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冠之齡成為亂世梟雄之一,孫策應該成為所有官宦子弟的楷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堅在世的時候,孫策的年齡還比較小,所以孫策並沒有跟隨在孫堅身邊,而是留在揚州。
但是,作為孫堅的長子,孫策從小就擔負起了家族的責任。
他雖然留在揚州,卻也在自己長輩和部屬的幫助下,在後方為孫堅開拓勢力。
根據《三國志·孫策傳》和《三國志·周瑜傳》的記載,孫策在17歲前就認識了周瑜,並且一直在揚州舒縣生活。
孫策為什麼能和周瑜成為好朋友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是標準的官宦子弟。
所以,他們的交往有著非常複雜的政治背景。
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和和堂叔周忠都曾官拜太尉,周瑜的父親作過洛陽縣令,周瑜的叔父周尚在孫策重返江東時是丹楊太守。
基於孫氏家族的利益,會想方設法地與當地豪門士族加強聯繫;基於當地豪門士族的利益,也希望與孫氏家族搭上關係。
在這種背景下,周瑜作為周氏家族的少主人,孫策作為孫氏家族的少主人,他們之間自然可以相對輕鬆地建立比較親密的關係。
這種關係為兩大家族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兩大家族後期繼續開拓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孫氏家族平定揚州時,主要的合作夥伴就是周氏家族;而周瑜在孫策和孫權時代,一直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周氏家族不但在亂世之中得以保存,而且變得更強大了。
對於官宦子弟,我們常常有一種誤解:他生來不愁吃不愁穿,而且有著胡折騰的資本,所以他們大多都是紈絝子弟。
這種看法比較偏頗。
事實上,官宦子弟的整體素質是遠高於普通人的。
他們可以接受第一流的教育,而且他們的父輩可以做出保證:只要你好好努力,我就不會讓你被埋沒。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既有積極努力的優良條件,也有積極努力的絕佳動力。
象孫策這樣的官宦子弟,一出生就擔負著家族和集團的責任。
他的父輩會時刻提醒他:你的成功失敗,並不只是你個人的成功失敗,而是事關我們整個家族和集團的興衰成敗。
在這種壓力下,孫策很早就變得成熟了。
他遇事更習慣於從大處著眼,這就是從小嚴格訓練出來的結果。
想起孫策和周瑜,有浪漫情懷的讀者往往會遙想當年:孫策和周瑜只有十幾歲,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他們剛滿20歲時,就開始領銜各自的家族縱橫江東;當他們20多歲時,就已成為了江東最顯赫的人物。
很多人對孫策和周瑜佩服不已,就是因為他們在弱冠之時能擁有如此成就,實在是天生奇才。
普通人在他們這個年齡,大多數都只能當個小吏混日子。
與孫策建立親密友誼的不止是周瑜,還有張紘。
孫策不管有事沒事都喜歡找張紘問策略;張紘母親去世,孫策親往弔唁;孫策去壽春見袁術的時候,把自己的家人託付給張紘……
張紘是以為才德兼備的大才,但能夠獲得孫策如此的重視和信任,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個人素質,而是張紘所代表的豪門士族。
張紘有多牛?大將軍何進、太尉朱俊和司空荀爽都希望張紘來給自己當助手,但張紘全部推辭。
套用今天的話來說:三個正國級高官都希望得到張紘的幫助,但張紘就是不理他們。
孫策重視和信任張紘,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結交周瑜和張紘,孫策出色的公關能力得到了體現。
孫策在正式出山前就取得了這種成績,也為他日後前往江東平叛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前面說到,孫策17歲以前一直都在揚州舒縣生活。
但在孫策17歲時,孫氏集團的天塌了,孫堅陣亡。
孫堅陣亡以後,孫堅集團就分裂了。
孫堅的侄子孫賁和孫堅的大舅哥吳景,變成了兩股半獨立的勢力。
孫堅死後,孫策將他歸葬曲阿。
然後渡過長江來到江都。
四處結交天下豪傑,立志為父親報仇。
江都在徐州境內,當時的徐州刺史還是陶謙。
陶謙見孫策跑到自己的地盤上四處結交豪傑,覺得孫策是個威脅,於是對孫策下了逐客令。
被驅逐的孫策投靠了袁術,希望袁術能幫他重掌孫堅舊部。
袁術並不願意幫這個忙,於是把孫策打發到了孫賁和吳景那裡。
孫賁和吳景不願意繼續奉孫策為主,於是陽奉陰違地應付他。
孫策待了一段時間,發現事不可為,於是又回到了袁術身邊。
關於孫策的這段經歷,史書寫得雲遮霧罩。
在我看來:孫堅已經陣亡,孫策又太年輕,沒有經歷什麼磨練,自然無法取得孫堅舊部的支持。
但此時的孫賁和吳景,應該是沒有生出太大野心的。
因為他們此時都還在袁術的管轄範圍,不敢越雷池一步。
孫策碰壁之後,又經歷了一番折騰,漸漸地讓袁術認可了他的能力。
袁術對此還發出過感嘆:「如果我有孫策這麼一個兒子,死也瞑目了。
」
袁術對孫策的這種稱讚,肯定是發自肺腑的。
孫堅死後,孫堅一系就發生了分裂。
17歲的孫策就東奔西走,逐漸獲得了豪門士族的認可,不到20歲就接管了父親留下的嫡系力量。
孫堅雖然出身不如袁術,但他的兒子的確比袁術的兒子強多了。
如果孫策也就像袁術的兒子那種水平,那麼孫堅在後世的形象,估計就是一個軍閥甲。
孫策不到20歲的時候,就接管了父親孫堅留下的嫡系力量。
但此時的孫策並沒有絕對的權威,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年齡和功績。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孫策部下有一個騎兵,在犯罪以後為逃避處罰,竟然逃到了袁術的軍營之中。
在他看來,孫策再牛也是袁術的部下,他是絕不敢在袁術的軍營里撒野的。
這恐怕不是某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面對此情此景,孫策該怎麼做呢?
如果孫策退讓了,那孫策就還是袁術眾多的部下之一,絕不可能再擁有像他父親孫堅那樣的地位。
於是孫策果斷地派人追捕,直衝袁術營中,將罪犯搜出以後就地正法。
孫策用這種方式向世人宣布:我們孫氏集團內部的事,誰也無權插手。
而孫策做完這件事以後,立刻前往袁術的營中請罪,這個面子必須要給袁術。
不能為了你孫氏集團的面子,就讓袁術沒面子。
但此時的袁術也不敢對孫策怎麼樣,因為袁術的部下也有很多類似孫氏集團這樣的加盟實力。
如果袁術殺了孫策,難免會讓其他部下兔死狐悲。
孫策這種如狼似虎的做派,袁術當然不高興。
但又不能真的處罰他,於是只能捏著鼻子說了一番大道理。
通過這件事,孫策不僅在孫氏集團內樹立了絕對權威,也在袁術集團內成就了不小的威名。
但孫策並不是一個只會立威的人,袁術交給過孫策不少任務,他都很好地完成了。
在這段時間裡,孫策為袁術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袁術並沒有因此大肆封賞孫策。
因為孫賁和吳景獨當一面,如果再把孫策抬起來,孫氏集團就太強大了。
於是袁術定下了南北策略:自己率軍往徐州和豫州發展;孫策與孫賁吳景匯合,前往江東平叛。
袁術為何會做出這樣的安排?具體的平叛事宜又將如何發展?我們明天再說。
三國時期東吳的基業到底是誰掙下的?
借用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句話開篇:「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江東基業三世而成,那麼誰才是東吳的奠基者呢?我們且從孫堅父子三人分析入手。 孫堅在《三國演義》中...
劉繇人生的感悟——人可以犯錯,但不能沒完沒了的犯錯!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揚州牧」劉繇文:小A史蒂芬小說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中,孫策以傳國玉璽為質,從袁術那裡借兵三千,兵發曲阿,與揚州刺史劉繇展開大戰。在我們的印象中,劉繇一直都只是在小...
孫策江東立基之戰四:進軍江東,孫策面臨的難題真不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此時孫策看準了袁術焦躁的心態,乘機向袁術要求,讓自己前往橫江地區助戰。孫策告訴袁術,自己的家族在江東一帶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希望能夠前往橫江協助自己的舅舅吳景作戰,一...
都是憑一紙任命狀?劉表將袁術趕出了荊州,在揚州劉繇能做到嗎?
讀《十八路諸侯》,看最真實三國歷史 劉繇被任命為揚州刺史之後,袁術並沒直接反對,而且容忍了劉繇在自己身邊的曲阿站穩腳跟。幫助劉繇的恰恰是袁術任命的吳景、孫賁。可以判斷袁術對朝廷任命的這個揚州刺史...
曹操整合北方,孫權統一內部,南北劍拔弩張預示大戰將至
從公元199年袁曹對峙,到公元207年袁尚被殺。這8年的時間裡,曹操一直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南方的劉表和孫權卻一直都沒有趁機北伐,這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曹操的後顧之憂。劉表和孫...
三國時期袁術有哪些勢力,以至於狂妄到膽敢稱帝!
在197年春袁術僣號時,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而袁紹、曹操則各自陷入困境。下圖就可以看出袁術是當時最強勢力,紫色粗線範圍內,為袁術僣號時的極盛勢力範圍。紅色字體為袁術任命的各郡太守,藍色字體的呂...
孫堅死後,孫策怎麼成了袁術部下?他們不共戴天呀
討伐董卓,是孫堅最輝煌的時期。他本是長沙太守,關東諸侯興義兵討董,孫堅亦舉兵前往。不過這一路太過生猛,部隊走到荊州,荊州刺史王睿招待不周,孫堅竟然把他殺了。又走到南陽,太守張咨態度有點高傲,孫堅...
劉表在活著的時候,孫家為何沒能把荊州打下來!
孫家在這段時間打不下劉表的原因其實就是實力不夠,但造成孫家實力不夠的原因是多重的,而孫策時期和孫權早期的原因分別總結如下:孫策時期(197年-200年):1,孫策在背叛袁術自立後,更像是孫氏一族...
虎父無犬子,智勇雙全的孫策也曾寄人籬下,委曲求全
孫堅年青的時候娶錢唐人吳氏為妻子,生下四個兒子,即孫策、孫權、孫翊、孫匡,此外還有一個女兒。孫堅在外征戰,把家眷留在壽春。孫策十來歲時,就開始結交當地知名之士。舒縣人周瑜與孫策同歲,也是英武豪...
孫策是如何平定江東的?(二)
孫策是如何平定江東的?(一)3 歸依舅氏,討要舊部。袁術這種人,吃了的東西怎麼會再吐出來,孫策就是哭瞎眼睛也沒有用,不過袁術也不好意思,便把孫策打發回他的舅舅吳景處,此時孫策的舅舅吳景為丹陽太守...
他武功了得,統兵作戰更是無敵,令曹操忌憚周瑜佩服!
孫策在《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年紀輕輕就武功了得。歷史上他統兵作戰很有謀略,橫掃吳君、會稽,稱霸江東。然而孫策繼承孫堅遺業的時候才十幾歲,父親的部曲都還投靠了他人。那麼年紀輕輕的孫策是如何開創...
三國說之風華絕代八年霸主之路-孫策!
孫策(175-200),字伯符。孫堅長子,公元2世紀最猛的70後,東吳帝國奠基人。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江東小霸王,或許霸王對自己的武藝過於自信了點可嘆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