任他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

由於侍中郭攸之性格溫順,不敢管事,只是擺設而已,因此宮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個人負責。

董允處理事務為防制為主,經常敢於匡正劉禪的不當行為。

劉禪經常想要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董允則勸劉禪不應立過多后妃,認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

"由於董允堅持不允許劉禪的做法,劉禪也無可奈何,此後變得更加畏懼他。

當時,諸葛亮北伐在外,蔣琬負責處理丞相府政務,而董允則負責在宮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漢後方穩定。

諸葛亮逝世後,蜀國軍國大政先後由蔣琬、費禕、姜維主管,時間長達29年,比之劉備、諸葛亮兩人治蜀的時間還多出了9年。

在蜀、魏對峙中,蜀弱魏強,對手又多是當時的傑出人才,客觀上不存在蜀勝的形勢。

諸葛亮曾竭盡全力,也勞而無功,單靠姜維等人的主觀努力是不可能扭轉這種不利局面的,而蔣琬、費禕、姜維等竟也能保蜀國達29年之久。

在中國古代的傑出政治家中,就選拔培養德才兼備的繼承人來說,諸葛亮所收到的實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他所首倡的「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這個古老的箴言,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失去它應有的寶貴內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諸葛時代——繼承者的面壁計劃

對中國歷史的敘述,不外乎以人物為主線的紀傳體和圍繞時間軸展開的編年體。然而這一篇文字若採用紀傳體,則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不得不重複敘述。若採用編年體,則無法講述人物的早期經歷。...

別說蜀漢無人!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29年國運

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是姜維北伐時,當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去世,無人可用,只好讓原本在關公帳下做主簿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句話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