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的基業到底是誰掙下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借用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句話開篇:「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江東基業三世而成,那麼誰才是東吳的奠基者呢?我們且從孫堅父子三人分析入手。
孫堅在《三國演義》中第一次出場,是在第二回,屬於出場比較早的人物之一,從這點看也是有很大的分量的。
書中說,孫堅是春秋孫武子的後代,世居江東,吳郡富春人。
這個地點非常重要,正因為根基在此,此後孫策、孫權及其後諸王在建立勢力範圍時首選便是江東。
這和劉備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此時的孫堅是個什麼社會地位呢?縣丞,也就是縣裡的二把手,主管文書以及倉庫之事。
這個地位在當時可不低,正因為有這個社會地位,《三國演義》此回中他才有有實力組織淮泗精兵一千五百餘人參與朱儁(jun四聲)主導的宛城圍攻戰,此戰過後孫堅地位再次獲得提升,成為郡司馬,也就是一個郡的軍事參謀長。
之後,長沙賊區星作亂,十常侍「假帝詔以孫堅為長沙太守,討區星,不五十日,報捷,江夏平,詔封堅為烏程侯。
」自此之後,孫堅便正式躋身諸侯之列,為東漢亂世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孫堅下一次在書中出場,是《三國演義》中第五回,曹操矯詔召天下諸侯共伐董卓,孫堅位列第十六鎮諸侯。
他在伐董卓的戰役中也有精彩表現,孫堅在此戰之前是自請為先鋒,領兵攻打汜水關,前期戰事本來相當順利,但袁術聽謀士之言不撥糧草給孫堅,致使孫堅戰敗。
此後伐董大戰中孫堅就基本沒有直接參與戰鬥。
到書中第六回,孫堅迎來自己生命的轉折點。
董卓挾持天子西逃後,命士卒放火燒毀宮室,孫堅率領部隊趕到時,洛陽已經是一片火海。
此夜,孫堅意外的在古井之中發現了傳國玉璽。
程普勸說孫堅說討伐董卓已經無望,還不如返回江東,說不定可成帝業。
但此事卻被袁紹所知,袁紹要求孫堅交出玉璽,孫堅堅辭不肯,二人因此不和,袁紹暗中下書給荊州劉表,讓他截殺孫堅。
之後孫堅與劉表兩次交手,第一次孫堅損兵大半才得以回到江東,第二次則因為輕敵,誤中蒯良之計,果然應了之前自己的誓言:「吾若有此物(傳國玉璽),死於刀劍之下」。
孫堅死時,年僅三十七歲。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孫堅的政治遺產。
其一,孫堅去世時的官位是烏程侯長沙太守,其在長沙經營多年,在此地還是留下一定的根基的,包括一層比較完整的關係網。
比如說周瑜,就是孫堅在討黃巾戰役中,孫策機緣巧合下認識的,再比如說其姐夫丹陽太守吳景;其二,孫堅多年征戰,建立了一支以孫氏為中心的孫家軍,雖然在與劉表的戰鬥中被消耗了不少,但其骨幹猶存,文如朱治、呂范,以及自家兄弟孫靜;其三,便是傳國玉璽。
之所以將玉璽單獨列為一項,一是因為傳國玉璽本身象徵意義就很大,二是孫堅因其而死,加重其政治意義,三是傳國玉璽在以後孫氏創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在下文中我們會詳細說明。
孫氏創業的第一代突然離世,給第二代創業者,也就是孫策帶來很大的麻煩。
孫堅死時,孫策才十七歲,並沒有機會去繼承其父的社會地位,也就是說,他的父親雖然是烏程侯兼長沙太守,但到了孫策這,他只是一個白身,也就是說是一個普通百姓。
孫策用黃祖換出父親屍首,安葬之後,他做了一個安排,將父母家小送到了娘舅吳景所在的丹陽,自己駐軍江都。
之後因為吳景與陶謙不和,吳景與陶謙實力相差太大,孫策又將其家小移到曲阿。
自己更是率領家將,投奔了袁術。
這多少有些政治避難的味道。
此時的袁術正值稱帝的前夕,割據兩淮,其政治中心在壽春。
孫策跟隨袁術多久我們從書中無從得知,但書中強調了一件事,袁術十分欣賞孫策「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孫策在袁術手下打了兩仗,一場是攻打涇縣大帥祖郎,另一場是征伐廬江太守陸康,兩場征戰皆大勝而還。
孫策凱旋歸來時,袁術正在壽春大宴將士,袁術讓孫策入席,但態度卻十分倨傲,這成為孫策想要脫離袁術最直接的起因。
俗語說:「將門無犬子」,孫策退席後想到自己的父親如此英雄,自己卻寄人籬下
,受人欺凌,不覺放聲大哭,這時候出現了兩個人,直接催動了孫策脫離袁術的進程。
這二人一個是朱治,另一個是呂范,都是孫堅的舊部,孫堅的政治遺產在此便開始發揮作用。
現在,想法有了,部將也有了,但手中沒有兵馬,想要做一番大事便始終只是空談。
但是袁術也不會無緣無故借出兵馬,孫策低頭一想:「我有亡父留下傳國玉璽,以為質當。
」這是孫策短暫的一生做出的最準確、最明智的決定。
縱觀《三國演義》里對孫策的描述,我們可以很清晰的樹立他的形象:孫策絕對不是一個政治家,但他無疑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
他看待問題,有一種軍人的簡潔和高效。
比如這一次以傳國玉璽質當,向袁術借兵馬。
他不會不知道傳國玉璽所具有的巨大的象徵意義,也不會不知道他父親孫堅為了這方傳國玉璽甚至斷送了性命,但他考慮的是:這玉璽現在對我沒有用處,但我卻可以用它從袁術那裡借得兵馬,這是這方玉璽此刻最大的用處。
再說以後如果有實力,玉璽是可以再拿回來的。
所以當朱呂二位提出袁術不會借兵是,孫策幾乎沒有太多的猶豫,直接提出以傳國玉璽換取兵馬。
次日,孫策便面見袁術,他先是自述苦情,說自己的家人在曲阿受到揚州太守劉繇的迫害,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必須去解救他們,但是我自己勢單力薄,所以想向您借一些兵馬。
如果您不放心,我可以將亡父留下的傳國玉璽作為信物放在您這裡,您看怎麼樣?袁術在這亂世之中也是有很大的野心的,他看到孫策的傳國玉璽,幾乎是眼前一亮,立刻就答應了孫策的借兵要求,借給孫策兵三千,馬五百匹。
另外,袁術還給孫策一個社會身份:「你職位卑微,難掌大權,我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孫策之前的身份是懷義校尉,現在是折衝校尉,按典籍載,折衝校尉是東漢時期的六品五官,夏侯惇也曾做過折衝校尉。
而殄寇將軍雖然是一個雜號將軍,品級也不高,但可執掌軍隊征伐或鎮守,這個稱號是告訴別人,我有掌管軍隊和征伐的權力,此時擁有軍隊從法律上來說就是合法的。
孫策也不猶豫,反手將玉璽交給袁術後,次日便點齊軍馬,帶領孫堅的一些舊部,浩浩蕩蕩直奔曲阿而來。
路上他碰巧遇到一個人,此人在孫策之後力保江東,在赤壁大敗曹操百萬大軍,他便是周瑜。
孫策與周瑜是在孫堅討伐黃巾軍時認識的,二人關係很好。
周瑜在得知孫策的打算之後,立馬決定協助孫策,共平江東,同時,他還向孫策推薦了兩個人才,一個是彭城的張昭,另一個是廣陵的張紘。
這二人都是但是江東之地的名士,政才斐然,張紘大家估計不熟悉,但張昭在孫吳政權中可是一直占據著文官第一的地位。
孫策在遺言中告訴孫權:「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在之後諸葛亮一葉扁舟遊說東吳,舌戰群儒之時,張昭也是首先向諸葛亮發難的,這也可以看出他在東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從此時起,孫策開始擴展自己的人才庫,或者說,自己的統治基礎。
之前,包括傳國玉璽,以及一班家將,都是孫堅留給孫策的政治遺產,他的最大作用就是幫助孫策重新走向獨立。
而接下來的一切,對孫策來說,才是一個新的開始。
孫策與劉繇的第一戰,是在牛渚,此戰意義重大,不僅大敗劉繇大將張英,還得到蔣欽、周泰兩員大將(蔣欽、周泰此時是水匪,之前聞得孫策之名,因而來投靠),更重要的是,此戰後「收得牛渚邸閣糧食、軍器,並降卒四千餘人」。
孫策原有人馬不過三千人,此戰之後,實力翻倍,糧食、兵器上也有了初步的保障。
初戰告捷,孫策不失時機,迅速推進到神亭嶺,劉繇親自領兵迎敵,結果被孫策用劫營戰法打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牛渚之戰中,孫策親自出戰,挾死於糜,喝死樊能,自此人稱孫策為「小霸王」。
之後秣陵之戰徹底打敗劉繇,涇縣之戰生擒太史慈;吳郡之戰大敗嚴白虎,會稽之戰擊潰王朗,這幾戰之後,孫策掌握吳郡、會稽郡以及丹陽郡大部,根基已備。
建安四年,孫策在軍事上有兩次大的行動,一是出兵攻打廬江,將廬江郡併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二是讓虞翻傳送檄文給豫章太守華歆,讓其歸順自己,華歆畏懼孫策的實力,納表稱臣。
到此,依據文中所載,孫策的勢力範圍已經覆蓋吳郡、丹陽郡、會稽郡、廬江郡以及九江郡五郡之地,縱觀這一時期,只有河北的袁紹以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有此強盛之勢,其餘劉表等輩,皆是守門之犬,彼時不可一世的袁術,更早已身死國滅。
孫策能走到這一步,除卻諸賢輔佐之功,孫策本身的軍事才能,在此期間發揮的淋漓盡致。
公元200年,孫策為許貢門客毒箭所傷,之後怒殺于吉,舊傷復發,不幸逝世,孫策死時年僅26歲。
孫策立後也很有意思,他自己是有子嗣的,他病重之時他的兒子還小,名叫孫紹。
如果依照中國古代的慣例,應該是子承父業,但孫策又打破規矩,他讓孫權繼承了他的位子。
江東的基業是孫策打下來的,如果他將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任何人都不會多說一句,江東的謀士以及將領們大多是孫策一手提拔起來的,孫策要託孤,這些一起走過來的老臣們也是可信的,如果真這樣,後面估計也就沒孫權什麼事了。
但依照孫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如果傳位給兒子,孫紹目前年歲尚小,才能未知,能否守得住這份基業也是未知的,但孫權此時正當壯年,才能出眾,再加上諸公輔佐,守住江東是有很大的可能的。
孫策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必定不是為自己的子嗣保住尊位,而是保全他這幾年辛辛苦苦創下來的基業,這是他選擇孫權最大的原因。
之前我們說過,孫策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家或者軍人的形象,做事情追求簡單高效,他對取捨看的十分透徹,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可以選放棄另一些他認為小的利益。
要說孫策立後時沒有考慮到立自己兒子可能有被篡權,這肯定不可能,但以孫策的做事方法來看,這一點他考慮的很少。
公元200年,江東孫氏政權平穩過渡到第三代領導者孫權手中。
孫策對孫權和自己是如何評價的呢?「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是守成之君。
其實孫吳的創業歷史,在孫策後期就已經基本結束了。
公元211年,交州刺史士燮舉州來降,此時距離孫策去世已經十一年了,孫吳的領土才開始發生變化。
當然,之後呂蒙白衣渡江,奪得荊州,孫吳領土面積達到鼎盛,但是孫吳的統治核心,依舊是在揚州六郡之地。
說到此處,想必大家已經清楚本文所說。
三國之中孫吳的創業,正式的起源以及奠基者應該歸於孫策。
孫堅的大本營在長沙(隸屬荊州),終其一生也未將勢力發展到江東地區。
孫權之時江東規模已具,其大半生時光都是在經營兄長留下的基業,是守成者。
孫策很好地完成了他自己的目標,平定了江東,奠定了吳國的基礎。
當然,孫權,也很好地完成了孫策留給他的期望,東漢之後,還是魏蜀吳三分了天下,甚至最後,三家歸晉,吳國也是最後一個被滅國的。
在今天孩子讀高中的年紀 他已經威震半個中國
孫權(182-252年)及其父兄孫堅(155-191)、孫策(175-200),在三國英雄譜中,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與他們對應的是劉表父子。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又為子彰娶策從兄賁女 操征王朗還朝,以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祖先世代在本郡為吏。堅年十七,隨父乘船去錢塘,遇海賊掠奪了商人財物,正在岸上分贓。船人畏懼,不敢前進。孫堅操刀上岸,用手東西指揮,佯做部分兵士以包剿賊的...
閒聊三國:孫策為何不把位子傳給兒子
孫堅死的時候,孫策很年輕,孫權也就是個小孩子。而孫策為了撐起江東的局面,把孫堅用生命換了的傳國玉璽找袁術換了幾千兵馬,並稱袁術為主。孫策帶著這幾千兵馬南征北戰,把江東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裡,並能夠...
「小霸王」孫策,三國鼎鼎大名,為什麼「迫不得已」讓位給孫權?
孫策,三國中鼎鼎大名,人稱「小霸王」,可見其勇武非同一般。孫策早年英武,其父「孫堅」更是三國早期的一方諸侯;只可惜在孫策未滿十七歲時,其父孫堅便被仇人所殺,至此家道破敗,年少的孫策只得屈居於袁術...
遙想公瑾當年:除了娶小喬,年輕時周瑜還幹了點啥?(一)
觀史多年,如果要讓悅史君來選,最英雄輩出、盪氣迴腸的一段,還要數東漢末年到西晉建國之間的大三國時期。估計不少悅友跟悅史君一樣,都是從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說之風華絕代八年霸主之路-孫策!
孫策(175-200),字伯符。孫堅長子,公元2世紀最猛的70後,東吳帝國奠基人。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江東小霸王,或許霸王對自己的武藝過於自信了點可嘆英年早逝。
三國:孫堅之死!是誰打下江東基業,細說影視劇看不到的真相!
東漢末年,孫堅當時是長沙太守,封為烏里侯,這個時期孫堅只有長沙,而且還不是實質的地盤,袁術相當於他的頂頭上司,後來因討伐董卓被袁術上表兼領豫州刺史,封為「破虜將軍」。雖然在豫州也招了十數萬兵馬,...
孫堅——三國中最早死亡的統治者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中平元年(184)。孫堅被朱儁推薦為佐軍司馬攻...
孫策最早兵不過千人為什麼能夠橫掃江東?
孫策最早兵不過千人為什麼能夠橫掃江東 三國早期諸侯,大多都是州郡長官,他們以討伐董卓為名拉隊伍(有些還是董卓任命的),最後卻是占地割據,成為一方諸侯。在這些人中,即便是以軍職顯名的袁紹(自稱車騎...
他武功了得,統兵作戰更是無敵,令曹操忌憚周瑜佩服!
孫策在《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年紀輕輕就武功了得。歷史上他統兵作戰很有謀略,橫掃吳君、會稽,稱霸江東。然而孫策繼承孫堅遺業的時候才十幾歲,父親的部曲都還投靠了他人。那麼年紀輕輕的孫策是如何開創...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三國群雄(二)——孫策
公元191年,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埋伏所殺,享年三十七歲。當時十七的孫策因此繼承了父業。194年,孫策轉而率領父親舊部投靠壽春的袁術,孫策在袁術帳下出生入死,功勞很大,但不得...